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海
摘要:先秦多種文獻反復提到昆山之玉,《穆天子傳》記載的玉的產地,均在昆侖之丘北部,而以黑水流域居多。書中出現(xiàn)的玉的名稱,玗琪指玉之首,即檔次最高、成色最好的玉;瑯玕指質地堅實、硬度大的玉;璿瑰指質地堅固而又有紋理的玉,古人把它視為智的象征;枝斯指分杈生枝、旁出別逸形態(tài)的玉,體現(xiàn)古人對怪異之美的欣賞?!赌绿熳觽鳌匪娴奈鞅边呥h地區(qū),已經形成玉石采集、加工、流通的產業(yè)鏈。重氏部落除了從事玉石的采集、加工,還生產玻璃裝飾品。
關鍵詞:《穆天子傳》;周穆王西行;昆山之玉;玻璃制造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7-0139-07
古代絲綢之路開辟之前,周穆王西行是華夏中土與西北邊遠地區(qū)進行友好交往的重大事件。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西行途中,每到一處都與當地部落首領相互贈送禮品?!赌绿熳觽鳌分杏涊d的周人與西行沿途各邦國的物質文化交流,充分體現(xiàn)了西周以來中原與西域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認同與融合?!赌绿熳觽鳌肥墙z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前,中土與西北邊遠地區(qū)進行物質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獻。該書對穆王西行沿線的風土物產多有記載,其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自然類名物是鳥和玉。正如顧實先生所言:“《穆傳》記西征所取二大物品,一曰玉,一曰羽?!雹儆裨谥袊糯鷮儆谡鋵?,先秦時期華夏民族存在玉崇拜。《穆天子傳》記載的與玉相關的名物,是研究先秦時期西北邊遠地區(qū)玉文化的珍貴文獻,有必要對它進行深入的開掘。
一、昆侖之丘北部的玉石產地
先秦文獻往往把昆侖作為玉的產地加以陳述?!豆茏印ぽp重甲》假托管仲之口說道:“昆侖之虛不朝,請以璆琳瑯玕為幣乎”,黎翔鳳先生對此注曰:
《說文》:“請,謁也?!薄稜栄拧め屧b》:“請,告也?!薄癁槊嬉?,請則以文告知。②
《管子·輕重甲》所載假托管子之言,意謂昆侖山一帶的部落首領不肯前來朝拜,就向那里發(fā)布文告,命令他們攜帶美玉類禮品前來。璆琳瑯玕,指的都是美玉。顯然,這是把美玉作為昆侖之虛的特產看待。李斯《諫逐客書》稱:“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③這是把昆侖山所產的玉視為珍寶,與產于南方的明珠相提并論?!秴问洗呵铩ぶ丶骸吩唬骸叭瞬粣劾ド街?、江漢之珠,而愛己一蒼璧小璣,有之利故也?!雹苓@里還是把昆山之玉與江漢之珠并列為珍寶?!豆茏印繁A舻氖驱R地文獻,《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組織門客在秦地編纂,這兩部文獻分別出自東齊和西秦,但均把美玉作為昆山的特產看待,昆山之玉成為先秦時期重要的珍寶類名物。那么,《穆天子傳》中記載的玉石,是否與傳說中的昆侖之丘存在地緣關系呢?
