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峰
8月25日,一名馬來西亞的13歲男童因為沒有完成作業(yè),被母親責罵后選擇上吊自殺。據警方調查,男孩向來不喜歡讀書,學習成績也乏善可陳,還經常抱怨家庭作業(yè)過多給他造成極大的壓力。
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所發(fā)布的一份《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每5名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
某雜志進行過一次不完全的統(tǒng)計,在中國,每年因各種問題自殺的孩子在25萬左右。
一堆作業(yè)=一條命?
一塊玻璃=一條命?
一部手機=一條命?
這可怕的等式無時無刻不在拷問著為人父母的我們,為什么?為什么在別人眼里極為平常的毛毛雨,在孩子眼中卻是一場滔天巨浪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平時孩子一直生活在溫室里,極少(或者沒有)直面挫折,而家長卻一味地希望孩子永遠贏。
可生活的真相是,失敗是人生的常態(tài)。
讓孩子學會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做一個輸得起的人,比做一個只會贏的人更重要。
一個輸得起的孩子,未來才有可能贏得多。
01
巴頓將軍曾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彈力。
2018年9月,馬來西亞羽毛球名將李宗偉被確診鼻癌。
眾所周知,李宗偉在世界羽壇上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悲情人物。
他很傳奇——
共獲得69個公開賽冠軍,46個超級賽冠軍,以及超過350周的世界排名第一。
他又很悲情——
未獲得世錦賽和亞運會冠軍,3次闖入奧運決賽卻都屈居亞軍。
“敗者”是貼在李宗偉身上的標簽,貫穿了他20年的職業(yè)生涯。連記錄他自傳的電影片名都叫做《敗者為王》。
出生在馬來西亞的李宗偉小時候家境貧寒,父親靠打短工為生,母親是一名家庭婦女。
李宗偉走上羽毛球之路是極其不順的。
因為個子矮,李宗偉被國家隊拒之于門外;
因為家里窮,買不起球拍,李宗偉用撿來的爛球拍和平底鍋練球。
而且父親反對他練球,希望他靠讀書改變命運。
只有母親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練球。母親還一直和李宗偉一起面對各種困難,鼓勵他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因為家境貧窮買不起球拍,李宗偉就去運動店為球拍串線,用掙來的微薄的薪水買球拍;
他的家離羽毛球院很遠。從10歲起,李宗偉每周3次,每次搭公交至少1個多小時前往訓練,風雨無阻。
經過7年的刻苦訓練,李宗偉終于如愿以償地加入國家隊。
在國家隊,李宗偉又遇上了體能不足、隊友欺負以及殘酷競爭等挑戰(zhàn)。
一開始李宗偉不堪忍受,打算放棄回家,父親卻對他說想要成功就必須留在吉隆坡。
父親的鼓勵給了李宗偉莫大的勇氣。隊友跑一個1600米,他跑幾個甚至更多;每天凌晨5點鐘起床,一上午訓練球,外加一下午力量訓練。
最后,李宗偉不但體能上超過隊友,球技水平也把他們甩開了幾條街。
雨果說,當命運遞給你一個酸的檸檬時,你要設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檸檬汁。
依靠母親的堅定支持以及自身努力,年幼的李宗偉將生活的困頓變成命運的饋贈;
關鍵時刻父親的鼓勵,使李宗偉勇敢地走出舒適區(qū),激發(fā)出全身的潛能戰(zhàn)勝自我,戰(zhàn)勝困難。
正因為身上有這股“不怕輸”的精神,自9月確診鼻癌后,僅僅兩個月,2018年11月8日,李宗偉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告訴大家,他的身體已恢復良好了。
誠如李宗偉所說的:“即使失敗,它在我生命中鑿刻下的痕跡,也將會是光榮的印記。無論未來走到哪里,我都會像一個充滿斗志的戰(zhàn)士,不斷征戰(zhàn)。無論面對什么狀況,永遠都知道要怎樣重新再出發(fā)?!?/p>
這就是李宗偉。直面困境,無懼失敗,愈挫愈勇,敗者為王。
無獨有偶,一名叫伊藤真波的日本女孩,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失去右臂。
在她最絕望的時候母親挺身而出,給了她極大的鼓勵。
浴火重生的伊藤真波終于鼓起勇氣,重新拾起小提琴,練就了用肩膀操控機械臂演奏的技能。
她說自己能有今天,最感謝的是母親。
