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嘉霖, 劉 亮
(1.江西工程學院, 江西 新余 338000; 2.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 九0二地質大隊, 江西 新余 338000)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因季節(jié)變化等原因常常難以避免地出現(xiàn)枯枝落葉掉落等現(xiàn)象,在生物研究中一般把這些掉落物稱之為凋落物,其來源于植株生長部分[1-3],在凋落至地表以后被微生物分解,進而轉化為土壤養(yǎng)分等營養(yǎng)物質[4],從而利于植株根系吸收利用,成為再次供給植株生長的養(yǎng)分,這整個過程也就是凋落物參與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過程,從而調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有機質平衡[5]。在微生物參與之下,凋落物等腐殖質被逐漸分解成土壤養(yǎng)分物質[3],增加土壤碳、氮等營養(yǎng)物質含量,促進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并對土壤碳庫起著重要調節(jié)作用,在陸地生態(tài)中作用顯著,相關數(sh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凋落物分解所產生的碳含量在全球碳庫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對于多數(shù)局部生態(tài)而言,凋落物等腐殖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轉化為土壤養(yǎng)分,這些養(yǎng)分含有植物所需的氮、磷等多種養(yǎng)分物質,能夠反哺植物生長近80%的養(yǎng)分所需,因此凋落物分解在生態(tài)循環(huán)中具有重要地位[2]。
凋落物將植被和土壤物質循環(huán)聯(lián)系起來,成為二者的能力交換橋梁,是重要的養(yǎng)分供給來源之一;此外,枯枝落葉等凋落物能夠涵養(yǎng)水源[6-7],降低水土流失問題,同時能夠有效減少太陽照射對土壤水分的消耗,在調節(jié)地表徑流方面作用顯著,可以說其不僅是重要的養(yǎng)分來源,也具有顯著的環(huán)境效益[8]。在微生物的參與下,凋落物最終以有機質的成分再次回歸土壤,從而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及養(yǎng)分,大大增強土壤提供養(yǎng)分的能力,屬于典型的生態(tài)自肥[9]。由于凋落物并沒有嚴密覆蓋地表,因此并不會對土壤呼吸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其疏松的結構反而能夠吸收并儲存一定的水分,且具有較強的透水性,這樣一方面能夠大大降低降雨對地表土壤的沖刷,有效較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能夠存儲水分,延緩地表徑流而加強水分的緩慢下滲,從而起到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10]。因此關于凋落物的研究不僅在微生物學及土壤研究方面得到重視,也在水土保護方面受到了關注。由于我國森林資源多分布于東北及南方地區(qū),因此凋落物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區(qū)域,主要側重在微生物分解、養(yǎng)分循環(huán)、涵養(yǎng)水源等方面,但對分解過程中的水文特點及其持水率研究較少[11-13],基于此,本研究將栲樹(Castanopsisfargesii)、青岡(Cyclobalanopsisglauca)、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馬尾松(Pinusmassoniana)凋落物作為研究對象,從其分解速率及殘留、分解過程及水文特點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從而來深入分析亞熱帶森林凋落物與土壤之間的深層次關系,為森林養(yǎng)分循環(huán)及水源利用提供有益借鑒。