1.《穆天子傳》記載的玉石產地
《穆天子傳》卷一記載,周穆王游覽昆侖之丘以后,“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天子于是得玉策枝斯之英”。郭璞注:“英,玉之精華也。”⑤舂山位于昆侖之丘以北,“是唯天下之良山也,寶玉之所在”⑥。舂山盛產美玉,周穆王在那里采集到珍貴的玉石。這是《穆天子傳》首次提到的玉石產地。
《穆天子傳》卷二有如下記載:“辛卯,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熳佑谑侨∮袢?,玉器服物,于是載玉萬只?!雹咧苣峦跹刂谒羞M到達群玉之山,在那里獲得眾多的玉石和玉器。《山海經·海內西經》在敘述發(fā)源于昆侖之虛的水系時寫道:“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雹鄠髡f中的黑水發(fā)源于昆侖之虛的西北角以東,向東和東北流去,最后南流入海。周穆王是沿著黑水行進而到達群玉之山,由此推斷,群玉之山是在昆侖之虛的北邊,那里盛產玉石。
《穆天子傳》卷四對周穆王的行程這樣記載:“庚寅,至于重氏黑水之阿?!加胁墒剑厥现?。曰枝斯、璿瑰、瑤、瑯玕、玲、、玗琪、琭尾。凡好石之器于是出?!雹徇@里提到的枝斯、玗琪等,都是玉的名稱。重氏位于黑水之阿,即黑水的轉彎處,大體方位仍是昆侖之丘以北。
綜上所述,《穆天子傳》記載的舂山、群玉之山、采石之山,均是位于昆侖之丘北部,其中的采石之山處在黑水流域。這三座山都盛產玉石,所謂的昆山之玉主要出自這三個地方。
《穆天子傳》卷三記載:“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雹猬幊匚挥谖魍跄钢?,既然稱為瑤池,當然是盛產玉石之地。但這里對此只是加以暗示,并未把西王母之邦作為玉石的主要產地看待。
2.《山海經》記載的昆侖之虛及玉石產地
《山海經》對昆侖之虛的記載,首見于《西次三經》?!段宀厣浇洝返脑S多條目,都有其山產玉的記載,其中《西次三經》的峚山條目記載特別詳細:
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栗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fā)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在一個條目中對玉作如此充分的鋪張渲染,這在《山海經》中是唯一可以見到的。不過,這里提到的峚山之玉,指的是水玉、玉膏,即液態(tài)的玉,而不是《穆天子傳》記載的固體的玉。那么,《西次三經》中盛產固體玉的地方在哪里呢?上述記載提供了線索:“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惫弊ⅰ爸^玉華也”,“以為玉種”。傳說黃帝從峚山采集玉的精華,把它作為種子播撒在鐘山的南邊。顯然,神話傳說中的鐘山之陽是玉田,是盛產玉的地方。在《西次三經》系列中,鐘山以西一百八十里是泰器之山,再往西三百二十里是槐江之山,再往西南四百二十里就是昆侖之丘。依此推算,作為玉的產地的鐘山,位于昆侖之丘的東北部,與《穆天子傳》記載的玉石產地的空間方位大體一致。
《山海經·海內西經》以昆侖之虛的守護神開明獸為參照物,依次羅列西、北、東、南四個方位的動植物及神靈、巫師。其中寫道:“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玗琪樹、不死樹?!睂τ谄渲械奈挠駱?、玗琪樹,郭璞分別釋為“五彩玉樹”“赤玉屬也”。所謂的文玉樹、玗琪樹,是神話傳說中的玉樹,實際是玉的象征?!渡胶=洝ず任鹘洝钒延駱渲糜诶鲋摰谋辈糠轿?,反映的是先民對昆山之玉產地的認定,即把昆侖之虛的以北地帶視為盛產玉石的區(qū)域,這與《穆天子傳》的相關記載相吻合。
《穆天子傳》是帶有歷史傳說性質的游記,《山海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神話集。盡管二者之間存在很多差異,但是,它們對昆山之玉產地的記載是大體一致的,可以相互確證。