每一個無懼失敗的孩子的身后,都有與他風雨同行的父母,給他們擁抱,并且堅定地告訴他,你的困難,我們一起面對。
02
可以想見,每一個自殺的孩子內心一定是充滿絕望的。
孩子遇到挫折時,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抗挫能力不強的孩子會因此全盤否定自己。
“我是最不幸的……”
“糟糕透了,我完了,徹底完了……”
他們的內心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
只看到眼前的重巒疊嶂,根本不會想到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并用種種消極的方式來逃避挫敗感。
所以父母要從小對還自己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經得起失敗。
挫折教育的第一步,不是打擊,也不是過度保護,而是共同面對。
有的家長以為孩子經不起挫折是家里太過溺愛,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經常有意地否定和打擊孩子。
比如綜藝節(jié)目《女兒們的戀愛》中,Selina的妹妹任容萱當被問道有沒有因感情問題怨恨過她父親時,任容萱掩面而泣。
因為父親每次都責怪女兒眼光差,導致任容萱一度失去信心。
多年之后,父親坦言當初之所以打壓女兒,并不是男孩不好,而是他想把事情最糟糕的一面先告訴女兒,讓她有心理準備,如果以后面臨困境時就不會驚慌失措了。
很多家長誤以為在生活中多給孩子打擊的機會會讓他變得強大。
其實不然。
人為地打壓孩子,非但不會讓孩子有很好的抗挫能力,相反還會使他失去信心和安全感。
還有的家長則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的愛和保護。
在過度的愛和保護之中成長的孩子,容易長出一顆“玻璃心”。
調查顯示,我國有46%的兒童患有程度不同的“玻璃心”。
大人全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對方想要什么就給他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較強的依賴性和脆弱的心態(tài)。
因為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孩子會誤以為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一旦得不到滿足,他就會產生極強的挫敗感。
當負面心理積壓過多無法消解時,一個外界偶發(fā)的誘因,就極有可能成為孩子負面情緒突然爆發(fā)的火山口。
培養(yǎng)孩子“不怕輸”的心態(tài),家長理智的做法是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家長要認同孩子的情緒,并去接納和疏解。
父母行動上的幫助和情感上的支持,才是孩子重整旗鼓的最大底氣。
就如《教育的選擇》中說的,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家長制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挫折教育的第二步是引導孩子改變消極的思維模式。
當孩子一想到有壓力的事情時,就讓他找到那種“堅信自己一定可以,并且務必做到”的感覺。做到了就打個√,讓孩子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久而久之,孩子會把勇敢面對當成一種快樂。
挫折教育的第三步是家長要及時化解孩子的焦慮、讓壓力轉化為動力。
以孩子的考試為例。
①首先,告誡孩子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聚焦在考試的結果上。
依照最近幾次模擬考的成績,對自己的成績水平做一個客觀、合理的評估,對自己要有一個清醒、理智的認識。這樣即使成績達不到預期水平,也不會太患得患失。
②確定焦慮的來源。將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逐條列出,制成一張壓力列表。
比如,我數學應用題比較薄弱,做題是經常無從入手;我英語詞匯量還不足,每次做閱讀理解時會感到緊張。等等。
然后針對壓力列表,將復習內容逐條補充寫入。當所有的擔憂有了頭緒,孩子的焦慮自然會減輕許多。
③盡量使孩子的生活有規(guī)律性,保證充足的睡眠,并進行適當的鍛煉。
為人父母,我們無法永遠為孩子遮風擋雨。那么我們不僅要教會他如何飛行,更要讓他掌握跌倒后如何爬起來的本領。
一個輸得起的孩子,未來才有可能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