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問您個問題啊。
乙 什么問題?
甲 您會說話嗎?
乙 我相聲演員不會說話呀?
甲 不,我是問您,會說什么話?
乙 會中國話呀!
甲 哦,你會中國話?
乙 只要不是外國話,是中國話,我就會說!
甲 是中國話就能說?
乙 哎!
甲 那我考考你。
乙 沒問題呀!
甲 先來幾句苗族話。
乙 苗……
甲 會嗎?
乙 (搖頭)不會。
甲 傣族話?
乙 ……(語塞)
甲 哈薩克族話?
乙 ……(語塞)
甲 柯爾克孜話?
乙 我說不了!
甲 你不是中國話都會說嗎?
乙 你問的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話,我哪會呀?
甲 依著你呢?
乙 問漢族的呀!
甲 哦,漢族的你就會說?
乙 那是??!
甲 溫州話?
乙 溫……(搖頭)
甲 潮州話?
乙 這……(語塞)
甲 贛州話?
乙 ……(語塞)
甲 雷州話?
乙 行了行了!哪個我也說不上來。
甲 不行了吧?
乙 你問的都是方言,甭提說了,連聽我都聽不懂。
甲 聽不懂?要讓你去一趟這些地方,怎么辦?
乙 咱說普通話呀!
甲 那方言呢?
乙 嗨,有普通話了,我還管方言干什么呀!
甲 這可不對,咱們推廣普通話,可也別忘了保護方言。
乙 怎么呢?
甲 各地的傳統(tǒng)文化、民俗習慣、風土人情,有不少是靠方言傳承。
乙 是?。?/p>
甲 而且,咱們說相聲,得學方言;演小品,帶方言;唱地方戲,用方言;就連文學作品古典名著,里面也有方言。
乙 文學名著也有方言?
甲 老舍先生的作品,用的多是北京話。
乙 對,“京味兒”小說么。
甲 魯迅先生的作品,有不少紹興話。
乙 他就是那兒的人。
甲 “四大名著”《紅樓夢》。
乙 作者是曹雪芹。
甲 里面有不少南方話。
乙 是么?
甲 曹雪芹生在南京,你看他書里寫的,賈寶玉是金陵人,林黛玉是蘇州人。
乙 都是南方人。
甲 而且唱《紅樓夢》的戲曲,越劇的影響最大。
乙 越劇就是南方劇種么。
甲 吳儂軟語,越劇《紅樓夢》有這么一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乙 大伙都熟悉啊。
甲 一唱是這樣:(學唱越?。埃ㄙZ寶玉)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林黛玉)只道他腹內(nèi)草莽人輕浮,卻原來骨格清奇非俗流?!?/p>
乙 嘿!還真有南方味。
甲 其實啊,曹雪芹后半輩子是在北京,《紅樓夢》雖然融合了南方話,主體還是用的北方話。
乙 哦?
甲 比如《紅樓夢》里,劉姥姥進大觀園。
乙 有這么一回。
甲 “劉姥姥”,這“姥姥”就是北方話。
乙 對。
甲 北方叫“姥姥”。
乙 南方叫“外婆”。
甲 有說“劉外婆進大觀園”的么?
乙 呃,沒有!
甲 這就是名著與方言的關(guān)系。
乙 哎?那我問問你,《三國演義》跟方言有關(guān)系嗎?
甲 嗯……有關(guān)系。
乙 那里邊可凈是文言。
甲 《三國演義》的語言是“半文半白”,有文言,也有白話。而且,說方言得分人。
乙 哦?
甲 比如,張飛一說話:“俺也一樣!”
乙 “俺也一樣”。
甲 這“俺”,就是方言。
乙 對。
甲 有的人就不能說方言了。
乙 誰呀?
甲 諸葛亮。有這么一回《武鄉(xiāng)侯罵死王朗》,兩軍陣前,蜀漢丞相諸葛亮一通話,把曹魏的老司徒王朗給罵死了。
乙 哦,一通話把人罵死了?那話得多難聽?。?/p>
甲 諸葛亮是丞相,一個臟字沒有,楞給罵死了。
乙 那你能不能給大家學學這罵王朗啊?
甲 學這干嘛?
乙 我從小就愛聽罵街,就是沒聽過這不帶臟字的。
甲 你怎么單愛聽這個呀?
乙 (向觀眾)大伙也想聽啊!
甲 嗯,就沖大伙想聽,我……學不了。
乙 怎么不行???
甲 他……沒王朗啊!我罵誰呀?
乙 你……罵我呀!
甲 罵你?
乙 我配合你,你學諸葛亮,我來王朗。
甲 有目標就行,(右手執(zhí)折扇)這就好比諸葛亮的羽扇,咱這就開始。
乙 罵吧。
甲 ……(搖扇不語)
乙 罵呀!