二、昆山之玉的品位、形態(tài)
《穆天子傳》記載的玉石產地,均位于鄰近昆侖之丘的北部地區(qū),因此,對那里出產的玉石,可以統(tǒng)稱為昆山之玉?!赌绿熳觽鳌诽岬搅擞袷漠a地,同時又列舉多種玉石的名稱。通過對其中某些玉石名稱的辨析,可以從多個側面透視先民玉崇拜所包含的道德觀念、審美追求等精神層面的因素。
1.玗琪
《穆天子傳》卷四列舉重氏所產的多種玉石的名稱,其中包括玗琪。郭璞注:“玉石也?!惫卑勋]琪釋為玉石,但沒有說明是何種玉石,顯得過于簡略?!墩f文解字·玉部》:“玗,石之似玉者?!倍斡癫米ⅲ骸皢窝垣]者,美石也?!边@里單獨把“玗”字解釋為美石、玉石,與郭璞對“玗琪”所作的注解是一致的,均屬于籠統(tǒng)的概括。
“玗”字的構形從玉、從于。從玉,表示它屬于玉類;從于,則表示所屬玉類的具體特征,這要從“于”字的本義切入加以辨析。于,篆文作虧,對此,尹黎云先生有如下論述:
郭沫若認為象竽形,其說可以。……《荀子·正名》:“聲音清濁調竽奇聲以耳異?!睏顐娮ⅲ骸绑?,笙類,所以導眾樂者也。”又云:“竽,八音之首?!笨梢婓挠惺壮饔谩!肚f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薄夺屛摹芬钤疲骸坝?、喁,聲之相和也?!薄坝凇闭硎臼壮x。
由此可見,“于”字有表示首倡、為首的義項,“玗”字的構形從玉、從于,意謂玉之首、玉之領先者,也就是品位最高的玉。
再看“琪”字,它的文字構形從玉、從其。其,古文或作丌,對此,楊樹達先生所作辨析如下:
《墨子》書多以丌為其?!赌绿熳觽鳌酚谐酁踔似?,凡兩見,又一云:赤烏之人丌。
其、丌屬于異體字,因此,可以從丌字入手,探討其字的含義?!墩f文解字·丌部》:“丌,下基也,薦物之丌,象形。凡丌之屬皆從丌,讀若箕同。”許慎對“丌”字的音、形、義解釋得很清楚?!柏ⅰ笔窍笮巫郑傅氖腔A、底墊,讀音與箕同,亦即讀為其。針對許慎的上述解釋,楊樹達先生作了進一步闡發(fā):
薦物之丌者,如奠字從丌,象置酒于丌上,典字從丌,象置冊于丌上,皆是也。孳乳為基,墻始也,從土,其聲,居之切,按其字從丌聲,墻基之承墻,猶丌之承物也。
凡是字形從丌者,表示的均有基礎、底墊之義。釋基為墻之始,見于《說文解字·土部》:“基,墻始也。從土,其聲。”段玉裁注:“墻始者,本義也。引申之為凡始之稱?!被质怯善渥宙苋槎;值臉嬓螐耐痢钠?,表示的是墻之始。依此類推,琪字的構形從玉、從其,表示的是玉之始。所謂的玉之始,也就是玉之先、玉之基,即在玉類中居領先地位。
通過上述梳理可以看出,玗琪這個雙音詞作為玉的名稱,與兩個單字所表達的意義是一致的。玗指玉之首、玉之冠,是質地最好的玉。琪指玉之始、玉之基,在玉的系列中處于領先地位。玗琪指的是高檔次、高品位的玉,其質地居于玉類的前列。
2.瑯玕
《穆天子傳》卷四記載,采石之山所產的玉有的稱為瑯玕。郭璞注:“石似珠也?!边@是把瑯玕釋為與明珠相似的玉石。《爾雅·釋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侖虛之璆琳、瑯玕焉?!惫弊ⅲ骸艾槴\,狀似珠也?!惫边€是把瑯玕釋為與明珠相似的玉石,與在《穆天子傳》中對瑯玕所作的注解是一致的?!墩f文解字·玉部》:“瑯,瑯玕,似珠者。從王,良聲。玕,瑯玕也。從王,干聲?!惫睂@個名物所作的解釋,當是繼承許慎的觀點。許慎、郭璞都把瑯玕說成類似于珠的玉,似乎已成定論??墒?,他們沒有說明作這種解釋的根據,因此,我們還須從這兩個字的構形入手,對瑯玕的含義重新加以考察。
“瑯”字的構形從玉、從良。關于良字的原始本義,尹黎云先生作了如下辨析:
良,甲骨文作,非“從畗省,亡聲”,而是在□之兩側各增一條水道。這個□是城墻。凡城墻必環(huán)城挖有城池,城池在文字上不易直接表現(xiàn),故在□的兩側各增一條水道,一條表示水源,此水繞城一周,從另一條水道流走?!肚f子·外物》:“胞有重閬?!惫笞ⅲ骸伴仦橼??!遍佌橇嫉慕枳??!墩f文·十四下·阜部》:“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薄怯谐浅?,其守必固,引申良有固義。
