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 文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隨著民俗傳統(tǒng)逐漸重拾,谷雨日舉行倉頡祭祀儀式被國人愈加重視,《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1]‘天雨粟’俗語云‘天降谷子雨’,后世遂命此日為“谷雨”,其說法神話色彩頗重,不能引之為據(jù)。從學術角度研究“谷雨”問題,要圍繞“節(jié)氣”這一根本屬性,古漢語中“節(jié)氣”實指兩個詞語—時節(jié)與氣候,本文即以此為著眼點,從“谷雨”形成與發(fā)展、農諺隱喻機制、花信詩歌剖析等三個層面,多元化闡釋“谷雨”節(jié)氣在歷法、農時、物候、詩歌等方面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二十四節(jié)氣”為先民觀天象、審四時后總其智慧創(chuàng)制的月令系統(tǒng),其形成時間源遠流長,沈志忠(2001)根據(jù)甲骨文等材料推測“二十四節(jié)氣”的萌芽或源于夏商,卜辭中已有利用日影而定二至(夏至、冬至)的記載。[2]
從傳世古籍記載方面看,春秋時期,《尚書·堯典》始見兩分兩至[日中(春分)、日永(夏至)、宵中(秋分)、日短(冬至)];到戰(zhàn)國時,隨著天文知識的進一步發(fā)展,《呂氏春秋·十二紀》將“節(jié)氣”拓寬為二十二個(小滿、大雪未出現(xiàn));經過秦及西漢前期的日益完善,《淮南子·天文訓》中“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和順序大致定型,《太初歷》則第一次通過王朝歷法的形式推行“二十四”節(jié)氣,后世沿用至今。
“谷雨”處于春季六個節(jié)氣中的季春位置,其名稱經歷過時間的演變,李零(1988)認為《管子》春季“八舉時節(jié)”中的三卯對應著“谷雨”節(jié)氣;[3]自樂(1989)將《呂氏春秋·十二紀》中“萌者盡達”表述為“清明”,“時雨將降”表述為“谷雨”;[4]至遲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已有明確的“谷雨”稱謂(《逸周書·時訓解》中亦有相應記載,然學界多認為其書遭后人篡改,故存而不論)。
除二分二至、四立等八節(jié)以外,其余節(jié)氣均以物候命名,谷雨,顧名思義即表示這時雨水充沛,新谷物栽種得以滋潤。《群芳譜》:‘谷雨,谷得雨而生也’,[5]俗語也云:雨生百谷。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則更為精要:‘雨其谷于水’。[6]這里“雨”作去聲解讀,可理解為古漢語中的兼類詞,作名詞解意為這一時期的降水,作動詞解則側重于描述降雨這一動態(tài)事件。
古代歷法將一年中太陽的運行軌跡分為十二份,每月起點為節(jié),月中后為中,后世二氣統(tǒng)稱為“節(jié)氣”,無中氣的月份稱為閏月?!肮扔辍眲t為陰歷三月中氣,古人又將“二十四節(jié)氣”與太陽軌跡在黃道上的度量坐標相結合,當天晷移到30°時即為“谷雨”,如下圖所示:
圖中除了具體節(jié)氣對應的確切黃經度外,也可以發(fā)現(xiàn)24個黃經刻度既是相應節(jié)氣的始點,又是前一節(jié)氣的終點。
此外,古代的天文學家還將北斗七星與十二星次、十二地支、二十四節(jié)氣、二十八星宿一一對應,其中谷雨對應的是:地支為辰,星次處于大梁,星宿則從昴八度開始計算,大約在畢十一度時結束。[7]如下圖所示:
與用現(xiàn)在觀測的天體運行規(guī)律逆推古代的天文實際狀況對比,其結果完全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會因氣候變化采取改變節(jié)氣順序的措施來指導農時,王鵬飛(1980)用可信的歷史資料證明了在先秦—清代階段,“谷雨”與“清明”的順序被來回置換過5次,如表1所示[8]:
由表1可知,從公元前239年—公元728年的這968年間,當溫度處于由波谷上升到波峰的過程中,驚蟄被排至雨水前,而谷雨則會置于清明前;當溫度處于由波峰下降至波谷的過程時,驚蟄處于雨水后,而谷雨排到清明后。
近代以來,由于采用公歷紀年,同時伴隨著社會活動的精細化,其中就涉及到“谷雨”節(jié)氣的確切日期問題。雖然“谷雨”節(jié)氣的日期固定在公歷4月19日—21日三天,但是每一年份的具體日期略有不同,根據(jù)FLEX運算程序中計算節(jié)氣日期的通用公式——INT [Y×D+C]- INT(L)可獲取準確時間(注:INT是數(shù)據(jù)庫常用函數(shù)中的取整函數(shù),常用來判別一個數(shù)能否被另一個數(shù)整除。),其中Y為年份、D為0.2422、C值與具體的節(jié)氣年份相關、L為閏年數(shù)(其公式為L=INT(年份/4)-INT(年份/100)+ INT(年份/400))。通過查詢得知本世紀“谷雨”節(jié)氣的C值為20.1,以公歷2019年為例,其日期=INT(2019×0.2422+20.1)-[INT(2019/4)-INT(2019/100) +INT(2019/400)]=509-(504-20+5)=20,故公歷2019年“谷雨”節(jié)氣的準確日期是4月20日。
表1 按出書前后及節(jié)氣順序分類的主要古籍表
以上,這一節(jié)通過文獻資料梳理出“谷雨”節(jié)氣形成和名稱的出現(xiàn)大致在戰(zhàn)國—西漢前期這一階段,由“谷雨”一隅管窺節(jié)氣與黃經坐標的對應關系以及與古代天文體系各環(huán)節(jié)的吻合程度。并在前人基礎上整理出“谷雨”、“清明”之間的置換規(guī)律,最后在學習計算機相關知識后,通過運算得知每一年份“谷雨”的準確日期,掌握節(jié)氣日推算中的“所以然”。
“節(jié)氣”中與時節(jié)相對應的是氣候,更確切的說法為“物候”,候即指氣候義。物候的概念義指動植物由于生長節(jié)律對溫度條件呈現(xiàn)出適時變化。古語中“物候”包含氣象、物象兩方面,《黃帝內經素問》歧伯云:‘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9]據(jù)此,古人認為一個物候現(xiàn)象一般歷時五日,而一個節(jié)氣應伴隨著三個物候現(xiàn)象的發(fā)生。張聞玉(2008)通過候應現(xiàn)象的分析、綜合古人各種紛繁雜說,得出結論:(一年)七十二候應視作是舊歲之物候歷。[10]古人通過觀察鳥獸草木的細微差異來探索月令的潛在規(guī)律,將物象與四時變幻相聯(lián)系,從而對每一個節(jié)氣囊括的物候現(xiàn)象進行了清晰的記錄。
“谷雨”的物候在文獻記載中略有不同,《逸周書·時訓解》稍早,雖經由漢代學者的改編,仍能從中窺測早期物候相關的記載信息,然則其中谷雨與清明的位置顛倒(從表1也可實證)。吳澄《集解》則將“谷雨三候”排序為: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前一節(jié)已提及谷雨跟清明的置換問題,由于成書年份的不同,跨越戰(zhàn)國至元初,學界討論時多從后者,本文因之?!度圃娧a編》收錄(唐)元稹《詠廿四氣詩》,[11]從中也能窺測到七十二候對于生活和創(chuàng)作詩歌的影響,其中一首為《谷雨三月中》。三個物候現(xiàn)象所依托的“浮萍”、“鳴鳩”、“戴勝”等動植物均在詩中作為意象反映詩人意旨和季節(jié)特征,詩的大意是:谷雨時節(jié),春光正好,原本蕭瑟的山川也被染成青色,戴勝鳥在茂密的桑葉之間歡叫,充盈的水澤漂浮著萍草,布谷鳥白白的在空中飛翔,雖然它遵守信諾提醒農時,然而鳥鳴聲實在不堪入耳。
