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雅娟 劉向東 畢娜 張穎 張亞茹 羅小波
對于脊柱結核,目前臨床多主張采取全身抗結核藥物治療聯合手術治療,但患者術后疼痛感明顯,對其早期下床進行康復鍛煉存在不良影響。因此,應針對脊柱結核患者術后疼痛加強護理干預。然而,脊柱結核術后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鎮(zhèn)痛效果欠佳[1-3]??梢姡瑧獙颊呒佑锰弁醋o理干預。但目前對脊柱結核患者術后進行疼痛干預效果的研究鮮有報道。因此,筆者選取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八醫(yī)學中心脊柱微創(chuàng)科就診的脊柱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病例對照研究,以探究疼痛護理干預在脊柱結核術后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研究對象: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八醫(yī)學中心脊柱微創(chuàng)科就診的脊柱結核患者116例,采用抽簽法隨機選取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于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八醫(yī)學中心脊柱微創(chuàng)科就診的脊柱結核患者120例,采用抽簽法隨機選取40例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各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表1)。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均經知情同意。
2.納入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患者在術前均經CT、X線等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脊柱結核,采取三聯藥物(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療2周以上,血紅蛋白>100 g/L,血紅細胞沉降率(ESR)<60 mm/1 h時進行病灶清除植骨固定術治療;②患者神志清醒,交流正常,研究期間全程配合。(2)排除標準:①并發(fā)開放性肺結核和急性粟粒性肺結核;②病歷資料有缺陷,影響結果判定;③入院時并發(fā)其他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系統疾病、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④入院時并發(fā)脊髓功能損傷。
表1 患者各類臨床資料在對照組和觀察組間的比較
3.常規(guī)護理:患者在脊柱結核術后實行常規(guī)護理模式,護理內容如下:(1)脊髓神經功能、切口引流管觀察:在進行脊柱結核術后3 d內,每隔15 min檢查患者雙下肢感覺、運功功能等,嚴密觀察術后引流液顏色、性狀、引流量等,若有血腫形成或出血情況,能及時發(fā)現,予以對癥處理。(2)體位護理:患者術后保持平躺體位,每隔2 h幫助患者進行1次軸向翻身。(3)胃腸道護理:因手術可牽拉患者胃腸道,導致患者在術后12~48 h內腸胃蠕動遲緩,甚至蠕動消失,影響其胃腸道功能恢復,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患者肛門排氣時間,直至患者排氣,方能指導其進食易消化食物。(4)術后康復指導:脊柱結核病灶清除植骨固定術后1~12 d內,由主治醫(yī)生指導患者進行低強度運動訓練,包括術后當天踝關節(jié)運動(屈伸、內翻、外翻、背伸)、術后第1天雙下肢直腿抬高運動、術后第2天雙下肢對抗性直腿抬高運動。術后第4天以上3個運動每天早、中、晚進行各3次訓練,10 min/次;術后第13天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CT檢查顯示鋼板固定良好,由主管醫(yī)生指導進行“五點支撐”運動(五點:頭部、雙肘、雙足底),運動時由主管醫(yī)生和家屬同時協助患者完成此動作,同時給予其臀部輔助支撐,每天早、中、晚進行平臥、“五點支撐”來回循環(huán)3次訓練,每次3~4個循環(huán),此運動訓練時由家屬給予患者臀部輔助支撐;術后第14天佩戴合適支具協助進行負重站立訓練,遵守循序漸進原則,逐步恢復其活動能力。
4.疼痛護理干預:患者術后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疼痛護理干預,主要從心理、生理等多方面進行直接或間接鎮(zhèn)痛干預,具體操作:(1)認知干預: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關于疼痛知識的健康教育,使其認識到脊柱結核圍手術期疼痛管理的重要意義,轉變患者“理應承受疼痛”的傳統觀念,而應學會如何正確表達疼痛、準確表述疼痛感,以便臨床醫(yī)師準確評估患者疼痛感,從而采取相應鎮(zhèn)痛措施。(2)心理干預:注意觀察患者表情、行為等變化,從中探查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若發(fā)現患者有不良情緒,應及時告知其不良情緒可加重術后疼痛感,指導其自主調節(jié)心情,保持良好心態(tài);同時,對不良情緒明顯者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可采取暗示、轉移注意力、音樂療法等方式,從心理層面增加患者疼痛閾值,使其順利度過術后疼痛階段。(3)體位干預:患者術后切口會出現明顯疼痛感,加上術后留置引流管及導尿管因素,患者在變換體位時難度較高,因此,在患者調換體位時,在其脊柱背部墊上一個可調節(jié)通透性舒適翻身軟枕,根據患者術后時間調整背后翻身軟枕的角度,減少患者術后傷口背部壓力,增加術后舒適度,同時保證術后脊柱在同一水平線。(4)直接疼痛干預:①術后遵醫(yī)囑實行鎮(zhèn)痛干預,遵醫(yī)囑采用氯諾昔康8 mg進行肌內注射,2次/d,間隔用藥時間是12 h,連續(xù)用藥3 d;②術后3 d內護理人員應每隔2 h進行1次疼痛評估。術后第4天,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疼痛評分<3分給予每天10:00評估1次;VAS疼痛評分≥3分給予每天10:00、15:00、20:00按時進行評估;VAS疼痛評分在1~3分者,以轉移注意力、聽音樂等方式緩解疼痛感;VAS疼痛評分≥4分及以上者,應及時匯報至臨床醫(yī)師處,遵醫(yī)囑應用三階梯鎮(zhèn)痛療法給予止痛藥物,提供根據針對性的疼痛護理干預。