針對《說文》對良字所作的解釋,根據良字的甲骨文構形,尹先生對良字的本義及引申義揭示的頗為透徹,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良字本指城池,即護城河,由此引申出牢固、堅固之義?,樧謽嬓螐挠?、從良,當指質地堅實的玉石。玕字的構形從玉、從干。干指盾牌,用以抵御對方兵器的攻擊,因此,盾牌必須用堅固的材料制成。玕字構形從干,指的也是質地堅實的玉。
瑯玕是個由雙音詞構成的名物,瑯和玕都指玉的質地堅實,它們的這種意義是由文字構形的“良”和“干”而來。玉屬于石類,質地堅實,硬度較大。古人對于玉的贊美,往往著眼于它的堅剛之性?!豆茏印に亍菲獙τ裼腥缦沦澱Z:“堅而不蹙,義也?!薄罢鄱粨希乱?。”玉的硬度大,因此,堅固而不收縮,可以折斷而不彎曲,所以成為義和勇的象征?!盾髯印しㄐ小菲潛P玉亦稱:“堅剛而不屈,義也。”“折而不撓,勇也?!爆槴\指的是質地堅硬的玉,這從上述贊揚玉的詞語中能夠得到驗證。
3.璿瑰
《穆天子傳》卷四記載,采石之山出產的玉還有璿瑰。郭璞注:“璿瑰,玉名。”郭璞還是只作籠統(tǒng)的概括,沒有指出這個名稱的確切含義。
《說文解字·玉部》:“璿,美玉也。從王,睿聲?!边@是單獨解釋璿字,把它釋為美玉。璿字的構形從玉從睿,“?!敝该髦峭ㄟ_,這種內涵是由其文字構形而來。睿字構形從、從目。從谷省?!墩f文解字》收錄在部的幾個字,都有表示幽深的義項。睿字構形從,因此也有幽深之義。清人王筠稱:“是睿聲中有深意?!薄邦!庇猩畛林x,而明智的人往往城府較深,不輕易顯露,所以,“?!庇种该髦恰-v字的構形從睿,應當與明智之義存在關聯(lián)。
《說文解字·玉部》對瑰字給出兩種解釋:“瑰,玟瑰也。從玉,鬼聲。一曰圓好?!钡叨紵o法在先秦文獻中得到驗證,需要重新進行考察。瑰字的構形從玉、從鬼。揚雄《方言》卷一有如下條目:
虔、儇,慧也。秦謂之謾,晉謂之,宋楚之間謂之倢,楚或謂之,自關而東趙魏之間謂之黠,或謂之鬼。
慧指有智慧、聰明,對此各地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所用的詞語多種多樣,其中包括用鬼字表示明智。關于這種表達方式的可信性,華學誠先生列舉一系列文獻加以支撐,并且表示認同:
鬼:常璩《華陽國志》卷三:“星應輿鬼,故君子精致,小人鬼黠。”王念孫《方言疏證補》云:“今高郵人猶謂黠為鬼,是古之遺語也?!北R文弨《重校方言》云:“謂黠為鬼,今吳越語尚然。”按:今北方話、吳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中都有黠為鬼的說法。
鬼字有表示明智、機靈的義項,這種含義來自先民對于鬼的理解。在古人觀念中,人死之后變?yōu)楣恚幵陔[蔽的幽冥世界,因此,鬼字又有隱秘之義?!俄n非子·八經》:“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标惼骈嘞壬Q:“鬼乃隱密不可捉摸者,故以鬼為喻?!惫碜钟须[秘而令人難測之義,由此而衍生出表示機智、聰慧的義項。瑰字的構形從鬼,與所謂的明智存在關聯(lián)。
璿瑰作為表示玉的名稱的雙音詞,兩個字都與所謂的智慧相關聯(lián),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先民對玉所作的贊美,可以提供問題的答案?!盾髯印しㄐ小罚骸胺蛴裾撸颖鹊卵?。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王先謙集解:“鄭云:‘栗,堅貌也。理,有文理也。似智者處事堅固,又有文理?!庇竦馁|地堅固而又有紋理,先民由它的這種形態(tài)屬性而聯(lián)想到智,把玉作為智的象征。《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笨b指細致,縝密以栗,細致周密而堅實,指玉的紋理細密,質地堅實,古人把這種屬性視為智的象征。
