趙夢晨
摘要:當代新媒體技術迅猛發(fā)展,觀眾觀看電視劇的渠道也變得更為多元。網(wǎng)絡媒體的發(fā)展使觀眾觀看電視劇的內容與時間都不再局限于電視所播放,電視劇傳播也不再僅是一個單項的播放過程,受眾的接受與反饋亦十分重要。網(wǎng)絡傳播不僅僅拓展了電視劇的傳播渠道,且豐富了觀眾的欣賞形式與解讀思維,推動當代電視劇在創(chuàng)作與傳播方面不斷嘗試新的突破。本文從接受美學視野出發(fā),結合受眾在當下電視劇傳播中的諸多影響與反饋因素,分析近年來電視劇傳播的變化與發(fā)展。
關鍵詞:接受美學;電視劇;期待視野
一、接受美學與電視劇傳播
接受美學是60年代中期崛起的新興的文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它把文學研究從過去以文本為中心轉移到以讀者為中心的審視范疇中來。重視讀者觀眾,把讀者和觀眾放在突出的地位,強調讀者、觀眾對作品接受的能動作用,是接受美學的一個顯著特征。這種以讀者為中心的文學研究理論,在世界各地發(fā)展很快,并滲透到影視藝術領域,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美學理論學派。(1)對于電視劇的傳播,由于當代傳播媒體形式的演變與進化,電視劇傳播由單一的電視輸出,觀眾接受,演變到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播放內容,播放時間,并且可以方便的發(fā)表自己對作品的見解的雙向交流。這使得從接受美學視野研究電視劇傳播發(fā)展變得極其迫切。
接受美學高度肯定了受眾在文藝實踐中的地位及能動作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的作者中心論。電視劇的成功與否判斷絕大部分來源于收視率的高低,而決定收視率的主要因素在于觀眾的接受與反饋,編劇在電視劇情節(jié)設定過程中無疑會考慮到觀眾的感受,所以說觀眾的接受過程并不是從電視劇創(chuàng)作結束,播出后才開始,觀眾的接受因素可以說是貫穿著整部電視劇的始終。
一部沒有觀眾的電視劇就如同沒有血液的生命,不同類型電視劇的產生也正是因為觀眾有了越來越多的需求。而觀眾的接受也并非是被動的感知,而是一種能動的調動直觀能力,想象力和感悟力的接收狀態(tài)。因此,一部電視劇的播出后,觀眾的反響與接受程度則賦予電視劇新的生機與活力。當前網(wǎng)絡媒體迅速發(fā)展,除傳統(tǒng)媒體播出的電視劇外,不同題材的網(wǎng)絡電視劇也不斷推陳出新,網(wǎng)絡劇大多敢于創(chuàng)新,題材大膽前沿,它的出現(xiàn)也正是當前電視劇發(fā)展不斷迎合觀眾的重要表現(xiàn)。所以說,電視劇無論在何時何處播出,觀眾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這一點也是接受美學所高度肯定的。
二、觀眾“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主要指的是閱讀一部作品時,讀者的文學閱讀經(jīng)驗構成的思維定向或先在結構可以認為,當觀眾遭遇一部電視劇作品時,既已生成的審美經(jīng)驗和存留的審美記憶,將參與到這一次的觀看之中,使自身進人一種特定的情感狀態(tài),產生觀看期待。(2)觀眾的期待視野與電視劇的播放成為一種互動形態(tài),電視劇情發(fā)展的跌宕起伏正是與觀眾期待視野的相互碰撞。如電視劇往往會在一集結束后留下懸念,這也正是為迎合觀眾的期待視野,引發(fā)觀眾對劇情基于審美經(jīng)驗的猜想,深入電視劇情理解互動。
早期電視劇的傳播大多都以觀眾所希望看到劇情的為結局,大多在劇集中早期設定許多超出觀眾期待視野的創(chuàng)新,而在劇集末期慢慢走向觀眾所預想結局,迎合觀眾的期待視野。如早期熱播電視劇《西游記》,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要經(jīng)受的九九八十一難可以說是劇情豐富,留有懸念,無數(shù)次對期待視野的超越后,最后順利取得真經(jīng),結局完美。此類結局是大部分觀眾所愿意看到的,符合自身的價值觀與審美經(jīng)驗,正義戰(zhàn)勝邪惡,美好戰(zhàn)勝殘酷,在多數(shù)人心中真正的大千世界本該如此。基于接受美學視野下觀眾的重要地位,電視劇走向也基本走向一致的照此發(fā)展。
而近年來,由于社會發(fā)展飛速,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趣味,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承受能力、直覺能力和接受水平也在不斷擴大與提高。當前熱播電視劇的劇情也一改曾經(jīng)的中規(guī)中矩,放棄“劇劇皆圓滿”的大趨勢,開始在結尾中帶有不同色彩。如在2017年熱播并且引發(fā)熱烈輿論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似乎描繪了生活的另一番景象,劇中每一個人都面臨著生活為其帶來的酸甜苦辣。主角羅子君由于丈夫同事的介入造成夫妻感情破裂,此后丈夫與第三者再婚,自己帶著孩子受盡波折卻與好友未婚夫卷入感情風波。這一切都在突破當代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念,結局也并未如期待的皆大歡喜而閉幕,甚至大大超越了觀眾的期待視野。
