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橋清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是一套母語課程改革的整體解決方案,它圍繞教材單元語文知識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雙主題”,通過整合、精讀、拓展等手段,幫助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指導學生閱讀更多的文章、書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其要旨是:以一個主題去整合幾篇文章,通過強調課內大量閱讀來學好語文,使被動讀書變?yōu)橹鲃幼x書,其核心理念是讓學生實現(xiàn)海量閱讀。這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又一重大實驗成果,清遠地區(qū)現(xiàn)在也廣泛參與實驗推廣,但從當前的教學實踐來看,總感覺我們的課堂還是“穿新鞋走老路”,難以體現(xiàn)“語文主題學習”海量閱讀的理念。請先看如下教學案例。
案例一:析景悟情,景異情不移——《昆明的雨》《西湖雨景》整合教學設計(此課例在“清遠市2018年初中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競賽”中獲一等獎)。
一、導入——營造一種詩意氛圍
教師原創(chuàng)散文詩《心中的雨》配樂朗誦,導入新課《昆明的雨》。
二、析景——欣賞一個動情雨季
1. 自由讀:文中寫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2. 小組合作交流:找出你喜歡的景物,說說它的特點。
3. “小雨滴”卡片分享交流,黑板貼示。
三、悟情——洞悉一份濃濃雨情
1. 汪曾祺的背景資料。
2. 自由讀,思考:我從中讀出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提示:品讀句子時可抓美言佳句、寫作手法、情感意蘊等方面。)
四、拓展延伸——打開一片廣闊視野
閱讀王永利的《西湖雨景》,思考:西湖的雨景奇在哪里?追問:作者是通過寫哪些景物突出西湖雨景的奇特呢?抒發(fā)作者怎樣的感情?
五、總結歸納——(景異情不移)領會一種散文特點
探究“形散神聚”的散文特點。
六、學以致用——掌握一項寫作技能
用“寫景抒情”的方法寫一寫《陽山的雨》,要求能體現(xiàn)“形散神聚”的散文特點。
從這個教學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實際上是常規(guī)課堂當中的“拓展閱讀”“對比閱讀”教學模式,設計者遵循的思路是舉一反三,由一篇文章的研讀拓展到其他相關文章的探究,即“以文帶文”。這種課堂的著力點在于“舉一”,重點在于“一”的研讀,往往會把拓展閱讀的文章置于次要位置,處理不當,很容易會出現(xiàn)“重頭輕尾”的結局,對拓展閱讀的文章可能會“照顧不周”甚至會因無暇顧及而忽略,難以達成海量閱讀這一目標,無法體現(xiàn)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理念。
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核心是讓學生實現(xiàn)海量閱讀,因此整個課堂必須要凸顯海量閱讀這個重點。對語文知識能力點的訓練和人文素養(yǎng)的探究,應以大量的閱讀作為基礎,通過“反三歸一”來達成,強調的應是“舉三反一”,課堂的重點在于“舉三”。筆者同樣以此案例的兩篇文章為內容開展了一次研討課,共分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主要活動:
(一)速讀
學生自由快速默讀《昆明的雨》和《西湖雨景》兩文,要求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讀完,遇到生字詞即時同學互問或問老師。
(學生讀完用時約10分鐘)
(二)悟理
學生合作探究:老師為什么能把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學習?你能從它們的共性或相似的地方找一個理由出來嗎?
(學生合作探究用時約5分鐘,出現(xiàn)的主要理由有:1. 主題相同。2. 文章體裁相同。3. 都是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寫中。)
(三)析因
學生合作探究一:
剛才經過大家的探討,知道老師把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學習,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兩文的主題相同。那么,這兩篇文章都表達了一個什么主題?