把璿瑰作為玉的名稱,構成雙音詞的兩個字都有表示智的義項,而古代先民以玉比德,也把玉作為智的象征。由此可見,把玉稱為璿瑰,取象于它的紋理細密、質地堅實,是通過類比聯(lián)想把它與智加以溝通而生成的專名。
4.枝斯
《穆天子傳》卷四記載采石之山出產的八種玉,首先提到的是枝斯。另外,該書卷二提到枝斯之英,卷四提到枝斯之石,可見枝斯是一個需要解譯的重要名物。關于枝斯這個名物的具體含義,學界已有不同的推測。或稱:“枝斯二字之取義,或以其中外瑩澈,若可枝解而斯析者與?抑以音求之,即今之瑟瑟與?!边@是采用形訓和音訓兩種方式推測枝斯的具體含義,采用音訓得出的結論是把枝斯釋為瑟瑟,即珍珠?!赌绿熳觽鳌肪硭挠涊d采石之山的礦產,所提到的八種名物指的都是玉,其中不包括珍珠。玉生于山,珠生于淵,采石之山不可能出產珍珠。把珍珠稱為瑟瑟,這種稱謂不見于先秦文獻,而是南北朝以后傳入的外來語。還有學者推測,“枝,當為‘技之誤,枝斯當作技斯,古匈奴語‘玉的意思”。這是采用音訓的方式,把枝斯說成是匈奴語,指的是玉。然而,《穆天子傳》全書用的均是華夏語,不存在錯雜其他語種的現(xiàn)象。所以,不能用古匈語加以解釋。
如前所述,有的學者采用形訓的方式把枝斯釋為“若可枝解而斯析”,這種思路是可取的,只要進一步深入思索,就能夠揭示出枝斯的具體所指?!墩f文解字·木部》:“枝,木別生條也。從木,支聲?!倍斡癫米ⅲ?/p>
《草部》曰:“莖,枝主也。”干與莖為草木之主,而別生條謂之枝。枝必岐出,故古枝、岐通用。
枝指樹枝,是由樹木主干生出的杈,對于主干而言呈現(xiàn)為旁逸歧出的形態(tài)。枝斯的枝字,用的是這種含義?!墩f文解字·斤部》:“斯,析也。從斤,其聲?!彼棺值臉嬓螐慕?,斤指斧,它的功能是把木頭劈開,因此,斯字有析分之義。枝指旁逸歧出,而這種形態(tài)必然以分散的方式出現(xiàn)。由此看來,把枝斯作為玉的名稱,是指旁逸歧出,疏散分杈形態(tài)的玉,可以說是奇形怪狀的玉。
綜上所述,《穆天子傳》記載的幾個玉類名物含義各有所指。玗琪聚焦于玉的檔次、品位,是從整體上對玉加以觀照,把它列為群玉之首。瑯玕著眼于玉的硬度,名稱來自玉的堅固。璿瑰則是關注玉的堅實而有紋理,由此聯(lián)想到君子之智,把這類玉視為智慧的象征。至于把玉稱為枝斯,則是取自它旁逸歧出、分杈疏散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以怪異為美的理念。
三、玉石、采石的開掘、加工、流通產業(yè)鏈所涉名詞
《穆天子傳》出現(xiàn)的玉類及相關名物數量眾多,如果對其加以連綴解析,會發(fā)現(xiàn)其中展示的是玉石開采、加工、流通的產業(yè)鏈。有的產業(yè)鏈貫通相鄰的幾個部落,有的則是在一個部落之內而完整自足。
1.群玉之山、潛時之邦、剞閭氏
《穆天子傳》卷二記載周穆王的行程,依次經過群玉之山、潛時所在之邦及剞閭氏。周穆王首先到達的是群玉之山:
辛卯,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天子于是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載玉萬只。
“群玉之山”顧名思義是盛產玉石的地方。那里“群玉田山”,各種玉布滿山。田,取其陳列之義。周穆王從那里取走許多玉石,是對玉進行開采。
《穆天子傳》卷二有如下記載:
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孟秋丁酉,天子北征?!踔藵摃r觴天子于羽陵之上,乃獻良馬牛羊。天子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牢。
郭璞注:“牢,牲禮也。”周穆王在群玉之山采集許多玉石,在那里停留四天,命令邢侯在此處等待治玉的工匠。周穆王從群玉之山出發(fā),到達潛時所在的部落。潛時設宴款待周穆王,并且奉獻牛馬羊作為禮品。周穆王沒有接受這些禮品,因為潛時所在部落派出工匠對玉進行加工。顯然,潛時所在部落擅長治玉,是玉石產業(yè)鏈加工環(huán)節(jié)的承擔者。