本研究區(qū)域位于井岡山自然保護區(qū),地處羅霄山脈的中部,位于114°04′E,26°38′N,該區(qū)域高低起伏,海拔202~1 848 m,具有較大的海拔差距;該區(qū)域以山地黃壤及紅壤為主,該種土質較為疏松且肥力較強,分布著多種植被群落;受所處地理位置影響,該區(qū)域呈現(xiàn)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特點,擁有近1 500 h的日照時數(shù),近1 850 mm降雨量,因此具有較高的相對濕度,年均氣溫近17℃,四季分明,因此分布著大量的亞熱帶森林植被。
本試驗將栲樹、青岡、楓香、馬尾松作為研究對象,并于2016年11月開始試驗觀測,在保護區(qū)內各采集點選擇以上林木凋落葉片,然后分別將其均勻混合,在65℃下進行烘干處理,待其充分冷卻后按照每份20 g進行稱取,每種凋落物稱取80份,然后逐份裝入分解網(wǎng)袋中,以備后續(xù)指標測定。
本試驗于2017年3月在試驗區(qū)域選取5個試驗分區(qū),每個分區(qū)中設置4個樣方,并在每個樣方中投放20袋不同的凋落物,然后在接下來的1年里每月月初進行各種凋落物分解袋回收,每次回收5袋,并及時裝入自封袋,以備在實驗室進行指標測定,同時做好與對照區(qū)的對比分析。
在未經(jīng)處理的狀態(tài)下對凋落物進行稱重,并將數(shù)據(jù)命名為W1;然后將其置于尼龍袋后浸泡24 h,之后靜置至無水滴出,接著對其質量進行稱量,取值為W2;接下來將其在75℃下烘干,恒重冷卻后稱量,并取值為W3,最后對持水率及持水量測量[14]。
本研究主要利用室內浸泡法開展相應凋落物水文特點測定:通過預試驗得知,當?shù)蚵湮锝莩^24 h后持水量幾乎無變化,因此將浸泡24 h作為最大持水量狀態(tài);接下來分別將其浸泡1,2,4,6,12,18,24 h,并記錄各個狀態(tài)下重量;為盡可能降低試驗誤差,對每種處理進行3次重復,從而對吸水過程及速度開展深入研究,這樣因為浸泡時間不同,其濕水處理下的重量會有較大差異,與風干重的差值即是凋落物的持水量。
凋落物因其附著在土壤表面,因此能夠有效降低雨水對地表土壤的沖刷,有效調節(jié)地表徑流,同時涵養(yǎng)水源,對降雨的涵養(yǎng)量成為攔蓄量,可通過如下方法進行計算[15]:
P=0.85Rm-R0
(1)
M=(0.85Rm-R0)×W
(2)
Wm=(m2-m1)/m1×100%
(3)
S=(0.85Rm-R0)×M
(4)
式中:P為有效攔蓄率(%);Rm為最大持水率(%);R0為自然持水率(%);M為有效攔蓄量(t/hm2);W為凋落物儲量(t/hm2);S為有效攔蓄量(t/hm2);Wm為最大持水率(%);m2為濕水處理下的重量(g);m1為干質量(g)。
對回收網(wǎng)袋進行清潔處理,首先將泥土及根系去掉,然后在自然狀態(tài)下稱重;之后在65℃下烘烤,恒重后再進行稱重。由此得到持水率Rt如下[16]:
Rt=(Xo-Xi)/Xi×100%
(5)
式中:Xo為鮮重;Xi為干重。
對分解殘留率[17]計算如下:
Lr=Xi/Xo×100%
(6)
Ld=100%-Lr
(7)
同時對分解周期進行估測,通過以下方式計算[18]:
Lr=ae-kt=Xi/Xo×100%
(8)
式中:Lr為凋落物葉殘留率(%);Ld為凋落物葉累積分解率(%);t為分解時間,用月來表示;a代表修正系數(shù);k為常數(shù);
Excel 2010和SPSS 18數(shù)據(jù)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顯著法(LSD)檢驗其差異顯著性。
2.1.1 亞熱帶森林凋落物儲量 由圖1可知,對于亞熱帶森林而言,其未分解層厚達7.3~23.2 mm,超過了總厚度的50%,而半分解層則是處于2~10.5 mm;不同的林木具有明顯不同的凋落物總厚度,其中最厚的是栲樹,厚達32.8 mm;其次是青岡、楓香,而馬尾松的厚度最低,僅為13.6 mm;從是否分解這一角度來看,未分解層的厚度明顯高于半分解層,且不同林木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栲樹的半分解層厚度達到10.5 mm,而馬尾松僅為6.2 mm。從圖1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凋落物具有不同的蓄積量,其中效果最好的是栲樹,達到22.3 t/hm2,占比62.7%,其次是青岡及楓香,而馬尾松最低,僅為7.2 t/hm2,這基本與凋落物總厚度的表現(xiàn)規(guī)律一致,且總蓄積量的50%以上為半分解層形成的蓄積量。
圖1 亞熱帶森林熱帶山地雨林凋落物儲量
