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摘 要 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但是在刑法的應用過程中,由于一些觀點和條例在運用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致使刑法的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當中存在一定的爭議?;诖耍疚膶χ饔^解釋和客觀解釋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關鍵詞 刑法 主觀解釋 客觀解釋
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識碼:A
從刑法的實質上來講,刑法在運用過程中不能從表面的角度上來進行解釋,其蘊含的意義凌駕于人們普遍的認知之上,從主觀和客觀的角度出發(fā),刑法的認知是有限度的。在主觀的理論解釋當中,認為法律的建立是為了滿足立法者和受法者的追求、目的以及價值。在法律的應用過程中不僅受法律條例的約束,也會受制定法律條例的人員評價以及意向的約束。從客觀的角度出發(fā),主張法律一旦制定實行,就會體現(xiàn)其獨立性和實效性的特點。在法律的應用過程中,也不會受立法人的約束,法律的社會價值也處于個人價值之上。
1“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的對立
在人們對字詞含義理解的過程中,由于表達不正確,語句邏輯思維不強,導致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之間存在一定爭議,從真理的角度出發(fā),主觀解釋認為法律與自然法則是不同的,是人類基于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礎上建立的,在生活中不僅受法律條例的約束,也會受立法者評價的約束??陀^解釋認為,法律一旦實行,就會處于中立的狀態(tài),是有生命的存在,會在運用過程中背離立法者建立的觀點?;谥饔^解釋與客觀解釋的立場,主觀解釋呈客觀性,客觀解釋呈主觀性。
在發(fā)展過程中,主觀解釋從相對主義的觀點出發(fā),在刑法中是獨立存在的,客觀解釋融入了新文本主義觀點,在刑法中也得到了發(fā)展。二者在運用過程中,主觀解釋從立法者的角度出發(fā),強調的立法者與法律條例之間的主從關系,主張先立法,后解釋;客觀解釋強調立法者與法律條例之間的獨立性,注重群眾的觀點。主觀解釋認為客觀解釋違背了立法者法律條例建立的基礎,脫離了法律建立的初衷;客觀解釋認為主觀解釋沒有考慮社會價值,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變化;從而產生一定的對立和分歧。
刑法適用當中的主觀解釋注重法律條例當中文字所包含的意義,過多的注重歷史,是一種比較落后的思維觀念??陀^解釋注重現(xiàn)實的發(fā)展,以長遠的發(fā)展角度出發(fā),注重人類群體在其中充當?shù)闹黧w地位。基于目前我國在法律條例的應用過程中,綜合考慮了現(xiàn)如今時代發(fā)展的背景條件,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們的意愿融入到了刑法的應用當中,注重倡導客觀解釋論。在司法實踐當中,運用主觀解釋,以立法精神為基礎對刑法進行解釋。
2“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的相融
在刑法的應用過程中,主觀理論與客觀理論都具備自身各自的特點,為有效使得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能充分的應用刑法當中,就要基于各自的特點,把“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相融在一起。從客觀解釋論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主觀解釋當中蘊含著人治危機,客觀解釋倡導理性的刑罰治理,主張公正公平。在刑法的應用過程中,一旦刑法被頒布,就會脫離制定者的控制,可以隨著社會發(fā)展的情況以及人們的需求來對刑法內容進行修正和補充。而從主觀解釋的角度出發(fā),過多的注重于根據(jù)立法的條例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轉變,不利于社會以及國家的正常發(fā)展,沒有注重人民意志的反映和生活的需求,使得人們的生活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模式。所以,在刑法的解釋過程中應當注重于客觀解釋,以廣大人民的意志發(fā)展為基礎來實行刑法。
從整體上來講,在刑法的應用過程中,刑法的適用應當以客觀解釋為主,在客觀解釋的過程中,要合理的應用主觀解釋來對刑法當中的刑罰進行制約管理,才能使得國家的刑法得以有效的應用。在主觀解釋的綜合解釋當中,應當把維護刑法正常運行作為解釋的前提條件,基于刑法建立的目的,對法律進行解釋。如果在主觀解釋的應用過程中,不僅不能得以應用而且還違背社會發(fā)展的秩序和公平公正的原則,這時就要把客觀解釋應用到其中,對主觀解釋進行規(guī)范。
刑法的建設初衷是為了維護社會發(fā)展當中的秩序問題,在建設過程中,既包含了主觀意志和想法,也把客觀的發(fā)展理念融入到了其中,所以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就要把主觀解釋和客觀解釋融合在一起,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狀來解決相應的問題,綜合考慮立法者的思想觀點以及所處的時代,對主觀解釋和客觀解釋進行折中,以客觀解釋為主,促使刑法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和補充,符合人們的生活需求,彌補主觀解釋當中的不足之處,實現(xiàn)以靜態(tài)的法律治理動態(tài)的生活。在刑法的解釋過程中對主觀解釋存在一定的依賴性,主觀解釋具有明確是理論和觀點,保守性較強,不會產生一定的風險。而客觀解釋雖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但是也為罪行的定罰帶來一定的風險。在二者融合的過程中,防止了客觀解釋的隨意性,緩解了主觀解釋的滯后性。只有二者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管理,才能使得刑法得以正常的運行。
3結束語
刑法的解釋與刑法條例存在的性質相同,在運用過程中的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針對性。為此,基于時代發(fā)展的基礎,要促使刑法的法律條例與時代的進步同步發(fā)展,“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的之間的相融,才能使得刑法能完美的適用于人類的生活過程中。
參考文獻
[1] 李運才.刑法解釋方法的界定——基于刑法解釋對象的考察[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8,33(04):113-122.
[2] 劉萃波.淺析刑法適用中的“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J].法制博覽,2018(20):195.
[3] 魏東.刑法解釋學基石范疇的法理闡釋——關于“刑法解釋”的若干重要命題[J].法治現(xiàn)代化研究,2018,2(03):111-134.
[4] 劉萃波.淺析刑法適用中的"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J].法制博覽,2018(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