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加斌 黃新晴
(浙江省氣象臺,浙江 杭州 310017)
我國是受臺風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年均遭受9.3個臺風襲擊,居世界首位[1-2]。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易受臺風正面襲擊,由于沒有大型島嶼阻擋,登陸浙江的臺風強度較強,是臺風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臺風的災害主要由臺風大風、臺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臺風暴雨災害是上述3種災害中發(fā)生最為頻繁的一種災害[3]。如2004年14號臺風“云娜”在溫嶺石塘鎮(zhèn)登陸,浙江沿海的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特大暴雨,導致164人死亡,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180多億元[4]。因此,對臺風暴雨的準確預報在減少人員死亡和經(jīng)濟損失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暴雨預報主要關注其強度和落區(qū),影響臺風暴雨落區(qū)的因子主要有臺風內(nèi)部結構、大氣環(huán)流背景、臺風下墊面強迫作用[5]。近年來對登陸浙江的臺風有不少研究[6-9],數(shù)值模擬指出了冷空氣入侵、地形、臺風外圍暖濕的東南風急流、中高緯西風槽等在浙江省臺風暴雨中的作用;統(tǒng)計表明登陸浙江臺風最大暴雨中心出現(xiàn)在浙江東南部地區(qū)的頻率最高。由于陸地山脈地形的作用,當臺風靠近海岸及登陸后,其結構會變得更不對稱,導致降水分布的不對稱;向岸氣流與地形輻合使臺風暴雨增長,雨區(qū)范圍擴大。這種作用將使華東登陸臺風中心北側雨量增強,并使大范圍雨區(qū)主要出現(xiàn)在臺風中心北側[10]。可見,臺風的登陸位置和路徑對暴雨分布有重要影響;準確預測臺風登陸地點和路徑趨勢對暴雨落區(qū)預報有重要作用。本文對1949年以來臺風進入東海時的路徑,著重對登陸浙江省臺風路徑進行分類,并對其產(chǎn)生的暴雨作了一些分析,希望對實際預報有所幫助。
臺風(各級別的熱帶氣旋在本文中統(tǒng)稱為臺風)路徑和有關登陸信息來自《臺風年鑒》、《熱帶氣旋年鑒》;浙江省68個常規(guī)氣象站12 h間隔雨量資料(由于1970年以前氣象站數(shù)量逐年變化較大,不利于比較,本文只分析1971年以來有關臺風暴雨的分布和強度);歐洲中心(ECMWF)0.5°×0.5°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資料。
1949—2018年的70 a中,共有43個臺風登陸浙江,平均0.61個/a;最多為2004年,有3個臺風登陸浙江。1962—1971年,連續(xù)10 a無臺風登陸浙江;2002—2007年每年都有臺風登陸浙江,6 a共有10個臺風登陸浙江,接近歷史平均的3倍。2008年以來,登陸浙江的臺風明顯偏少,11 a只有3個臺風登陸浙江,不到歷史平均值的一半(圖1)。
圖1 登陸浙江的臺風個數(shù)年變化
1961年04號臺風5月26日23—24時在臺灣臺東-花蓮登陸,5月27日21—22時在浙江樂清登陸,為登陸浙江最早的臺風;登陸浙江時為熱帶低壓(近中心最大風力7級),轉向入海后又加強為臺風,逐漸變性為溫帶氣旋。2007年16號臺風10月6日22時30分在臺灣宜蘭北部登陸,10月7日15時30分在浙閩交界處登陸(近中心最大風力12級),為登陸浙江最遲的臺風。有40個臺風集中在7、8、9月份登陸浙江,分別為12個、19個和9個;還有一個臺風(6126號)在10月4日登陸浙江,6月份沒有登陸浙江省的臺風。