2.1.2 亞熱帶森林凋落物持水性能及有效攔蓄量 人工降雨不同于自然降雨,因此在試驗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誤差,盡管使用的是原狀凋落物進行浸泡,但是依然與自然降水下凋落物作用有一定的差異,因此試驗對持水量的衡量反映更多的是較為理想狀態(tài)下的效果,最大持水量僅僅是凋落物蓄水的一個反映,但是又難以在自然狀態(tài)下對其持水進行測量,因此通過有效攔蓄量衡量能夠較為真實反映凋落物涵養(yǎng)水源的效果[18-21]。由表1可知,就最大持水量、有效攔蓄量而言,無論是未分解層還是半分解層,效果最好的均是栲樹,其次是青岡和楓香,而最差的是馬尾松。而有效攔蓄量及攔蓄率的變化規(guī)律與持水率表現(xiàn)一致。但是整體來看,半分解層的效果低于未分解層,這與凋落物的厚度及分布關系密切。凋落物對于降雨等水分具有吸收保持的作用,能夠調節(jié)地表徑流,促進降水的下滲,利于土壤水分增加及保持,但是也受其分布結構特點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凋落物分布較為均勻且厚度適中的情況更容易吸收水源,促進土壤吸水,從而形成良好的涵養(yǎng)水源效果,有效促進地表徑流調節(jié),其持水能力常常用最大持水量及持水率來衡量。
就半分解層而言,對于亞熱帶森林凋落物來說,其最大持水量處于6.1~9.9 t/hm2,而最大持水率則處于72%~164%,自然狀態(tài)下的含水率處于9.2%~25.6%,有效攔截量則處于3~7.57 t/hm2,攔截率處于53%~124%,攔蓄深度則為0.49~0.65 mm;就有效攔蓄量深度而言,最深的則是馬尾松,其次是楓香,而栲樹最低。就未分解層來說,其最大持水量處于6.2~11 t/hm2,而最大持水率則是處于79%~179%,自然狀態(tài)下的含水率處于11.7%~37.2%,有效攔截量則處于3.5~19.2 t/hm2,攔截率處于65.45%~204.17%,攔蓄深度則為0.57~2.13 mm;就有效攔蓄量深度而言,最深的則是馬尾松,其次是楓香,而栲樹最低,這與半分解層的表現(xiàn)規(guī)律一致。綜合來看,具有較強攔蓄能力的林木是栲樹和青岡,而馬尾松的攔蓄能力較弱。
表1 亞熱帶森林凋落物持水性能及有效攔蓄量
2.1.3 亞熱帶森林凋落物持水過程 由圖2可知,不同的林木具有不同的持水量,但是其與浸泡時間的關系也較為密切。就半分解層而言,凋落物的持水量變化范圍分別是946~1 975,902~1 724,813~1 447,656~1 049 g/kg,相比而言未分解層的變化范圍則是611~1 286,723~1 421,1 217~2 502,1 401~2 534 g/kg。在進行1 h的浸泡之后,未分解層凋落物的持水量上升速度很快;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持水量也在不斷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在不斷降低,這一變化規(guī)律基本與攔蓄變化趨勢接近:在剛開始降雨的時候,凋落物能夠更大程度上進行攔蓄徑流,凋落物含水不斷增加,因此持水能力會有明顯下降,直至接近于飽和狀態(tài)。另外,就未分解層來說,栲樹及青岡的持水效果較好,而馬尾松較差;對于半分解層而言,馬尾松及楓香的持水效果較好,也就是說即使浸泡的時間一致,依然是未分解層具有較高的持水量。
圖2 亞熱帶森林凋落物持水量變化過程
從圖3可以看出,在觀測期內凋落物的分解殘留率在前2個月內呈現(xiàn)大幅下降,而接下來的2~3個月則趨于平緩,最后則是下降幅度緩慢降低。這說明不同的分解時間產生不同的分解殘留率,不過雖然時間不同,但是殘留率較高的馬尾松,其次是楓香及青岡,而栲樹的殘留率最低。通過分析對比發(fā)現(xiàn),在進行分解的12個月后,栲樹的累積分解率最高,其次的青岡,再次是楓香,而馬尾松最低,且不同林木之間的累積分解率存在較明顯差異,并在0.05檢驗水平下顯著,這說明葉片形態(tài)對凋落物分解產生直接的影響,針葉林的分解速率低于闊葉林(表2)。
圖3 亞熱帶森林凋落物殘留率動態(tài)
從表3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分解半衰期而言,馬尾松所需時間長達5.98 a,其次是楓香和青岡,用時分別達到3.54,2.97 a,而栲樹最低,用時為2.65 a。栲樹能夠用10.25 a的較短時間使分解率達到95%,其次是楓香和青岡,用時分別達到13.02,10.98 a,而馬尾松則用時最長,即長達23.77 a。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葉面積與其分解速率密切相關,與針葉林相比而言,闊葉林具有更短的分解周期。
表2 凋落物累積分解率
注:“—”代表未發(fā)現(xiàn)。
表3 凋落物分解周期估測