(師生共同探討后,明確主題:都是表達對雨的思念和喜愛。)
學生合作探究二:
我們知道兩篇文章的體裁都是散文,散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形散神聚”,“形”指的是文章的內容,“神”是文章的中心,“形散神聚”就是看似散碎的事件、景物等內容都是圍繞一個中心的,為了突出同一個中心服務的。試找出這兩文的“形”,理解它是如何表現(xiàn)“神”的。
(師生共同研討,理清“形”與“神”之間的關系。)
第二課時主要活動:
針對在第一課時提出的理由“都是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寫中”,進行語言品味揣摩,體會如何融情入景。
可循如下思路賞析:我最喜歡____________這一句,它通過____________手法,生動描寫出____________(誰、什么)的____________特點,深深表達了____________感情。
這樣設計,整個教學流程遵循的總體思路是“以文帶知識點”:先放手讓學生速讀文本,然后讓學生感悟老師把這些文章并在一起學習的理由,再把理由發(fā)散以訓練知識能力,其結構模式可歸結為“讀文—悟理—訓練”。讀文,就是老師把具有共性或相似點的多篇文章預設整合在一起讓學生自由快速閱讀,這是重點環(huán)節(jié),目的是鍛煉讀書速度,落實字詞,增加閱讀量,實現(xiàn)海量閱讀。用時視文章量而定,可以幾分鐘、一課時甚至幾課時,學生用最快的速度把預設的文章全部讀完為準則。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閱讀空間,主要特點在“放手”。悟理,就是感悟“讀文”環(huán)節(jié)的那幾篇文章整合在一起的理由,目的是讓學生在“讀文”環(huán)節(jié)有一定的依托,搭建交流平臺,共享閱讀成果,反促閱讀,并促使生成新的教學資源,為下一環(huán)節(jié)訓練語文知識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作鋪墊。訓練,這是另一個重點,針對學生在“悟理”環(huán)節(jié)中提出的理由,以其中一個理由為一個知識訓練點,一個訓練點可以安排一個課時或多個課時,用時視生成的教學資源的利用價值而定(如本課例就把“都是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寫中”這一理由獨立一課時以加強對語言品味揣摩的訓練),有必要的好資源可用多點時間,一般的或無用的問題少講或不講,自由把控,師生共同探究評析,以達到訓練語文知識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
“語文主題學習”就是實現(xiàn)學生課堂上大量閱讀的一種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因此,語文課堂就應該是學生實現(xiàn)“海量閱讀”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設計就應把“如何才能實現(xiàn)海量閱讀”作為考慮的重點,想方設法讓學生多讀書。課堂各環(huán)節(jié)、各個教學活動都應以實現(xiàn)海量閱讀為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使學生真正做到廣泛涉獵、博覽群書、掌握知識,獲得精神成長。以上研討課例“讀文—悟理—訓練”這一模式以“讀文”為綱,正好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讀文”是預設,是生成“悟理”的基礎,“訓練”是對“悟理”的進一步拓展深化,“理”從幾篇文章中產生,“練”從“理”中生成,“悟理”“訓練”都來自“讀文”,來自對整合在一起的各篇文章的全面充分的閱讀,“讀文”“悟理”和“訓練”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都是實現(xiàn)海量閱讀。退一步說,即使“讀文”無法生成“悟理”和“訓練”,沒有實現(xiàn)“以文帶知識點”的訓練,學生也已把首先預設整合在一起的各篇文章都讀了,課堂已凸顯了閱讀這個重點了,頂多就是因未生成“悟理”無法進行下一環(huán)節(jié)語文知識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訓練罷了。但這并不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提高語文能力在于平時的積累,在于多讀書,古人尚有“好讀書,不求甚解”“但當涉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讀書好方法,《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語文主題學習就是要實現(xiàn)從讀書的“量變”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質變”。
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語文主題學習”以課堂為陣地,以海量閱讀為形式,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罢Z文主題學習”要落實“海量閱讀”的課堂,“讀文—悟理—訓練”這一模式定將會使課堂閱讀教學異彩紛呈、活力無限。
(作者單位:廣東清遠市陽山縣青蓮鎮(zhèn)高峰學校)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