1971—2018年共有35個臺風登陸浙江,其中1974年10號臺風7月19日14—15時登陸臺灣宜蘭,20日02—03時登陸浙江溫嶺(強熱帶風暴級)后北上在長江口附近減弱為低壓,該臺風僅在浙江沿海產(chǎn)生20 mm以下降水,其它34個臺風都給浙江省帶來不同程度的暴雨。
對1949年以來臺風進入東海時的移動方向進行分析表明,臺風向偏西、西北、偏北方向移動進入東海時,才有可能登陸浙江;臺風在登陸浙江前,其路徑趨勢和進入東海時相似,可分為3類:西行登陸浙江、西北行登陸浙江、北上登陸浙江。
1949—2018年,以偏西方向移動而進入東海的臺風有23個,其中在沖繩島以南(約26°N)進入東海的有11個,經(jīng)過沖繩島及以北進入東海的有12個。在這23個臺風中,有6個登陸浙江,都是從沖繩島及以北進入東海;即從沖繩島及以北區(qū)域偏西行進入東海的臺風有50%登陸浙江,在沖繩島以南區(qū)域偏西行進入東海的臺風沒有登陸浙江的(圖2)。
圖2 西行登陸浙江的臺風路徑示意圖(a)和500hPa平均高度(b)
這類臺風繼續(xù)西行登陸浙江后,一般在內(nèi)陸減弱消亡,但1974年13號臺風登陸后減弱的低壓環(huán)流在浙江省經(jīng)過多次分裂合并后在東海又加強發(fā)展為一個臺風[1]。1949年以來共有6個這類臺風,只占登陸浙江臺風的14%。一般在三門灣及以北登陸,只有200216號臺風在蒼南登陸。
臺風登陸前24 h左右時刻的500 hPa平均高度場如圖2b所示,西風帶主槽區(qū)在新疆西北部,副熱帶高壓分為兩環(huán)(但588線沒有斷裂),西環(huán)偏北,脊線在40°N附近,強度在592以上,臺風受其引導在較北的位置向偏西方向移動,大部分在浙北沿海登陸。
(a)平均過程雨量;(b)暴雨概率;(c)1211號臺風的過程雨量;(d)2012年8月8日20:00的24h雨量圖3 西行登陸浙江臺風的雨量(單位: mm)和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單位:%)
這類臺風對浙江省的影響時長一般在36~48 h,7413號臺風及減弱后的低壓對浙江省總影響時間達84 h。從平均的過程雨量(圖3a)看,臺州沿海和寧波南部沿海地區(qū)的平均過程雨量超過100 mm,以溫嶺最大,達148 mm。暴雨概率大值區(qū)呈東南—西北走向,從溫嶺到安吉一線(圖3b)。發(fā)生暴雨概率較大的區(qū)域為臺州、寧波、紹興大部、杭州東部及金華東部;其中臺州的大陳、溫嶺和仙居最易出現(xiàn)暴雨,概率超過80%;天目山區(qū)也較易出現(xiàn)暴雨,概率達50%;溫州西部、麗水、衢州、杭州西南部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在20%以下,遂昌、江山、開化、淳安、建德等地在這類臺風登陸過程中,都沒有暴雨發(fā)生。該類登陸臺風在浙江省內(nèi)沒有產(chǎn)生≥250 mm/24 h的特大暴雨過程(指常規(guī)氣象站,下同),以2012年11號臺風“??庇绊懽畲蟆?012年8月8日03時20分“??痹趯幉ㄏ笊娇h鶴浦鎮(zhèn)沿海登陸(強臺風級),8月8日在臺州北部沿海、寧波、舟山、紹興北部、杭州東部、嘉興、湖州出現(xiàn)大暴雨,寧波北侖238 mm,湖州安吉197 mm(圖3d);最大降水出現(xiàn)在寧波沿海地區(qū)、舟山本島、臺州北部沿海地區(qū),過程最大雨量303 mm(北侖站,圖3c),另外,安吉的過程雨量也達207 mm。
1949—2018年,向西北方向移動進入東海的臺風有109個,其中在沖繩島及以北進入東海的有33個,在沖繩島以南進入東海的有76個。