《穆天子傳》卷二記載,周穆王沿著昆侖西北的黑水到達群玉之山,北行到達羽陵。“戊戌,天子西征。辛丑,至于剞閭氏。天子乃命剞閭氏供食六師之人于鐵山之下。壬寅,天子登于鐵山,乃徹祭器于剞閭之人?!惫弊ⅲ骸耙约棱烹奄n之?!敝苣峦踉谪揲偸现赝A?,由當地土著提供給養(yǎng)。周穆王在那里的鐵山進行祭祀,完畢之后把祭祀用的食物賞給當地居民。
剞閭氏這個名稱冠以剞字?!墩f文解字·刀部》:“剞,剞,曲刀也。從刀,奇聲。”段玉裁注:
高注《俶真訓》曰:“剞,巧工鉤刀。,規(guī)度刺墨邊箋也。(箋字有誤)……所以刻鏤之具。”應劭注《甘泉賦》曰:“剞,曲刀也。,曲鑿也?!倍⒔灾^剞有二。王逸注《哀時命》:“剞,刻鏤刀也?!迸c許合。
剞指刻鏤所用的刀具;閭,里巷、住處。剞閭氏,應是指制造刻鏤刀具的人所居住之處,是由當地居民從事的職業(yè)而得名。這種命名方式在中土早期已經有之。《左傳·定公四年》記載,西周初期分封諸侯,分給魯公“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對于后三者,楊伯峻先生注:“索氏,或云為繩索之工?;蛟疲L勺氏、尾勺氏皆為酒器之工?!边@種推測是有道理的,索氏、長勺氏、尾勺氏是因其所從事職業(yè)而得名的群體。分給康叔“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除饑氏之外,楊伯峻先生注依次標示為:旌旗之工、銼刀工或釜工、籬笆工、制錐工。殷商的許多家族群體,是以所從事的職業(yè)命名。這些工匠往往是世代相傳,所以所用名稱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
以《左傳·定公四年》的上述記載作為參照進行推斷,《穆天子傳》提到的剞閭氏,是以制造刻鏤類刀具為主要產業(yè)的地區(qū)。文中稱“天子乃命剞閭氏供食六師之人于鐵山之下”,“天子登于鐵山”,兩次提到剞閭氏所在地的鐵山。既然稱為鐵山,當是由出產鐵礦石而得名,而鐵礦石正是制造刻鏤類刀具所必備的原料。剞閭氏、鐵山是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名物,反映出剞閭氏之名的文化內涵。
西膜之地的剞閭氏專門生產刻鏤類刀具,用以滿足治玉的需要。先秦時期的中土也有以生產刻刀著稱的地區(qū),那就是儒學的發(fā)祥地曲阜?!吨芏Y·考工記》記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濒數匾陨a削著稱,《考工記·筑氏》:“筑氏為削?!编嵭ⅲ骸敖裰畷?。”賈公彥疏:
漢時蔡倫造紙,蒙恬造筆。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刃,是古之遺法也。
削指長刃有柄的書刀,用來修削木簡或竹簡上的文字。魯地作為儒學發(fā)祥地而文化發(fā)達,讀書人眾多,因此以盛產優(yōu)質的書刀著稱。西膜的剞閭氏則因為與玉石產地和加工地相鄰,而擅長制造刻鏤玉石的刀具。中土和西膜的這兩處特殊工具的產地遙遙相對,彼此輝映,玉文化和儒家文化分別為這個產業(yè)注入了活力。
從《穆天子傳》卷二的記載可以看到玉石開采、加工、流通的產業(yè)鏈。群玉之山產玉,周穆王在那里采集大量玉石。潛時所在之邦與群玉之山相鄰,那里的工匠對所采集的玉石進行加工。剞閭氏位于潛時所在之邦的西部,那里制造刻鏤用的刀具,提供給潛時之邦的工匠,用于對玉石的加工。從群玉之山到潛時所在之邦,再到剞閭氏,這三個相鄰地區(qū)形成玉石采集、加工的產業(yè)鏈。群玉之山是原料產地,剞閭氏是治玉工具制造地,潛時之邦則提供治玉的工匠。至于所制成的玉器,則由周穆王一行帶入中土,這是本產業(yè)鏈的一個流通渠道。
2.重氏
《穆天子傳》卷四有如下記載:
丁亥,天子升于長。乃遂東征。庚寅,至于重氏、黑水之阿?!加胁墒?,重氏之所守?!埠檬饔谑浅?。孟秋癸巳,天子命重氏共食天子之屬。五日丁酉,天子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石焉。天子使重之民鑄以成器于黑水之上。
