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朋友是大公司的老總,她的經(jīng)歷很有代表性。1981年高考時,她以5分之差名落孫山。那時的大學真的很難考,高中畢業(yè)生人數(shù)600萬人,大學、中專錄取的只有27萬人。國家實行預考制度,預考上了才可以參加高考,比例大約是一半。朋友有幸通過預考,卻在高考考場上敗北。她不甘心,想復讀一次。父母不同意,覺得女孩反正是要嫁人的,上不上大學無所謂。再說,朋友還有個弟弟高考也落榜了,分數(shù)同樣只差幾分,也要復讀,父母認為光耀門庭得靠兒子。她再三懇求,父母依然不松口。不得已,她承諾:只復讀這一次,以后無論考上還是沒考上,出嫁都自己準備嫁妝,不花父母一分錢。父母畢竟心疼孩子,看女兒將話說到了這份上,同意讓她與弟弟一起復讀。因為背水一戰(zhàn),第二年,她考上一所名牌大學。她對父母特別感恩,經(jīng)濟狀況好轉后將他們接到城里住,還請了保姆。
我佩服朋友的智慧,世界是公平的,終于給了她的智慧以足夠的回報。她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有格局有魄力,懂得趨利避害。但世間還有另一種趨利避害。
民國時有個高官叫鄧文儀,他的口頭禪是“需要即是真理,行動即是理論”。鄧文儀做蔣介石的秘書,蔣介石喜怒無常,但鄧文儀毫無怨色,你打我的左臉,我送上右臉。鄧文儀曾對人說:“誰能離得開自己的領袖呢?在他身邊就是在他身邊,不是在他身邊還是在他身邊,這便是所謂精忠的那個精字?!蹦菚r,蔣介石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力,對他不分青紅皂白的效忠目的是什么可想而知。老蔣自然心知肚明,后來提拔鄧文儀一直做到行政院內務部政務次長,就跟鄧文儀的趨利效忠直接有關。
歷史上有的趨利者做的事更讓人惡心。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王安石因此躋身執(zhí)政之列。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于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自此開始了長達近10年的變法。王安石的變法雖然不免有各種缺點,但開拓了疆土,抑制了豪強,擴大了財收來源。王安石得志的時候,在朝野威望很高,科舉考試都以他的《三經(jīng)新義》(重新注釋《詩》《書》《周禮》)為準?!度?jīng)新義》是王安石變法理論的代表作,也是其變法依據(jù)。后來,王安石下臺,保守派得勢,王安石所著的《字說》被禁止引用。此時,王安石的門人紛紛改變自己的學術觀點,千方百計隱瞞自己是王安石學生的事實。王安石去世時,路見不平的張蕓叟寫下如此挽詞:“今日江湖從學者,人人諱道是門生?!边^了十幾年,宋哲宗執(zhí)政,變法派殺了回馬槍,重新占據(jù)一些牛氣沖天的位置?;实巯略t:以王安石配享圣廟,并且追贈他官銜和謚號。一些學者又開口閉口皆是《三經(jīng)新義》,無論是否拜過王安石的門子,紛紛自稱是荊公門生。有人將張蕓叟的挽詞改了一個字,成為“今日江湖從學者,人人都稱是門生”。
世人遭受的挫折、苦難多半是外界強加給我們的,很少有人自找不痛快,趨利避害原本無可非議。只是趨利避害有個底線:你趨利可以,但不能違背公序良俗,不能讓其他人受到損害。朋友的趨利避害沒有損及任何人,甚至父母最后都從中得到了好處,它是道德的,可以效仿;而鄧文儀、王安石的那些門人之利,其實是在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不道德的,是要唾棄的。一個社會永遠無法消除人的趨利避害之念,我們能夠做到的是讓不道德的趨利避害越來越少。只要社會朝著這個方向行進,“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好日子就不遠矣。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