注:*表示在0.05水平顯著相關,**表示在0.01水平顯著相關,下表同。
凋落物持水率與凋落物分解狀態(tài)有密切關系,凋落物分解程度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大小。對凋落物持水率與分解殘留率分析見表4。栲樹、青岡、楓香、馬尾松凋落物持水率(Rt)與殘留率(Lr)具有很好的擬合關系,也即隨著凋落物持水率的增加,殘留率逐漸增加。通過回歸分析可得到凋落物持水率(Rt)與分解殘留率(Lr)的線性方程:Rt=aLr+b,這一結果表明凋落物持水率隨著凋落物的分解,持水率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
表4 凋落物持水率對分解的響應
對于森林凋落物而言,在微生物的參與之下,凋落物等腐殖質能夠被分解為碳、氮等土壤養(yǎng)分,這些養(yǎng)分能夠被植株根系吸收利用,也就是說凋落物聯(lián)接著土壤及植株的地上部分,有效參與了能力和物質交換,在增強土壤肥力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19-20]。本試驗通過分解殘留率對凋落物分解效果開展對比分析,通過實際觀測發(fā)現(xiàn),在前2個月內分解殘留率呈現(xiàn)大幅下降的現(xiàn)象,而接下來的2~3個月則趨于平緩,最后則是下降幅度緩慢降低,整體來說呈現(xiàn)先急后緩的降低態(tài)勢[12-14]。所經(jīng)歷的分解時間不同,其殘留率也有較大差距,此外,葉片形態(tài)對凋落物分解產生直接的影響,針葉林的分解速率低于闊葉林。
無論是未分解層還是半分解層,就最大持水量、有效攔蓄量來說,栲樹具有最好的涵養(yǎng)水源效果,其次是青岡和楓香,而最差的是馬尾松。就有效攔蓄量及攔蓄率變化而言,其變化規(guī)律與持水量、持水率表現(xiàn)一致,綜合來看,具有較強攔蓄能力的林木是栲樹和青岡,而馬尾松的攔蓄能力較弱。但是整體來看,半分解層的效果低于未分解層,這與凋落物的厚度及分布關系密切。從圖2可以看出,不同的林木具有不同的持水量,但是其與浸泡時間的關系也較為密切。在進行1個小時的浸泡之后,未分解層凋落物的持水量上升速度很快;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持水量也在不斷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在不斷降低,這一變化規(guī)律基本與攔蓄變化趨勢接近,在剛開始降雨的時候,凋落物能夠更大程度上進行攔蓄徑流,凋落物含水不斷增加,因此持水能力會有明顯下降,直至接近于飽和狀態(tài)。另外,就未分解層來說,栲樹及青岡的持水效果較好,而馬尾松較差;即使浸泡的時間一致,依然是未分解層具有較高的持水量。
對于凋落物而言,分解殘留率受到時間的直接制約,因此需要對半衰期及不同分解率的分解時間進行對比分析,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分解半衰期而言,馬尾松所需時間長達5.98 a,其次是楓香和青岡,用時分別達到3.54,2.97 a,而栲樹最低,用時為2.65 a。栲樹能夠用10.25 a的較短時間使分解率達到95%,其次是楓香和青岡,用時分別達到13.02,10.98 a,而馬尾松則用時最長,即長達23.77 a。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葉面積與其分解速率密切相關,與針葉林相比而言,闊葉林具有更短的分解周期。凋落物葉片特質直接影響其與環(huán)境接觸面,進而制約分解界面[21-22],葉形界面與分解速率存在正相關的關系,這說明葉片形狀與分解殘留率具有密切關系;此外,凋落物的組織結構等特質也影響著其分解速率,但相應的影響程度有待于進一步探究。對于凋落物而言,其持水能力受到分解程度的直接制約,二者具有密切關系,雖然林木種類不同,但是持水率與殘留率之間具有明顯的擬合性,二者呈現(xiàn)明顯的正相關,且在0.05檢驗水平下達到顯著,在持水率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殘留率則不斷隨之增加,然后對二者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其具有明顯的線性關系。凋落物的持水率直接制約著土壤的含水率水平,二者呈現(xiàn)正向的變化態(tài)勢,且在0.05檢驗水平下達到顯著,二者屬于典型的反函。綜合來看,凋落物的分解狀況及持水率對于土壤含水量產生較大影響,其分解狀況影響著持水性,而持水率決定著土壤含水量的變化,三者之間關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