如前所述,重氏所在地有采石之山,那里是玉石的產地,《穆天子傳》卷四列舉那里八種名稱的玉,對其中四個名稱前文已作過辨析。由此可見,采石之山是穆王西行沿線又一處重要的玉石產地,可與群玉之山相提并論。
盛產玉石的采石之山位于重氏境內,這個部落的名稱綴以字,原因何在呢?字的構形從,從邕?!墩f文解字·缶部》“,瓦器也。”指的是瓦器,經過燒制而成。字的構形從缶,當與器具的制造有關。《說文解字·缶部》:“,汲瓶也。從缶,雝聲?!倍斡癫米ⅲ?/p>
按:瓶、甕之本義為汲器,經傳所載不獨汲水者稱瓶、甕也。許云汲瓶,分別言之,許固謂瓶不專用汲矣。,俗作甕。
《穆天子傳》所用的字,當是的異體,這個字俗體和簡體作甕。甕本指用于汲水的瓦器,后又泛指口小腹大的容器。重氏這個名稱綴以氏,當是這個部落以制造器具著稱。至于部落名稱冠以重字,乃是重視、注重之義。重氏,意謂重視器具制造的部落。
群玉之山和位于重氏境內的采石之山,是周穆王西行沿線兩個重要的玉石產地。二者之間的差異在于群玉之山產玉,依靠剞閭氏的匠人進行加工;重氏之地所產的玉石則能夠在本地進行加工,制成器具,故文中稱“凡好石器于是出”。周穆王在那里搜集采石,并且“使重氏之民鑄以成器于黑水之上,器服物佩好無疆”。郭璞注:“今外國人所鑄作器者,亦皆石類也?!鄙降拿Q為采石,意謂出產彩色石料的山。周穆王搜集那里的彩色石料,并且令當地居民在黑水岸邊進行冶煉,制成器具。郭璞是依文作注,所給出的結論是正確的。那么,當地居民通過冶煉制成的是哪種質料的器具呢?對此,王貽梁先生所作的論述如下:
盧文弨、顧實等疑所鑄即玻璃,甚是。只是當時無實證而僅是推測,且先秦時有玻璃更是前所未知。近年來,在陜西、河南、山東、湖南等地出土了大量的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的原始玻璃制品,以圓珠、管珠為主。這顯然都是裝飾品,與本《傳》所說“服物佩好”亦正相合。這些玻璃制品經科學鑒定,可以確定與后來西方傳入的玻璃(內含鈉鹽成分較高而通稱“鈉玻璃”)不同,而是我國早期所獨有的(因內含鉛鹽、鋇鹽成分較高而稱“鉛鋇玻璃”或“鉛玻璃”)。因含雜質較多,這些玻璃呈綠、黃、紫等半透明彩色,且易風化。這些地下出土的原始玻璃實物,是本《傳》“鑄石成器”的最好注釋;而本《傳》的記載又是先秦時期有關原始玻璃唯一的文獻證據。
以上論述用出土文物印證《穆天子傳》的相關記載,有很強的說服力,得出的結論能夠經得起檢驗,可謂不刊之論。至于對“服物佩好”的句讀,則值得商榷?!捌鞣锱搴脽o疆”,器服、物佩,均指所制物品用于佩戴,是重復言之。好,指匹配。無疆,達到極致之義。全句是說用于佩戴的物品相匹配而臻于極致。上述事實表明,位于昆侖之丘北部黑水流域的重氏部落,那里盛產玉石和彩色石頭,是珍稀石料之邦。同時,當地居民又能對玉器進行加工,冶煉彩色石頭制成玻璃,那里還是古代早期的制造之都。玉石、采石的開采、加工,在重氏部落形成獨立自足的產業(yè)鏈。至于周穆王的西行,則為那里的玉石、采石制品提供了一條流通渠道。
《穆天子傳》卷四記載:“重氏之先,三苗氏之□處?!睆倪@段文字推測,重氏祖先居住在三苗氏故地。三苗部落在堯、舜時期已經很活躍,是發(fā)展程度較高的古族。重氏祖先居住在三苗故地,這個部落在當時對石料已有頗為先進的加工技術,應當與受到三苗文化的濡染存在關聯(lián)。四、結語
昆山之玉是先秦文獻反復出現(xiàn)的名物,到了后代又成為重要的典故。至于昆山之玉具體產于何處,對它的加工制作情況如何,除了《山海經》留下亦虛亦實的有限記載,其他先秦傳世文獻沒有提供這方面的信息?!赌绿熳觽鳌烦鲎约弛#侵袊糯缙诘某鐾廖墨I之一。有賴于《穆天子傳》對昆山之玉所作的敘述,使得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深入進行。同時,先秦玻璃類器物的陸續(xù)出土,又為解讀《穆天子傳》有關冶煉采石以制器具的記載提供了重要證據。上述事實表明,采用二重證據的研究方法,把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物相貫通,確實是切實可行的理路,能夠實現(xiàn)歷史還原和學術創(chuàng)新,這種具有學術活力的研究方法應該繼續(xù)堅持下去。
