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一考生
梅的堅貞不屈構(gòu)成了寒冬里又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微不足道的種子長成了為人們遮風(fēng)擋雨的大樹;蠟炬成灰淚始干,照亮了前行者的道路。然而,作為人類的我們呢?何嘗不應(yīng)該讓我們的生命得以升華,也成為自然界中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呢?
既然選擇了,就要走到最后。小水珠的力量雖小,卻引出了滴水穿石的成語。小算什么?堅持了,奮斗了,最后巖石上那一個個透著光的小洞就是它的杰作。水滴石穿形成的天然乳洞,自然的文化遺產(chǎn),那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而我要說“有恒心者,事竟成”。5.12汶川大地震中,處于困境中的災(zāi)民有存活到七天以上的,更奇跡的是在救災(zāi)挖掘的第二個星期居然還有存活的人。當記者采訪這位在地震中僥幸活下來的人時,他很簡明的一句話,在那種惡劣的條件下,缺水、缺吃,隨時都有可能被死神奪取生命,他的心里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要活著!就這樣,憑著這個信念,他靠一瓶礦泉水和一個稻殼做的枕頭活了下來,也許在其他人眼里,他是個幸運兒??墒?,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沒有堅持活下去的信念,那他還會是上天的幸運兒么?
不經(jīng)風(fēng)雨,怎見彩虹?人生之路注定是艱辛的,既然我們選擇要將這條路走下去,那就必須付出,必須流血、流汗。不說對得起祖宗父母,最起碼要對得起自己吧!就像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說的,“當我們回憶往事的時候,不會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悔恨”。是啊,當我們以后慢慢老去,回憶往事時,不會覺得沒什么值得留戀,在生命的征程中會有那么一些值得回憶、美好的東西。
學(xué)古人的“有志者,事竟成”,一旦立下目標就應(yīng)堅持到底。換句話說就是:有恒心者,事竟成。
該文由自然界的“恒”過渡到人生中的“恒”,如何進一步論證觀點?如果僅僅停留于自然的層面,也許文章就不會那么鮮活飽滿,說理也就不會那么有力,作者在中間部分引用了汶川大地震中人的堅持戰(zhàn)勝災(zāi)難的例證,不但貼近生活,而且在有力的論據(jù)中注入了情感的因素,這樣寫論證的力量與文章的說服力就會增強。
說理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最充分的體現(xiàn),同學(xué)們在初中階段當強化議論文寫作意識,以提升自己的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