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均
從中國地圖上看,北京并不處于全國的中心,也談不上是地理位置最優(yōu)越的城市。那么,新中國為什么要定都北京呢?其實,這是中共第一代領(lǐng)導集體在綜合考慮其歷史、政治和國際背景的情況下,并廣泛征求民主人士意見,通過法律程序而確定下來的。
定都北京的歷史背景
北京原名叫北平,1949年9月改為北京,簡稱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都。周朝時,諸侯國燕就定都北京,稱之為薊。后來,遼、金、元、明、清均定其為國都。這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與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并列為中國六大古都而聞名于世。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lǐng)導人非常熟悉中國的歷史,更熟悉北京的歷史,并為北京悠遠久長的歷史文化底蘊所折服。早年毛澤東曾兩次來過北京。第一次是1918年8月19日,因準備去法國勤工儉學之事,到京后借住在地安門內(nèi)豆腐池胡同的楊昌濟家。后來,他突然宣布不去法國,便由蔡元培介紹給李大釗,安排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半年后,1919年3月12日告別北京;第二次是1919年12月18日,毛澤東作為湖南民主運動的領(lǐng)袖人物帶驅(qū)張代表40人到北京的。這次來的目的是爭取全國特別是北京各界對湖南人民驅(qū)逐軍閥張敬堯的支持。兩次北京之行,使毛澤東對北京的古老文化、美麗風光及那些凝聚中華民族智慧的宏偉建筑充滿了自豪感。在北京生活時,就曾感慨:故都的美對于我是一種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補償。更何況1919年在天安門前爆發(fā)的五四運動,掀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的第一頁。這場運動取得的勝利,使人民領(lǐng)袖更加難以忘懷北京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祥地。因此,北京在中國革命進程中所起的先導作用,北京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統(tǒng)一全國的作用,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lǐng)導人考慮定都北京的歷史背景。
定都北京的政治背景
定都北京最重要的動因還是從政治上考慮的。蔣介石政權(quán)定都南京,毛澤東把人民的政權(quán)定都北京,這種針鋒相對的“一南一北”,既反映出毛澤東鮮明的偉人個性,更反映出兩種不同政權(quán)的根本對立。毛澤東明確地講過:“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chǔ)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chǔ),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
從政治上考慮定都北平,毛澤東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九月會議,這是從日本投降以后到會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根據(jù)中國革命的進程,提出了大約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日程表。對徹底推翻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中共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政權(quán),毛澤東指出: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quán)也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軍叫人民解放軍,以示與蔣介石政權(quán)的根本對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quán)不同于蔣介石獨裁專制的國家政權(quán),所以,在國都選擇上,決不能將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作為新的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在這次會議期間,毛澤東同當時負責一兵團在山西作戰(zhàn)徐向前進行過談話,談話中透露出毛澤東和平解放北平與定都北平的心愿。毛澤東問徐向前,能不能爭取閻錫山同意和平解放太原。
徐向前說:“恐怕不太容易。我們曾采取多種方式爭取和平解放太原,還動員閻錫山的老師帶了以我的名義寫給他的信,進太原找老閻。結(jié)果他不但不聽勸,反而不顧師生情誼,把那位年近八旬的老秀才給殺了,可見他頑固得很?!?/p>
毛澤東聽后緩緩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講:“看來太原不打是不行了,最好北平不要打。”“北平不要打”,目的是完整保存北平,以做未來人民共和國的國都。
為了實現(xiàn)北平和平解放,毛澤東指示要動員一切力量,積極做好北平守軍長官傅作義及上層軍官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在中共強大的軍事、政治攻勢下,傅作義于1949年1月20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編,1月31日人民解放軍開進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城得以完整保存。北平所有名勝古跡,都受到了保護,沒有遭到任何損失,城市里的生產(chǎn)和生活秩序一切正常,這為定都北京打下了基礎(chǔ)。
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也是當時許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新中國第一任北京市市長葉劍英在七屆二中全會期間向毛澤東匯報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形。葉劍英講,很多民主人士來信來電給我們,表示他們堅決擁護共產(chǎn)黨,要與共產(chǎn)黨更好地合作,并希望共產(chǎn)黨在北平成立全國性政府。毛澤東聽后微笑著說,看來這些民主人士還不知道我們已經(jīng)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把北平定為首都了,慢慢他們就會知道的,但是要最后決定還得開政協(xié)會議。
定都北京的國際背景
1945年8月15日,蘇聯(lián)紅軍和東北抗日聯(lián)軍一舉解放哈爾濱。哈爾濱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控制的大城市,成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考慮到哈爾濱是當時全國最安全的大城市,與蘇聯(lián)最近,便于取得蘇聯(lián)的支援和幫助,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特地批準其為特別市,準備在這里宣布建立新中國。但是哈爾濱畢竟遠隔千山萬水,轉(zhuǎn)移過去很不容易,因此準備工作一直在加緊進行。但不久,東北戰(zhàn)局發(fā)生劇烈變化,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瘋狂地向東北增兵,搶占交通要道。東北成為國共爭奪最激烈的地區(qū)之一。之后,解放戰(zhàn)爭如火如荼,中共中央的主要精力都在軍事指揮上,暫時無暇考慮未來定都的問題。隨著三大戰(zhàn)役勝利,大半個中國獲得解放,毛澤東認為不必再考慮去哈爾濱宣布新中國的誕生了。
1949年年初,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抵達西柏坡的當日,就與夫人朱仲麗一起去看望毛澤東。毛澤東問他: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們的政府定都在哪里最為合適呢?
王稼祥作了片刻的思考,然后回答說:“能否定在北平?”毛澤東要他談一下理由。王稼祥分析說:北平,離社會主義蘇聯(lián)和蒙古人民共和國近些,國界長但無戰(zhàn)爭之憂;而南京雖虎踞龍盤,地理險要,但離港、澳、臺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點。所以,我認為,北平是最合適的地方。王稼祥的看法與毛澤東以及其他中共領(lǐng)導人的看法不謀而合,完全相同。這種見解上的一致,正是建立在對當時國際政治格局和國家安全戰(zhàn)略認識上的。
在定都問題上,中共與蘇共領(lǐng)導人也交換過意見。1949年1月30日,斯大林委派的蘇共代表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到達西柏坡。中共中央在許多問題上同米高揚交換了意見,包括定都北京的問題。顯然,在建都北平問題上,蘇聯(lián)是同意中共意見的。因而,在隨后不久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中共正式?jīng)Q定定都北平。會議結(jié)束后,中共中央便于3月23日遷往北平。不久,定都北京的建議得到新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批準同意,使其具有法定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