這類臺風登陸浙江的有26個,約占24%,都是從沖繩島以南進入東海的。一般在25°N以南向西北偏西移動,到128°E附近轉向西北方向,大都在沖繩到石垣之間進入東海,繼續(xù)向西北方向移動,登陸浙江,只有0311號“環(huán)高”臺風和0716號“羅莎”臺風在石垣以西進入東海;“羅莎”臺風路徑最偏西,在臺灣以東一度向西南折然后西北折,先登錄臺灣再登陸浙江。這類臺風登陸地點從蒼南到普陀都有可能。
這類臺風共有26個(約占浙江登陸臺風總數(shù)的60%),除“羅莎”臺風外,其它25個臺風都直接登陸浙江;登陸后有15個臺風以拋物線路徑轉向入海,絕大多數(shù)進入黃、渤海;11個臺風繼續(xù)西北(少數(shù)西北偏西)行內(nèi)陸減弱消亡。
登陸前1 d左右500 hPa平均高度場見圖4b,西風槽從華北延伸到四川東北部,副熱帶高壓脊線呈西北—東南向,588線抵達黃海沿岸,臺風受副高西南側的東南氣流引導,向西北方向移動;登陸后臺風受西風槽影響,多數(shù)轉向東北入海。
圖4 西北行登陸浙江的臺風路徑示意圖(a)和500 hPa平均高度(b)
這類臺風影響時長1~3 d不等,多數(shù)在登陸前24 h就有暴雨開始。暴雨主要發(fā)生在溫州、臺州、寧波、紹興、杭州北部、麗水東部、舟山。溫州北部、臺州、寧波南部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在60%以上,臺州最易出現(xiàn)暴雨,溫嶺、椒江、臨海以及寧波南部的寧海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在85%以上(圖5b);一般對浙中的西部影響較小,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在20%以下,衢州的開化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僅為5%。
在登陸浙江的臺風中,該類路徑臺風影響最大,溫州、臺州地區(qū)、寧波南部沿海地區(qū)的平均過程雨量均超過100 mm,溫嶺高達199 mm(圖5a)。9個臺風出現(xiàn)特大暴雨(1971年以來,占比9/21),從24 h雨量≥100 mm和過程雨量≥200 mm的范圍看,以0713號“韋帕”臺風產(chǎn)生的暴雨最嚴重。“韋帕”臺風于9月19日凌晨02:30在浙江省蒼南縣霞關鎮(zhèn)沿海登陸(強臺風級)。18日浙東大部出現(xiàn)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溫州北部和臺州地區(qū)出現(xiàn)成片200 mm以上強降水,臨海站286 mm,溫州站276 mm(圖5d);溫州臺州兩市大部、麗水東部、寧波部分地區(qū)過程雨量超過200 mm,溫州站334 mm(圖5c)。
1949—2018年,偏北方向移動進入東海的臺風有99個,其中沖繩島及以東進入東海的有20個,沖繩島以西進入東海的有79個。
這類臺風登陸浙江的只有11個,約占11%。一般在20°N以南,巴士海峽附近轉向偏北移動,先登陸臺灣后進入東海,繼續(xù)向偏北方向移動登陸浙江。5122號臺風從臺灣海峽緊靠臺灣西部海岸北上登陸浙江玉環(huán),7504號臺風經(jīng)過宮古北上進入東海后轉向西北移動登陸浙江溫嶺,其它9個都先登陸臺灣再登陸浙江。大都在溫嶺以南登陸,只有1416號“鳳凰”臺風在象山登陸。這類臺風登陸后沿浙江東部地區(qū)北上,絕大多數(shù)在杭州灣到江蘇南部轉向北北東方向入海。
(a)平均過程雨量;(b)暴雨概率;(c)0713號臺風的過程雨量;(d)2007年9月19日08:00的24h雨量圖5 西北行登陸浙江臺風的雨量(單位: mm)和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單位:%)
登陸前1 d左右500 hPa平均高度場可以看到(圖6b),西風槽很深,從我國東北一直延伸到西南地區(qū),副熱帶高壓偏東,588線西伸到東海,西脊點123°E附近。臺風受西風槽前和副熱帶高壓西側偏南氣流引導向偏北方向移動。