每一位觀眾都有自身獨特的“審美經(jīng)驗”,當前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在追求“審美距離”的同時也要講究適度原則。如果觀眾在觀看電視劇后感受到內容與自己期待視野過于一致,將會覺得此劇缺乏新意而感到失望,而如果審美距離過大,也會造成消極反映。《我的前半生》的熱播明顯映照出這一特點,此劇后半部分的觀眾反響中產生出諸多的負面輿論,正是因為此劇劇情超越了觀眾期待視野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當前主流價值觀。所以,電視劇不要盲目追求一時轟動效應,而忽視觀眾的接受程度與期待視野可拓展的相應范圍。
三、觀眾的水平接受與垂直接受
(一)觀眾的水平接受
接受美學認為,某一歷史時期,不同讀者,讀者群和社會階層對一作品接受狀況,會由于不同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不同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經(jīng)歷等而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堯斯的理論:在創(chuàng)作者、作品與觀眾的三角關系中,觀眾并不是被動的因素,不是單純的作出反應的環(huán)節(jié),“它本身便是一種創(chuàng)造歷史的力量”這更加強調了觀眾接受作品的主觀能動性,一部電視劇不可能滿足所有的受眾,這也使得電視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一個正確的定位,為自己的受眾也劃定一個大致方向。
觀眾雖然對同一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見解,但是受眾心理也具備一些共同性的因素,一部電視劇想要追求高的收視率就要追逐這些共性,劇情創(chuàng)作要注重創(chuàng)新、也要注重實際。要關注受眾的接受動態(tài),不要盲目地媚俗從俗,要樹立對當前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正確態(tài)度,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也要注重畫面的美感,不僅創(chuàng)作出豐富生動的劇集,也要注重畫面的生動與質量。從大眾走向分眾,再由分眾融合為大眾。這是一部好的電視劇不可缺少的靈活思維。
(二)觀眾的垂直接受
觀眾的垂直接受是指從歷史延續(xù)的角度考察作品被讀者接受的情況及其變化,同一部作品的接收狀況在不同歷史時期會有很大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視野與思維也在不斷進步,對同一作品的認識與解讀方向也會發(fā)生變化,甚至形成成完全不同的局面。
早期熱播電視劇《還珠格格》可謂是家喻戶曉,時至今日不少電視臺也依舊在假期時間重播此類型電視劇。早年《還珠格格》在熱播時,人們幾乎一致認為皇后與容嬤嬤等反派角色精明狡詐,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前網(wǎng)絡上對此電視劇卻出現(xiàn)了許多的不同的解讀版本,甚至“心機令妃”、“心機爾康”等屢上熱搜,眾多網(wǎng)站還配有相應片段視頻說明此種觀點,也許這僅僅是個別自媒體的搞笑之作,但是也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人們價值觀念與認識事物角度的改變。同樣,電視劇《西游記》也是如此,觀眾曾經(jīng)對于豬八戒的懶惰愚蠢與沙僧的平庸無為大多是持不認同觀點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似乎人們眼眾更多的可以發(fā)現(xiàn)豬八戒的單純善良,與沙僧任勞任怨的品質,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品質正是當前社會生活所缺少,所以大大改變了人們以往對待此劇中人物的解讀態(tài)度。對于同一電視劇播出后的反響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觀眾在豐富自身審美經(jīng)驗的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與拓展自身的期待視野。
總而言之,當代電視劇的制作要注重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潮流,關注受眾的認識能力與接受范圍,要適度掌握“審美距離”,從接受美學中吸取營養(yǎng),得到啟示,創(chuàng)作出更具有創(chuàng)新力、創(chuàng)造力、感染力的電視劇作品。同時當代電視劇傳播也應在雅與俗的交匯地帶,以大眾文化為基石。通過更合理的渠道傳播出更加富有藝術生命力的作品,以滿足大眾新的藝術期待。
注釋:
王軍.接受美學與電視劇審美價值取向[J].學術天地
張曉靜.電視劇收與接受美學[J].視聽界.2004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王軍.接受美學與電視劇審美價值取向[J].中國電視,1995(06)15.
[2]張曉靜.電視劇收與接受美學[J].視聽界,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