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林祖近 宋偉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1]。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一種急性冠脈綜合征,其臨床表現(xiàn)介于穩(wěn)定型心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與急性心肌梗死之間[2],最終會發(fā)展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導致心律失常,從而引起猝死。UAP的病理基礎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炎性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炎癥與免疫起著重要的作用[3-4]。因此檢測炎性標志物的變化對于UAP的病情判斷及治療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5]。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機體炎性反應及病理生理過程中的一種重要介質[6-7]。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與心肌收縮能力有關,心肌收縮能力越強,則每搏輸出量越多,LVEF也越大。本研究通過測定UAP患者入院即刻IL-6水平,探討其對UAP患者LVE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預測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1.1 對象 選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UAP患者240例,其中靜息性心絞痛96例,變異性心絞痛87例,初發(fā)勞力性心絞痛57例。診斷標準[8]:(1)靜息性心絞痛:心絞痛發(fā)生于安靜或靜息狀態(tài),發(fā)作時間長;(2)變異性心絞痛:發(fā)生于休息或一般活動時,發(fā)作時心電圖顯示ST段暫時性抬高;(3)初發(fā)勞力性心絞痛:病程在2個月內。納入標準:入院前48h內有典型心絞痛發(fā)作;心電圖有缺血性改變;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1支或1支以上冠狀動脈主支血管狹窄50%以上。排除標準: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急慢性感染、心肌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患者,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本實驗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樣本收集與檢測 所有患者入院即刻采集靜脈血 5ml,37℃放置 30min,3 000r/min 離心 15min,分離血清,立即置于-80℃低溫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IL-6水平(SpectraMax Plus 384光吸收型酶標儀購自Molecular Devices公司,試劑盒購自Bioswamp公司)。在入院治療3d后,采用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購自徐州聯(lián)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對所有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測量LVEF。
1.2.2 治療方法 對無禁忌證的UAP患者使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國藥準字H10940039,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10~20mg,2~3次/d。存在禁忌證的患者接受急診或擇期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后,根據情況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法。
1.2.3 隨訪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出院后的隨訪,包括門診隨訪和電話隨訪,隨訪48個月,平均(47.5±2.3)個月。記錄患者在隨訪期間有無發(fā)生MACE,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及心絞痛惡化。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IL-6水平與LVEF的關系采用直線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根據血清IL-6水平將所有UAP患者分為IL-6陽性組(IL-6≥200pg/L,114例)和IL-6陰性組(IL-6<200pg/L,12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LVEF比較 IL-6陽性組LVEF為56.84%±4.96%,IL-6陰性組為61.28%±4.7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016,P<0.05)。采用直線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IL-6水平與LVEF呈負相關(r=-0.383,P<0.05)。
2.3 兩組患者MACE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2。由表2可見,與IL-6陽性組相比,IL-6陰性組患者MACE發(fā)生率均較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或0.01)。
表2 兩組患者MACE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冠心病是一種慢性心血管疾病,其發(fā)病原因主要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吸煙與血脂異常等。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胰島素抵抗增強,血中纖維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病毒或衣原體感染也是冠心病發(fā)病的高危因素[9]。近年來隨著老齡人口的增長以及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冠心病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目前我國冠心病患者已經超過一千萬人,并且預測以后將會以每年20%的比率增加[10]。冠心病發(fā)病機制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從而使得血管腔狹窄或堵塞,最終可能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11]。炎癥參與冠心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在冠心病發(fā)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炎癥反應產生的單核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會促進冠心病的發(fā)生[12-13]。
IL-6是一種炎性因子,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與發(fā)展,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IL-6水平可以反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嚴重程度和不穩(wěn)定性,血清中IL-6水平越高,就預示著患冠心病的風險更高[14-16]。有研究表明,在亞洲人中,IL-6 C-572G基因的遺傳多態(tài)性與冠心病的發(fā)生風險有較大相關性,攜帶C-572G等位基因的人更容易患上冠心病[17-18]。
本研究結合臨床和治療后的隨訪,分析了入院即刻IL-6水平與LVEF以及MACE發(fā)生風險的關系。本研究發(fā)現(xiàn):(1)IL-6陰性組在治療后LVEF較高,表明入院即刻血清IL-6水平較低的UAP患者心功能改善狀況優(yōu)于IL-6水平較高患者。這提示IL-6作為急性期刺激因子,在免疫反應的表達與調控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水平反映了患者心功能的狀況。(2)UAP患者入院即刻血清IL-6水平與治療后LVEF呈負相關,這提示IL-6不但與冠心病的形成與發(fā)展有關,還可能與冠狀動脈硬化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有關。(3)入院即刻血清IL-6水平較低的UAP患者發(fā)生MACE的風險較低,這提示入院即刻IL-6水平不僅能夠反映與冠狀動脈斑塊破裂相關的急性炎癥反應,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慢性炎癥反應中斑塊的易損性。因此,可以通過測定UAP患者入院即刻IL-6水平,來預測MACE發(fā)生的風險,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