簡言之,由于溫度比較穩(wěn)定、雨水量充沛等原因,“谷雨”時節(jié)浮萍冒出水澤生芽,布谷鳥督促播種,戴勝鳥在桑樹枝頭進行繁殖同時也提醒養(yǎng)蠶采桑,呈現(xiàn)出萬物生發(fā)的動人情景。
“谷雨”一般被歸類到降水變化類節(jié)氣,狀態(tài)為液態(tài)的水,與露霜雪形成對比,關于它的農諺大多與雨水有關?!肮扔辍鞭r諺記載了古人在這一時間段的生產實踐,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道德觀念和心理機制。“谷雨”農諺的語句與形式呈現(xiàn)多樣性,涵蓋意義廣博,雖然會有地域差異,但皆為總結前人智慧,因此比較符合具體的物候實際。
《說文》曰:諺,傳言也。[12]俗語也云諺乃傳世常言,《文心雕龍·書記》則稱諺作廛路淺言,不具文采卻淺顯易懂;為更好的進行語言分析,本文引入概念隱喻觀點對“谷雨”農諺進行舉例剖解,農諺為諺語的一部分,由于特點是通過固定語句、通俗形象等言簡意賅地傳達農業(yè)經驗和思想,普遍存在著概念隱喻。概念隱喻的產生源于說話者在進行話語活動時,起先選擇運用與其切身經歷密切關聯(lián)的詞匯,當交際中映現(xiàn)出抽象概念的訴求時,說話者大概率會選擇處于話語環(huán)境中各方都理解的簡單概念去指稱晦澀的第三方抽象概念。從語法層面而言,Lakoff(2010)論證概念隱喻一般指詞匯的隱喻。[13]“谷雨”農諺中的概念隱喻則包含結構、方位和實體三個層級,[14]下面將逐次進行論述。
1.“谷雨”農諺中的結構隱喻交織著“簡單”、“抽象”的概念轉換,源域通過隱喻(聯(lián)想)對目標域進行模型描摹,再從概念模型出發(fā),進行一系列的語料輸出,與此同時,目標域也借助源域的合理映射而被受眾所接納并理解,由此完成話語概念中的結構性隱喻。張藝(2018)從認知語義分析提出雙域、鏡像、單域、單純等四種網絡型諺語理論,[15]亦可作為佐證進行分析。
例(1):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例(1)字面意為“谷雨”是興旺的汛期,一刻價值千金?!扒Ы稹北硎疽粋€非常貴重的概念,經過發(fā)展,其文化價值含義超越了實際貨幣價值,比如說“春宵一刻值千金”,該句農諺中的結構隱喻表達了勞動人民不誤農時的勤儉品格,舊時農業(yè)不同其他士工商,講究靠天吃飯,這也從側面反映守時節(jié)的重要性。而從認知語義角度分析則其屬于雙域,例(1)中輸入空間I提供“谷雨”的組織框架,包含“谷雨、是、旺訊”等元素;輸入空間Ⅱ則提供“一刻”的組織框架,包含“一刻、值、千金”等元素,兩個輸入空間中的谷雨、旺汛、一刻、千金分屬于不同的組織框架,然而在概念整合的過程中,農耕社會關于“谷雨”、“一刻”的背景知識和文化模式得以激活,時節(jié)難得、價值寶貴的語境知識使得人們對“一刻”“千金”的對立理解更加深入。兩個組織框架的相對性和部分具體成分的因果邏輯是人們理解這則諺語的關鍵,合成空間依據(jù)投射來的組織框架和元素繼續(xù)進行完善,與人的行為、結果相聯(lián)系,形成層創(chuàng)結構,構建出一個新的概念義,即形容農作時節(jié)雨水非常重要,也比喻抓住機遇就能獲得不菲的收成。
2.“谷雨”農諺中的方位隱喻關涉空間范疇與感官認知的天然聯(lián)系,在話語表征活動中,說話者傾向于運用空間范疇來對聽話者表述感知器官反映較慢的概念,體現(xiàn)話語表征的即時效果。
例(2)芍藥打頭,牡丹修腳。
例(2)中,利用身體部位上下的頭與腳,隱喻谷雨時節(jié)芍藥修剪側翼花苞、牡丹剔除根部新苗的農事活動,達到語言簡潔形象的生動效果。而從認知語義角度分析則其屬于鏡像,例(2)中輸入空間I包含“芍藥、打、頭”的具體元素;輸入空間Ⅱ包含“牡丹、修、腳”的具體元素,二者共享相似的組織框架—“N(花名)+V+方位”框架。輸入空間I中受事對象為“芍藥”、方位“頭”與輸入空間Ⅱ中受事對象“牡丹”、方位“腳”處于鏡像對應關系。這四個元素兩相對應,實現(xiàn)跨空間映射,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組合步驟。花植打理和頭腳部位的具體形象共同觸發(fā)人們的認知機制,卉植栽培的專業(yè)認知與身體感官的普遍刺激相適應,整合成新的概念范疇,意為對季節(jié)性的事物作針對性處理。