《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從河宗氏之地西渡黃河之后,再沒有西渡或北渡黃河,而是在到達與西王母之邦相鄰的曠原之后東返,又由河宗氏所在地東渡黃河。河宗氏之地位于今內蒙古托克托到山西河曲一帶的黃河東岸,依此推斷,周穆王渡過黃河西行所經歷的區(qū)域,是在河套內部的偏北地帶,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境內,是蒙古族祖先的居住之地。顧實先生稱:“張穆《蒙古游牧記》及近人著蒙古游記,多言蒙古產珍奇之石,則今猶可證也?!庇纱丝磥?,《穆天子傳》與昆山之玉相關的名物,可與內蒙古地區(qū)出產珍奇石料的實際情況相互印證。
注釋
①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第115、87、221頁。②黎翔鳳:《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第1441、815頁。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2543頁。④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頁。⑤⑥⑦⑨⑩郭璞注:《穆天子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7、7、8、12、10、12、12、12、8、13、8—9、12、12、12頁。⑧袁珂:《山海經校注》,巴蜀書社,1996年,第348、48、49、351頁。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199、684、18、11、161、18、249、717、178、225、225頁。尹黎云:《漢字字源系統(tǒng)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87、251頁。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83、247頁。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28頁。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535、535頁。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中華書局,1988年,第140頁。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論證》,中華書局,2006年,第10、13頁。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47頁。朱彬:《禮記訓纂》,中華書局,1996年,第910頁。錢伯泉:《先秦時期的“絲綢之路”》,《新疆社會科學》1982年第3期。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1536、1537—1538頁。賈公彥:《周禮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906、915頁。王貽梁、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03頁。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37—38頁。
責任編輯: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