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勇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yī)院 口腔科, 江蘇 泰興, 225400)
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是由許天民[1]教授在北大開展的一項正畸新技術,汲取了生長發(fā)育中心研究成果,以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為基礎,被視為與口腔的生理健康相符合、風險最小、操作簡單的正畸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2-3]。本研究探討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在拔牙矯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拔牙矯治患者70例,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0、15例; 年齡14~26歲,平均(18.43±2.71)歲。實驗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8、17例; 年齡12~27歲,平均(18.51±2.28)歲。納入標準: ① 資料齊全; ② 恒牙列; ③ 安氏Ⅰ類或Ⅱ類; ④ 中度支抗或者強支抗,固定矯治; ⑤上頜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頜拔除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 ⑥ 平均生長型除了智齒外無缺失牙齒; ⑦ 前牙區(qū)上、下牙齒中度或重度擁擠; ⑧ 牙周組織健康,認知正常,熟知本研究,并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 顳頜關節(jié)病史; 磨牙鎖牙合; 齲齒; 不配合研究者。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托槽矯治聯(lián)合輔助支抗裝置治療: 所有病例均全口牙列粘結直絲弓矯正器,上頜種植支抗或者Nance弓支抗裝置。初始排齊階段弓絲為0.012 NiTi圓絲,隨后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依次更換0.014、0.016 NiTi弓絲,確保牙齒排列整齊,對方形弓絲依序更換,最終滑動法關閉拔牙間隙。完成矯治進入保持階段。
實驗組采用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治療: 起始除雙尖牙與第二磨牙外,所有病例其他牙齒均粘結PASS矯正器,初始弓絲為0.014 NiTi圓絲,弓絲末端由頰管后傾管插入,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弓絲長度,使用末端回彎鉗,腭向回彎弓絲末端,單翼結扎扭轉牙齒,全面結扎其余牙齒,在前牙整齊排列以后,粘結第二磨牙頰面管與雙尖牙托槽,用方形弓絲依序更換,最后將拔牙間隙關閉。
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時間與治療效果。治療時間為患者完成粘結矯治器以后,詳細記錄患者由矯正開始至前牙排齊的時間。治療效果使用X線片在矯治前與矯治后分別進行頭顱定位拍攝,采用Dolphin軟件測量投影,各指標均測量3次,計算測量結果取平均值。所測量的指標有上中切牙長軸與NA連線的交角(U1-NA角)、上中切牙長軸與前顱底平面交角(U1-SN)、上牙槽座點-鼻根點-下牙槽座點角(ANB)、蝶鞍點-鼻根點-下牙槽座點角(SNB)、蝶鞍點-鼻根點-上牙槽座點角(SNA)、鼻唇角(NLA)、下中切牙長軸與上下牙槽座點連線的交角(L1-NB角)、下中切牙長軸與上下牙槽座點連線的距離(L1-NB)、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上中切牙長軸與NA連線的距離(U1-NA)、面型角(FCA)。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時間為(3.62±0.87)個月,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78±1.54)個月(P<0.05)。2組患者治療后的面部改善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治療前后的U1-NA角、U1-NA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的U1-SN、U1-NA角、NLA、U1-L1角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面部改善情況比較
U1-NA角: 上中切牙長軸與NA連線的交角; U1-SN: 上中切牙長軸與前顱底平面交角; ANB: 上牙槽座點-鼻根點-下牙槽座點角;
SNB: 蝶鞍點-鼻根點-下牙槽座點角; SNA: 蝶鞍點-鼻根點-上牙槽座點角; NLA: 鼻唇角;
L1-NB角: 下中切牙長軸與上下牙槽座點連線的交角; L1-NB: 下中切牙長軸與上下牙槽座點連線的距離;
U1-L1角: 上下中切牙角; U1-NA: 上中切牙長軸與NA連線的距離; FCA: 面型角。與治療前比較, *P<0.05。
生理性支抗控制矯治技術又稱為PASS矯治系統(tǒng)[4], 以生理性支抗控制為設計理念,上頜XBT頰管獨特設計的-25°的圓管,此角度已超出大部分錯位嚴重牙齒的角度,從而使磨牙在鎳鈦圓絲排齊階段一直受到后傾力矩,從而占據(jù)主導力矩。上頜磨牙一直受到24 h持續(xù)的后傾力矩,有效地阻止了生理性支抗的喪失。在牙齒的初期排齊階段,鎳鈦圓絲入-25 °圓管可有效、快速地解除前牙段的擁擠; 同時,將前后牙托槽有關設計改變,如托槽底板所制軸傾角、轉矩角[5]以及托槽結扎翼,最重要的是傳統(tǒng)前牙托槽溝的尺寸為0.022 in×0.028 in, 而PASS矯治系統(tǒng)有效減小該尺寸,改變?yōu)?.020 in×0.027 in, 使得前牙托槽間和弓絲余隙減少[6], 而后牙槽溝的尺寸保持不變,如此一來,間隙關閉中轉矩控制前牙增加,弓絲在后牙槽的滑動過程中摩擦阻力減小[7]。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牙排列整齊時間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前、后的U1-NA角、U1-NA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的U1-SN、U1-NA角、NLA、U1-L1角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在治療后面型改善效果相近的原因是PASS矯治技術擁有多個優(yōu)勢: ① PASS支抗的儲備概念是以Tweed支抗預備原理為基礎發(fā)展而來[8]; ② 結合Begg技術中自由傾斜的移動,逐漸發(fā)展成為PASS技術中的整體移動聯(lián)合傾斜移動組合的移動方式[9]; ③ PASS矯正器的預成角度兼顧了多個綜合因素,如牙列生理性代償、頜面部生長發(fā)育、牙齒矯治生物力學等,并非僅僅局限于矯正器的正常合值[10-11]; ④ 改變傳統(tǒng)自鎖托槽中被動與主動摩擦狀態(tài),發(fā)展成為10種可由醫(yī)師調節(jié)的摩擦力水平; 改變傳統(tǒng)的牙齒低摩擦自由移動階段,促進牙位的控制能力增強,發(fā)展成為牙位完全控制。
生理性支抗控制矯治技術一般無需使用附加支抗裝置,如種植釘、頭帽支抗等。與自鎖托槽矯正器矯治相比,生理性支抗控制矯治技術具有顯著的生物力學優(yōu)勢,且操作簡單,可有效增強磨牙支抗,縮短矯治時間,被視為安全、高效的正畸矯治新技術。有學者[12]對40例患者應用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進行拔牙矯治,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牙列排齊所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證實了在拔牙矯治患者的排齊階段,使用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有利于拔牙間隙排齊上前牙,縮短排齊所用時間,改善患者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