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濤
近來,一位“板凳師傅”從國內(nèi)火到國外,國內(nèi)網(wǎng)友說他“能修理一切”,國外網(wǎng)友說他“會古老的東方秘術(shù)”。從陶瓷洗手盆到木質(zhì)桌椅板凳,從柔軟的皮質(zhì)手包到堅硬的汽車保險杠,無論什么東西出現(xiàn)破損,他都能用泡面、餅干之類的食物進行修復。
這位神奇師傅名叫汪偉,是個安徽籍90后。當年,他和妻子談戀愛時,妻子開玩笑說他“就是個修板凳的”,他覺得大俗即大雅,就把這個稱號留下來做網(wǎng)名。“修板凳”的他平日主要工作就是把壞了的東西打磨,填補,造型,拋光,接著上漆料,畫上原本的紋理,再封固,復原成新。他沒想到,本來是用來糊口的本事,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能練就這樣一手絕活,自然非一日之功。汪偉來自農(nóng)村,既沒有學歷也沒有特長。他當過織布工人,修過汽車,做過跑菜員。2013年,做淘寶客服的汪偉被辭退,偶然的機會,他在網(wǎng)上看到了物品修復培訓班的招生廣告,便報了名。
汪偉說自己并不了解這門手藝,也談不上興趣,當初去學習就是為了找工作能掙錢。“我算是比較笨的,入門就花費了兩個月?!毙迯凸ぷ骷纫刮锛芾^續(xù)使用,又要將其恢復原樣看不出傷痕,靠著不懈的努力,汪偉終于掌握了修復技藝。
汪偉第一次給客戶修的是一個受損的歐式沙發(fā),并不復雜的工作,他修了一下午。因為是朋友介紹的,又是第一次修,他緊張得滿頭大汗,檢查了一遍又一遍才完成。汪偉由此懂得,從師傅那里學到的是最基本的技藝,剩下的只能在修復的過程中自己慢慢領(lǐng)悟,因為每一件家具、每一個皮包都不一樣,需要重新去琢磨它們。
汪偉在修復家具過程中發(fā)現(xiàn),真正起作用的是膠水而不是填充材料,于是想到:能不能用與眾不同的材料,比如方便面來充當填充材料呢?汪偉馬上嘗試用方便面修復了一個床頭柜,沒想到效果出奇得好,不亞于傳統(tǒng)的填充材料,而且更加堅固。
為讓更多人了解家具修復這門手藝,汪偉把自己工作的過程拍成短視頻,上傳到抖音。視頻中陶瓷洗手池破損一個大洞,只見他將泡面掰開,填充到破損位置,倒入特制膠水,經(jīng)過打磨,噴漆,洗手池復原如初。視頻引起了網(wǎng)友們的熱議,沒幾天就收獲超過200萬個贊。
最初,不少網(wǎng)友提出質(zhì)疑:用方便面修補家具能牢固嗎?汪偉再發(fā)視頻,進一步說明:修家具原本使用木粉或原子灰做填充物,木粉是粉,方便面碾碎了也是粉,只要是干燥粉末,配合膠水即可使用,且方便面經(jīng)過膠水浸泡后不會腐壞,質(zhì)地比原材料更硬。
此后,汪偉又嘗試用多種材料修復日常物品。一個女士的手包破了洞,他用奧利奧餅干中間的夾心補上,用特殊顏料調(diào)配好手包原色后,通過涂色、畫花紋和固封,不僅看不出修補痕跡,連柔韌性、光澤度也和手包本身材質(zhì)一模一樣,絲毫不影響美觀。
從餅干、雞蛋、大米、方便面,到洗衣粉、牙膏、紙巾等,皆可被汪偉作為原材料修復日常物件。奧利奧修大理石方桌,雞蛋殼修木地板,餅干修復汽車……被特制膠水浸透后,這些食物和日用品竟能達到完美的修復效果。
很快,汪偉的抖音視頻引起了外國網(wǎng)友的關(guān)注。在他們眼中,“板凳師傅”是個奇特又令人著迷的人,總是充滿創(chuàng)意地嘗試不同的修理材料,又能用高超的技術(shù)把物件修復如新。對此,汪偉自豪地說:“很開心讓國際友人看到中國手藝的魅力?!?/p>
截至目前,汪偉在短視頻平臺上的粉絲數(shù)已超過1000萬。很多網(wǎng)友看到他的視頻后,從全國各地趕到山東青島,找汪偉拜師學藝,甚至有一位59歲的新加坡華僑也慕名而來。
如今,汪偉更喜歡用直播的方式記錄工作全過程,講述他修復每一個物件背后的故事。
讓汪偉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一位網(wǎng)友請他幫自己90多歲的奶奶修復一根斷裂的拐杖。拐杖是網(wǎng)友爺爺在世時買給奶奶的,是她情感的寄托。汪偉決定免費幫其修復。汪偉覺得,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幫助別人,是莫大的榮幸。老奶奶收到修復好的拐杖時,如獲至寶,眼睛里泛著淚花。看到這一幕,汪偉深受感動地說:“修復師就是修復破損的過去,填充每個人不可抹去的記憶。”
還有一位退役的海軍軍官,請汪偉幫忙修補一件被弄壞底座的戰(zhàn)艦模型。修補好后,汪偉并沒有收錢,而是心懷崇敬地說:“能為軍人獻出一點心意,感覺心安?!?/p>
成為網(wǎng)紅之后,汪偉注冊了一家培訓機構(gòu),以開班授課的形式培訓學員,傳播手藝,并希望通過這門手藝幫助更多人。迄今,汪偉已招收各地學員80余人。在開班儀式上,汪偉深情地對學員說:“要嚴肅對待這門手藝,不要只學著玩玩。修復時不要眼中只有一個物件,要想著物件的主人對未來的期望、對過去的懷念,這樣你的手藝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