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艷
摘要:當前文物遺產保護工作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當下,如何實現數字化的文化、文物遺產保護工程成為了相關文物保護工作者以及研究者共同面對的問題。本文以云岡石窟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為例,對數字化理念下的文物保護工作意義、策略以及相關的數字技術的系統的構件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給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云岡石窟;數字化;文物保護
引言
云岡石窟位于我國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北魏時期,代表著當時我國的佛教石窟藝術以及印度犍陀羅雕刻藝術,被譽為我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云岡石窟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成為我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之一。云岡石窟距建立至今已經有了1500年以上的歷史,隨著時間的遷移,云岡石窟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發(fā)生了嚴重的損害。例如,東、西部石窟的外壁雕像、題記以及16~19窟外壁的佛像在風力的作用下基本全部風化損壞,部分石窟雕刻發(fā)生了剝落,這給云岡石窟的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探索如何結合數字化理念對傳統的文物保護技術進行完善和改革,提高文物保護成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云岡石窟數字化保護策略的研究意義
1.1為文化遺產的修復和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通過利用數字化理念和信息技術可以將云岡石窟的實物文物遺產、歷史資料等轉化為數字化的記錄,進而實現對文物遺產資料的永久性保存和有效的共享。例如,在2019年4月的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中,有機構表示數年前曾將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結構、文物等相關信息進行了全面的掃描記錄,可以為后續(xù)的修復工作提供大量的資料支持。由此可見,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夠為文物遺產的保護和修復工作提供加大的便利和支持,開拓相關工作的發(fā)展的新方向。此外,文物遺產信息的數字化還能夠實現相關信息的廣泛共享,從而促進云岡石窟文化遺產的傳播,并形成相關的專家系統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理論、技術、方法的支持。
1.2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云岡石窟中除了實體的文物遺產以外,還包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主要是指云岡石窟中各種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研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實體文物遺產在云岡石窟文物保護工作中有著同樣的地位和重要性。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保護云岡石窟實體文物遺產的過程也是對其所蘊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
1.3提供文化遺產相關旅游產品的發(fā)展新方向
云岡石窟的文物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依仗,旅游產品是發(fā)掘云岡石窟文物遺產的價值的重要方向和途徑之一,而通過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更好效果。例如,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對過去傳統的文字、照片等宣傳形式進行轉變,通過運用多媒體、3D模型、AR技術、VR技術等來復制、展示云岡石窟內部,可以使游客在瀏覽石窟時產生更加良好的沉浸感,進而更好的體現出云岡石窟的文化、藝術魅力。這些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成為云岡石窟的特色、代表性的旅游產品。
2.基于數字化理念與方法的云岡石窟保護策略
在云岡石窟文物遺產保護策略上,根據其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3個保護方向。
2.1物質文化數字化系統
云岡石窟中的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各種單體造像石雕、佛教故事石雕圖、樂器舞蹈石雕圖以及整體洞窟、木構建筑、典型碑文銘記、壁畫為主。物質文化數字化系統的建設主要就是針對這部分文物進行全面的掃描和記錄,將其轉化為文字數據、圖片視頻以及三維模型等形式進行永久性儲存,為相關的科學研究以及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2.2非物質文化數字化系統
云岡石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在其物質文化遺產上就云岡石窟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等方面開展的各種考古、研究及相關資料,主要包括考古文論,包括考古發(fā)掘、史書、日本學者研究成果、中國學者研究成果、保護管理資料、云岡石窟世遺產檔案記錄、云岡石窟常規(guī)保護技術檔案和云岡石窟畫冊等。云岡石窟非物質文化數字系統的建設便是要對這部分資料和文獻進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的有關云岡石窟非物質文化的資料數據庫,同時利用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為大眾、科研學者、文物保護工作者提供資料服務。
2.3虛擬修復數字化系統
在云岡石窟中存在著較多已經完全損毀或部分損毀的文物建筑,還有部分文物因歷史原因而流失海外或存于民間。例如,云岡石窟頂部北魏寺廟遺跡、北魏至遼金時期佛教寺院遺址、1700余件流失民間、海外或者消失的文物。云岡石窟虛擬修復數字化系統的建設便是通過搜集各種文獻歷史資料,對其中的相關記載進行驗證和考證,盡可能的還原云岡石窟的真實的歷史形態(tài)。然后利用數字化技術輔助文物修復、尋回工作,對新發(fā)現的云岡石窟相關文物進行歷史對照和驗證,對于暫時無法修復或者修復價值較低的文物則以數字化技術進行虛擬模型的建設和設計,使其以能夠另一種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3.基于云岡石窟信息的數字技術系統的構建
在基于數字化理念的云岡石窟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中,相關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應當具有的一定的系統性,形成相應的技術系統或體系,從而保證相關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有序、高效的完成。
在云岡石窟文物遺產數字化技術系統的構建上,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3.1云岡石窟物質文化數字化保護技術
在單體石雕造像和整體洞窟的保護上,可以應用三維掃描建模技術,通過對洞窟文物現場進行勘測并布設控制網,使用多種的掃描儀采集相關數據,然后利用云計算進行紋理采集、除噪聲、附色,校準、拼接、二次處理等環(huán)節(jié)最終形成物質文物的全景照片和三維模型。在木構建筑的保護上,可以通過結合人工采集測量、三維激光掃描、數碼攝影等技術來開展三維模型的構件工作。在石窟壁畫的保護上,主要可以應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來捕獲壁畫的相關色彩信息,然后通過將掃描后的照片進行重疊、拼接、平滑處理、色彩校正、亮度校正、幾何校正等環(huán)節(jié),保證掃描拍攝圖像的精確性。在碑文銘記保護上,可以采取與壁畫相同的處理措施,但在處理過程中需要著重對文字的字體、大小、形狀、特征等進行記錄和校正。
3.2云岡石窟非物質文化數字化保護技術
該類保護技術中最核心內容的是將不同語言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統一化處理,使其可以為不同語言文化的學者及文物工作者提供全面的資料。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技術還涉及到紙質文本掃描處理、資料數據庫建立、資料檢索服務提供等。
3.3云岡石窟復原遺址數字化技術
針對云岡石窟以損毀的文物遺跡的數字化保護主要應用的技術有:(1)利用三維掃描技術、遙感技術和GIS技術等對遺跡的相關信息、數據進行收集;(2)拍攝的真實遺址場景的視頻錄像、照片;(3)通過多種方式獲取測繪數據以滿足遺址修復工作中不同物體、文物的建模需求;(4)利用地形仿真技術、基于真實地形數據的生成技術、紋理映射等技術進行遺跡地形場景的重建;(5)利用第三方軟件進行遺跡主體的三維模型構建。
結語
綜上所述,云岡石窟是我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遺產,有著極高的歷史、藝術、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通過基于數字化理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對云岡石窟的文物遺產保護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過在實際的工作開展中也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例如如何針對不同的雕像進行有效的保護技術設計、數字化保護涉及內容不夠全面等。在文物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作上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月琴, WuYueqin. 云岡石窟18窟數字化技術的應用[J]. 城市勘測, 2015(6):89-93.
[2]狄海寧. 淺談古建筑保護中的數字化技術[J].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3):130-132.
[3]盧繼文, 寧波. 云岡石窟的文物數字化探索與實踐[J]. 遺產與保護研究, 2016, 1(2):11-14.
[4]何勇. 大型高浮雕石質文物的數字化探索——以云岡石窟為例[J]. 中國文化遺產, 2016(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