3.“谷雨”農諺中的實體隱喻則類似與傳統(tǒng)分析法中的明喻,將特殊的抽象概念義還原到本真的原始義中。它不同于結構與鏡像,意指說話者運用實體A的形象特征映射實體B的語言實質。
例(3)谷雨不種花,心里像蟹爬
例(3)棉農將“谷雨”看作播種的風向標,如果耽誤農時,內心如螃蟹橫行亂爬般鬧騰。這里的實體隱喻指的是急切的內心活動通過蟹爬這一實際行為動作反映出來。而從認知語義角度分析則其屬于單域,例(3)中,包含有“種花”和“ 蟹爬”兩個輸入空間。輸入空間I提供“種花”這一組織框架,包括谷雨(時間)、不(否定詞)、種花(行為動作)等具體元素,是農諺的來源域,其為合成空間提供組織框架;輸入空間Ⅱ提供“蟹爬”這一組織框架,包括心里、比喻連接詞、蟹爬(實際畫面)等具體元素,是農諺的目標域,是人們理解的重點。類屬空間“施事、過程、結果”的組織框架為跨空間映射提供了基礎,I和Ⅱ中的元素通過有序組接映射到合成區(qū)域,形成其概念整合的模式與程序,即不種花猶如像蟹爬給人造成的困擾一樣,谷雨時節(jié)不遵從規(guī)律及時種棉花,就會錯失栽種農作物的最佳時機。
以上,這一節(jié)通過整合資料,利用文獻中記載的物候知識解讀“谷雨”三候,并具體分析其形成原因;由物候推及人文農諺,通過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隱喻和語義分析,舉例論證了“谷雨”農諺表層背后暗含先民樸素的社會觀念。疏通物候和農諺是了解先民四時生產、生活的有利手段,對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蘊含著深刻意義。
先民觀察物候發(fā)生的規(guī)律特征對節(jié)氣時序適時微調,通過節(jié)氣進行農事活動。而文人則感慨時序變遷,物候更迭尤其激起情緒的波動和詩思。針對“節(jié)氣”,自古就有文人吟誦、創(chuàng)作節(jié)令詩,學界也頗為重視,研究范圍多為某人某作品之節(jié)令詩。本節(jié)將“谷雨”花信分類詮釋,明晰“花信”由來,列舉歷代文人對于谷雨花信的描繪與哲思,闡述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以便明確節(jié)氣因素對谷雨花信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和詩人賦予的深層旨趣。
何為花信?“借卉植之芳菲,預驗韶華之消息”也。[16]據(jù)傳宗懔《荊楚歲時記》有載:凡二十四番花信風,始梅花,終楝花;徐鍇《歲時記·春日》云:三月花開,名花信風;經程杰(2010)考證前者實系楊慎《升庵集》訛傳,徐鍇方為正宗。[17]花信風的概念經歷過多次演變:最初是特指農歷三月或清明前后百花盛開的風信;北宋時發(fā)展為指稱春季六氣以梅首、楝尾為代表的花信;經過南宋、元代的發(fā)展,到明初王逵依據(jù)象數(shù)詳舉從小寒——谷雨八氣二十四種花信;清代王廷鼎重返北宋六氣理論,摒棄小寒、大寒,重新編排六氣花信歸屬,各家莫衷一是。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惟此書(王逵《蠡海集》)所列最有條理,[18]應是。而根據(jù)《蠡海集》記載“谷雨”花信為:牡丹、酴醿、楝花。如表2所示[19]:
表2 《蠡海集》記載“谷雨”花信
王廷鼎《花信平章》將王逵著作中谷雨花信刪去楝花、加以規(guī)整,添加柳花、芍藥成“谷雨四信”,此處不贅,本文從王逵說。確定“谷雨”三信后,從詩歌中按圖索驥找到有關“谷雨”節(jié)氣的花信詩逐次進行準確剖析。
