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華, 朱見偉, 顧立超, 仲亞飛,楊 瑤, 姜 楠, 楊麗君
(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 1. 內一科; 2. 麻醉科, 河北 廊坊, 065300)
肺栓塞(PE)是體循環(huán)的各種栓子脫落阻塞肺動脈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環(huán)障礙的臨床病理生理綜合征[1]。據(jù)美國流行病學調查[2]顯示,美國的PE發(fā)病率約為305/100 000, 50~60歲年齡段發(fā)病率最高,每年患病人數(shù)超過60萬,每年有近10萬人死于肺栓塞, PE也成為全美位居第3位的死亡原因,病死率最高達38%, 其中10%患者可在發(fā)病后1 h內死亡,另有20%患者在隨后的病程中死亡。目前,臨床研究[3]認為,若早期及時診斷, 90%以上的PE患者可存活。北京安貞醫(yī)院的一項臨床調查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該院1985—1999年能夠確診的PE患者為149例,并且老年患者占60%以上,其中1995年以后的診斷病例是以往10年的4倍, PE病死率也由42.0%降至9.0%, 誤診、漏診率為57.7%。研究[4]顯示,誤診、漏診率是目前影響PE患者及時診斷與治療的關鍵。因此,早期診斷對于老年PE患者至關重要。本研究探討了早期診斷對老年PE患者的臨床治療價值,旨在為老年PE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研究調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來本院檢查的老年PE患者115例設為A組,按照人員1: 1原則,選取同期檢查的非老年PE患者115例設為B組。A組中,男56例,女59例,年齡≥60周歲; B組中,男57例,女58例,年齡<60周歲。
納入標準: ① A組老年人劃分標準符合中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5]第2條規(guī)定,即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 ② 所有入選患者符合《2015中國急性肺栓塞診斷與治療指南》[6]的相關規(guī)定; ③ 所有入選患者經(jīng)CT影像學檢查確診; ④ 所有入選患者經(jīng)本人或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依據(jù)《2015中國急性肺栓塞診斷與治療指南》,對患者實施CT肺動脈造影,并記錄相關臨床資料或檢查相關指標,具體如下: ① 年齡、性別; ② 合并癥: 心律失常、腫瘤、肺炎、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病、低蛋白血癥、糖尿病、高血脂癥; ③ 心肌肌鈣蛋白Ⅰ、血尿酸、腦納肽。
① 一般資料比較,主要評價指標包括年齡、性別、30 d內病死率、溶栓治療、30 d后病死率。② 合并癥發(fā)生率比較,主要合并癥包括心律失常、腫瘤、肺炎、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病、低蛋白血癥、糖尿病、高血脂癥。③ 輔助檢查結果比較,指標包括血壓、動脈血氧飽和度、脈博、心肌肌鈣蛋白Ⅰ、血尿酸、D-二聚體、血清白蛋白。
2組患者的性別比無顯著差異(P>0.05), A組患者的年齡(74.31±1.23)歲、30 d內病死率(21.74%)、30 d后病死率(42.61%)、溶栓治療率(9.57%)顯著高于B組患者的年齡(50.38±1.08)歲、30 d內病死率(10.43%)、30 d后病死率(13.91%)、溶栓治療率(3.49%)(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與A組比較, *P<0.05。
2組患者合并腫瘤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心律失常(31.30%)、肺炎(33.91%)、心功能不全(36.52%)、慢性阻塞性肺病(26.96%)、腎功能不全(37.39%)、高血壓病(65.21%)、低蛋白血癥(18.26%)、糖尿病(32.17%)、高血脂癥(16.52%)的發(fā)生率高于B組患者的心律失常(17.39%)、肺炎(1.74%)、心功能不全(5.22%)、慢性阻塞性肺病(1.74%)、腎功能不全(0.87%)、高血壓病(27.83%)、低蛋白血癥(1.74%)、糖尿病(5.22%)、高血脂癥(2.61%)的發(fā)生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合并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與A組比較, *P<0.05。
A組患者的血壓、脈博、心肌肌鈣蛋白Ⅰ、血尿酸水平高于B組,動脈血氧飽和度低于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組D-二聚體、血清白蛋白水平與B組D-二聚體、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目前,臨床針對老年人PE的基本流行病學的研究并不豐富[7]。有研究[8]從美國醫(yī)療保險參加者中隨機抽取5%的樣本,通過選擇診斷和治療代碼,確定了7 174例PE患者,對這些患者進行分析,旨在研究不同年齡、種族、性別和地理位置患者的發(fā)病率、侵入性治療頻率、PE復發(fā)率和診斷后的生存率。相關研究[9-13]指出,老年人是臨床防范PE疾病的重點關注對象,而有效的早期診斷能夠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率。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老年人PE的診斷方法也呈現(xiàn)多樣化發(fā)展態(tài)勢,而臨床研究[14-18]對于相應檢查指標以及高危因素的確定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表3 2組輔助檢查結果比較
與A組比較, *P<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 2組患者的性別比無顯著差異(P>0.05); A組患者年齡(74.31±1.23)歲、30 d內病死率(21.74%)、30 d后病死率(42.61%)、溶栓治療率(9.57%)顯著高于B組的年齡(50.38±1.08)歲、30 d內病死率(10.43%)、30 d后病死率(13.91%)、溶栓治療率(3.49%)(P<0.05)。本研究數(shù)據(jù)提示,年齡與PE存在顯著相關性,根據(jù)患者年齡情況,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應對老年患者加以重點防范性治療,從而確?;颊叩闹委熜Ч?。A組患者的合并腫瘤發(fā)生率(11.30%)與B組患者的合并腫瘤發(fā)生率(12.17%)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心律失常(31.30%)、肺炎(33.91%)、心功能不全(36.52%)、慢性阻塞性肺病(26.96%)、腎功能不全(37.39%)、高血壓病(65.21%)、低蛋白血癥(18.26%)、糖尿病(32.17%)、高血脂癥(16.52%)的發(fā)生率高于B組患者的心律失常(17.39%)、肺炎(1.74%)、心功能不全(5.22%)、慢性阻塞性肺病(1.74%)、腎功能不全(0.87%)、高血壓病(27.83%)、低蛋白血癥(1.74%)、糖尿病(5.22%)、高血脂癥(2.61%)的發(fā)生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此提示了老年患者發(fā)生PE的高危影響因素。A組血壓、脈博、心肌肌鈣蛋白Ⅰ、血尿酸水平高于B組,動脈血氧飽和度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D-二聚體(5.89±1.23) mg/L、血清白蛋白(24.13±0.23) g/L與B組D-2聚體(4.03±0.41) mg/L、血清白蛋白(24.09±0.01) g/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血壓、動脈血氧飽和度、脈博、心肌肌鈣蛋白Ⅰ、血尿酸水平異常,提示患者存在PE發(fā)生風險[19-22]。
綜上所述,早期診斷對老年PE患者的臨床治療具有較高的價值,通過早期診斷進行高危風險指標的確定,可為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提供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