5.觀察指標:(1)參考VAS[4]評估患者術后3 d及術后1周的疼痛程度、舒適程度。(2)記錄患者術后切口愈合時間(術后返回病房至切口甲級愈合)、住院時間(術后返回病房至患者出院天數)。(3)統計各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包括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電解質紊亂、呼吸系統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
1.疼痛程度、舒適程度:兩組患者在術后3 d、術后1周進行疼痛和舒適度的VAS評分,術后3 d、術后1周觀察組疼痛和舒適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舒適程度的VAS評分比較(分,
2.切口愈合及住院時間:評估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觀察組切口愈合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切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3.術后并發(fā)癥:對兩組患者進行術后并發(fā)癥評估,觀察組術后1例發(fā)生電解質紊亂,1例發(fā)生呼吸系統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2/40);對照組術后1例發(fā)生切口感染,3例發(fā)生切口不良愈合,3例發(fā)生電解質紊亂,3例發(fā)生呼吸系統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10/4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8,P=0.012)。
脊柱結核可導致椎體骨質破壞或壞死,引起患者持續(xù)性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5]。目前,手術為治療脊柱結核的主要手段,其可快速緩解脊柱結核相關臨床癥狀,預防病情惡化。但因該疾病的病發(fā)部位為胸椎、腰椎,多數患者因擔心術后疼痛、術后效果等產生抑郁等負性情緒,加重患者術后疼痛感,影響其術后康復進程及康復效果[6-9]。
對脊柱結核患者術后實施恰當、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有助于加快術后患者康復速度[10-11]?,F階段,臨床上對于脊柱結核患者術后主要采取常規(guī)護理模式,以滿足患者術后康復治療需求。但常規(guī)護理在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感方面的效果有限。因此,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行疼痛護理干預,可以彌補常規(guī)護理的缺陷,提升患者疼痛閾值,緩解疼痛感。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疼痛護理干預主要從認知、心理、體位、直接疼痛干預四方面著手,其中,認知干預可幫助患者了解疼痛管理的意義和術后疼痛一般發(fā)作情況,從而對術后疼痛做到心中有數,并配合醫(yī)師進行鎮(zhèn)痛干預。心理干預則幫助患者通過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保持良好心情,從心理方面提升其對疼痛的耐受性。體位干預和直接疼痛感則可直接減輕患者軀體上的疼痛、不適感,進一步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因此,術后對患者進行有效疼痛護理干預對減輕患者疼痛、增加舒適度可起到積極作用。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感、舒適感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疼痛可激活免疫細胞釋放可溶性細胞因子及趨化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IL-1)、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等,其中TNF-α細胞因子在炎癥反應中出現最早、發(fā)揮作用最快。TNF-α可激活機體單核巨噬細胞激發(fā)炎癥的級聯反應,并且同時激活血液中中性粒細胞、白細胞,產生局部的組織病理反應,會造成術后傷口缺血、缺氧,影響術后傷口愈合[12]。因此,術后對患者進行有效疼痛護理干預可對患者康復起到積極作用。本次研究結果即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
由于脊柱結核造成骨質破壞,并且術中需剝離肌肉軟組織,故造成術后患者疼痛,時間持續(xù)>3 d[13]。疼痛應激刺激會引起術后患者炎性因子的改變,體內致炎因子的變化伴隨抗炎介質的變化,當機體內抗炎介質增加過多時,機體處在過度的抗炎反應中,從而打破促炎與抗炎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因此,術后疼痛過度應激,會造成全身各系統紊亂,表現為增加機體耗氧量、心率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等;胃腸蠕動減弱;呼吸功能降低;神經內分泌應激反應增強,進而使機體呈現高凝狀態(tài),免疫功能也受到抑制,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術后對患者實施疼痛護理干預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率,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脊柱結核術后實施疼痛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增加舒適感,促進切口愈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