1.花信牡丹風
牡丹,《通志》曰: ‘牡丹初無名,依芍藥得名,姑其初曰木芍藥’。[20]其別名有鹿韭、洛陽花、魏紫、鼠姑、百兩金等,張孝祥稱之為“花王”。清·顧祿《清嘉錄》卷三:牡丹花,俗呼‘谷雨花’。[21]劉禹錫《賞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采用反襯法抑‘芍藥’、‘芙蕖’揚‘牡丹’,凸顯其高標格且兼具情致之美,可以說它是谷雨時節(jié)的代表花信;辛棄疾《臨江仙》:‘祗恐牡丹留不住,與春約束分明’。牡丹開于季春,詩人表層寫牡丹謝后春將不復,實則感慨己身韶華易逝,縱有萬般風流,卻懷才不遇;劉敏中《水龍吟》:‘想年年京洛,紅塵紫陌,都占斷、繁華夢’,其花高貴莊重,品種繁多,又以洛陽牡丹最佳,與武皇貶謫牡丹的歷史典故相映成趣。
2.花信酴醿風
3.花信楝花風
楝花:又名苦楝、苦苓、含鈴、旃檀等;程棨稱之為“晚客”;明太祖咒其空心凋零,賦予它苦情色彩;曹寅以楝亭自號且以之名詩鈔,蓋乃父院中植楝,或以此慰南國之思,日本名著《枕草子》也描述男女憑楝花寄托愛戀,蓋楝音同‘戀’也?!稜栄拧酚涊d著楝得名自其葉可練物,練與楝聲符相同,楝古時亦可作提煉絲帛的原材料;《莊子》謂鳳凰喜好的食物只有楝實、《續(xù)齊諧記》謂有遺俗用彩絲纏楝葉在端午裹粽以驅龍;《草花譜》謂其花朵綻放時似海棠,花簇堆砌如紫團;《植物名實圖考》: ‘楝,四月開花,紅紫可愛,故花信有楝花風’。[24]謝逸《千秋歲》:‘楝花飄砌,簌簌清香細’。楝樹高直,風吹來花香飄溢周遭,給觀者視覺和嗅覺的雙重刺激,極富生活情趣;梅堯臣《楝花》有詩句:‘紫絲暉粉綴蘚花,綠羅布葉攢飛霞’。用描摹技法將楝花生機煥發(fā)的動態(tài)景觀繪制進詩意的感觀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范成大《春晚即事》有詩句云:‘楝花來石首,谷雨熟櫻桃’。案:‘石首即黃魚’,楝花盛開之際,黃魚的漁汛來臨,此時其肉質鮮美,可抵“莼鱸之思”,寧波等沿海地區(qū)至今遺存楝花開后烹食黃魚的習俗,谷雨時節(jié)也正是采摘櫻桃的佳期。
花信是文人創(chuàng)作靈感的觸媒,他們敏銳捕捉周遭卉植的細微改變,感情生發(fā)而揮筆詩篇。從古典文論出發(fā),劉勰《文心雕龍》曰:‘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樂,心亦搖焉’。[25]講述通過時節(jié)變幻,氣候隨之轉化,生物也開始演化,人們的內心涌起波瀾,胸臆通過文字表達出來。換言之,即文章創(chuàng)作經歷一個從“氣候→物候→心悟→篇章”的直鏈過程。而通過歌詠“谷雨”三信,詩人們生命意識被激發(fā),一方面贊嘆花之形態(tài)各異的氣質,另一方面也有感慨春之將盡、人生韶華易逝以及表明己身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等諸多詩思。
綜上,“節(jié)氣”既是自然規(guī)律的總結,又產生對天文歷法、農耕文明的有利變革與推動作用;勞動人民在生產中又憑借樸素的世界觀對節(jié)氣進行諺語的代代傳習;而文學家關于自然的情感體驗又聯(lián)想己身之命運與際遇。筆者以“谷雨”節(jié)氣為一隅,對其來源、歷史流變、日期計算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論證;對其物候進行完整解讀和引入新的語言理論解釋其農諺蘊含的意義;對其花信分類仔細甄別篩選并選取代表性詩句進行詮釋?!岸墓?jié)氣”是華夏先民發(fā)現(xiàn)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的有力佐證,筆者在收集資料的同時,愈加感受到“二十四節(jié)氣”蘊含豐厚的天文和文化知識,限于個人能力,于此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