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遠(yuǎn)
“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早已成為深扎中國人心底的傳統(tǒng)性別審美標(biāo)準(zhǔn)和性別氣質(zhì)。但近幾年,一些男明星在服裝、發(fā)飾乃至舉止上逐漸“女性化”,這引起了劇烈爭議,甚至不少人群起而攻之,以“有傷風(fēng)化”“不男不女”“娘炮”等字眼作評。
然而陽剛就只屬于男性、柔美就只屬于女性嗎?恕不敢茍同。你且看,1907年一個蒼涼的凌晨,秋瑾利落的打扮與筆挺的男裝,悲戚的軒亭口,一聲“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響徹歷史長河;你且聽,民國時期那三尺紅臺上,梅蘭芳青衣吊眉,袖舞似飛花,一句“人生在世如春夢,且自開懷飲幾盅”將楊貴妃復(fù)雜的感情唱得細(xì)膩婉轉(zhuǎn)。美,理應(yīng)是多元的,女性可以陽剛,男性亦擁有柔美的權(quán)利。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與固化判斷,是對美的多元化的扼殺。
美與性別不應(yīng)是一一對應(yīng)的,將“女性化”作為貶義詞去批判柔美的男性,不僅暴露了潛意識里對女性的貶低與歧視,更是自身審美狹隘與缺乏包容的表現(xiàn)。這個社會以“女性柔美,男性陽剛”為主流不假,但“中性”“陰柔”等小眾審美不應(yīng)屈從于主流的浪潮。可在這個主流審美橫行的社會中,穿著漢服上街都會被眾人指指點點,甚至以“奇裝異服”相諷這些小眾服飾——當(dāng)每個人都被主流的浪潮推擠,畏首畏尾的從眾心理就會像瘟疫般蔓延至社會的每個角落,明星的審美自由被肆意侵犯,以輿論為繩的審美綁架猖獗橫行,熒屏上充斥著流水線生產(chǎn)的母儀天下與鐵血戰(zhàn)狼——我們可審的美,還剩下什么?
審美像森林,既要有高大樹木,也要有藤蔓花草。高大樹木代表的主流審美不能一手遮天,以藤蔓花草代表的小眾審美亦不能顛倒黑白,占據(jù)主流。藤蔓不能為了奪取養(yǎng)分與陽光而絞死大樹,明星扮美同樣也不能為了知名度和利益而迎合,染了銅臭味,再扮也不美。美,始終是真誠的,失去了“熱愛”的基石,打扮得再吸引眼球,也只是些千人一面的木偶娃娃。
以“娘”諷人,不僅有辱斯文,也是部分國人思想存在偏見與落后的表現(xiàn),望歷史長河,唐詩與宋詞像雙峰并峙,元曲與明清小說都受國人歡迎。當(dāng)今社會文化要繁榮,須得讓不同的美日月同輝,群星閃耀,才能讓國人為之驕傲,世界為之傾倒。
【作者系山東省微山一中學(xué)生】
點評
對于當(dāng)前生活中廣泛存在的“陰柔”男性美的現(xiàn)象,作者的分析并不只是作單純的贊成或反對的淺層表態(tài),而是透過表象,直擊背后折射出的國人審美的偏失。這就使得文章的論述高屋建瓴,不同凡響,分析更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