1974年第10號臺風在臺灣宜蘭登陸后北上再登陸浙江溫嶺(強熱帶風暴級),沿寧波東部北上進入杭州灣,僅給浙江省帶來20 mm以下降水,在登陸浙江的臺風中,是唯一沒有產(chǎn)生暴雨的臺風。
這類臺風影響時長36~48 h,暴雨區(qū)主要位于溫州、臺州、寧波東南部以及麗水東部。出現(xiàn)暴雨概率的大值區(qū)在沿海地區(qū),呈西南-東北走向,以溫州沿海地區(qū)最高,其中平陽、瑞安、溫州以及大陳和寧海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在85%以上;浙西的大部地區(qū)出現(xiàn)暴雨概率在20%以下,衢州的開化和常山?jīng)]有出現(xiàn)過暴雨,但有50%該類臺風在天目山區(qū)產(chǎn)生暴雨(圖7b)。
過程平均雨量超過50 mm的區(qū)域都在沿海地區(qū),其中溫州沿海地區(qū)、臺州南部沿海地區(qū)、寧波南部的部分地區(qū)平均過程雨量超過100 mm,最大平均過程雨量還是在溫嶺,為125 mm。這類登陸臺風在浙江省內(nèi)也無特大暴雨發(fā)生。1992年19號臺風為該類臺風中影響最大的臺風;9月22日登陸臺灣,23日早晨登陸浙江平陽(強熱帶風暴級)。除衢州西部外,全省其它地區(qū)都出現(xiàn)暴雨,沿海大部以及麗水東部、金華東部等出現(xiàn)大暴雨,溫州永嘉和寧波寧海的日雨量分別為228 mm和217 mm(圖7d);過程最大雨量266 mm,出現(xiàn)在臺州溫嶺(圖7c)。
圖6 北上登陸浙江的臺風路徑示意圖(a)和500 hPa平均高度(b)
(a)平均過程雨量;(b)暴雨概率;(c)9219號臺風的過程雨量;(d)1992年9月23日20:00的24h雨量圖7 北上登陸浙江臺風的雨量(單位: mm)和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單位:%)
1949—2018年平均0.61個/a臺風登陸浙江,最多一年(2004)有3個臺風登陸浙江;最早登陸浙江的時間為5月27日(6104號臺風);最遲的為0716號臺風,10月7日在浙閩交界處登陸;絕大多數(shù)登陸浙江的臺風集中在7、8、9月份,8月份最多,占44%;6月份無臺風登陸浙江。
登陸浙江臺風的路徑趨勢可分為3類:
1)西行登陸浙江。臺風在沖繩島及以北進入東海,偏西行,約50%這類臺風會登陸浙江,一般在三門灣及以北登陸浙江后在內(nèi)陸減弱消亡,占登陸浙江臺風14%;而在沖繩島以南區(qū)域偏西行進入東海的臺風一般不會登陸浙江。在這類登陸浙江的臺風中,臺州、寧波、紹興、以及杭州東部、金華東部等地易出現(xiàn)暴雨,天目山區(qū)也較易出暴雨;其中大陳、溫嶺和仙居最易出現(xiàn)暴雨,概率超過80%。
2)西北行登陸浙江。臺風向西北方向移動進入東海,約24%這類臺風會登陸浙江,絕大多數(shù)在沖繩島到石垣之間(個別在石垣以西)進入東海;多數(shù)在登陸后轉向東北入海。登陸浙江的臺風有60%為這一類,登陸地從蒼南到舟山都有可能。這類臺風暴雨影響最為嚴重,主要發(fā)生在溫州、臺州、寧波、紹興、以及杭州北部、麗水東部、舟山。溫嶺、椒江、臨海以及寧海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在85%以上。
3)北上登陸浙江。臺風向偏北方向移動進入東海,約11%這類臺風會登陸浙江,絕大多數(shù)在石垣以西進入東海,一般先登陸臺灣后登陸浙江溫嶺以南沿海地區(qū),之后在浙江東部北上轉向入海。在登陸浙江的臺風中占比26%。暴雨區(qū)主要位于溫州、臺州、寧波東南部、麗水東部。平陽、瑞安、溫州以及大陳和寧海出現(xiàn)暴雨的概率在85%以上。
以上3類路徑登陸臺風其平均過程雨量的中心都在溫嶺,以第2類降水量最大,平均過程雨量中心達199 mm,而且24 h達特大暴雨的都在這類臺風中,第1、第3類臺風沒有出現(xiàn)特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