甲 ……(搖扇不語)
乙 快罵!
甲 ……(搖扇不語)
乙 罵我!——我這兒找罵來啦?!(問甲)你怎么不罵呀?
甲 廢話,你不罵我,我能罵你嗎?
乙 哦,對罵呀?
甲 你得先說一句“諸葛村夫,你……”沒等說完,我就還嘴。
乙 好,來吧!“諸葛村夫,你……”
甲 “住口!皓首匹夫!蒼髯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乙 (噴血狀)
甲 你這怎么了?
乙 配合你,讓你罵死了。
甲 你看,這用普通話說出來,義正辭嚴。
乙 哎?那要是讓諸葛亮說方言呢?
甲 說方言?
乙 啊。
甲 諸葛亮是山東人。
乙 對!就讓他用山東話罵一回。
甲 那甭說罵死,沒等他說完,那王朗樂著就回去了!
乙 不至于。
甲 那就沒有效果了。
乙 咱學學試試!“諸葛村夫,你……”
甲 (山東話)“閉嘴!你個老不死的!你知道吧?俺們這伙人恨不得吃了你的肉!你七十六歲白活咧,一輩子么活不干,混吃等死,我就莫見過你這么不要臉的人!”
乙 好么!
甲 怎么樣?
乙 這聽起來是不大習慣。
甲 其實,名著里說方言人物最多的,是《水滸傳》。
乙 怎么呢?
甲 梁山好漢,就有一百多人了。
乙 梁山在山東,他們應該說山東話呀。
甲 梁山在山東,梁山好漢可是哪兒人都有。
乙 是嗎?
甲 有人統(tǒng)計過呀,梁山一百單八將,山東人有三十九個。
乙 還有什么地方人呢?
甲 有十四個河南人,十四個河北人,七個山西人、七個江西人,七個江蘇人、六個安徽人、三個陜西人,還有一個北京人、一個天津人、一個重慶人、一個四川人、兩個湖南人、兩個湖北人、一個甘肅人,還有兩個海南人。
乙 嚯!這么多地方人?。?/p>
甲 就是啊。
乙 那我問問,梁山好漢里,河南人都有誰?
甲 林沖。
乙 哦,林教頭。
甲 他家在東京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河南人一說話,“咿——!恁這是弄啥嘞!”
乙 哎?梁山好漢那甘肅人是誰呀?
甲 魯智深。
乙 魯智深?
甲 他是關(guān)西渭州人,就是今天的甘肅平?jīng)鲆粠А?/p>
乙 哦還真是。
甲 那地方人一說話“額同意他的說法?!?/p>
乙 還有,那個天津人是誰呀?
甲 入云龍公孫勝。
乙 哦,那老道?
甲 他是薊州人,在今天的天津地區(qū)。
乙 那他一定會說天津話。
甲 天津人一說話,“二哥,干嘛去?吃了嗎您了?”
乙 剛才你說,梁山上還有兩個海南人?
甲 孫立、孫新,哥倆兒。
乙 三打祝家莊那孫立?
甲 籍貫瓊州,就是今天的海南。
乙 海南話什么味兒啊?
甲 甭說海南話,海南人說普通話,都不大好懂。
乙 您給學學。
甲 海南人一說話,“我覺得嘞,這個事情嘞,不要急嘞,系不系啰?”
乙 什么?“系不系”?
甲 就是“是不是”。
乙 有點兒意思。
甲 比如梁山一開會,宋江把這哥幾個叫來,商量朝廷招安的事,大伙都怕上高俅的當,你一言我一語都說方言,熱鬧了!
乙 是???
甲 宋江先說了。
乙 他是山東人。
甲 (學膠東話)“弟兄們聽我說,招安這個事兒啊,差不多了,大伙還有什么想法,盡管說吧?!?/p>
乙 好嘛,膠東味的。
甲 這時候,林沖“騰!”站起來了。
乙 河南人。
甲 (學河南話)“大哥,俺這個話不中聽,招安干啥?咱不能相信高俅那個龜孫!”
乙 龜孫?
甲 魯智深搭話了。
乙 甘肅的。
甲 (學甘肅話)“額同意林教頭的說法?!?/p>
乙 嗬!
甲 老道公孫勝也說上了。
乙 天津人。
甲 (學天津話)“無量天尊,哥哥,你要瘋?。扛哔词锹锶四悴恢??好么,我們要一招安哎,全嘛玩完!”
乙 嘿!
甲 孫立過來了。
乙 海南人。
甲 (學海南口音)“我覺得嘞,這個事情嘞,不要急嘞,系不系啰?”
乙 嗨!
甲 您聽這多熱鬧。
乙 哎?“四大名著”還有一部《西游記》,這《西游記》跟方言……嗯,有關(guān)系!
甲 有什么關(guān)系?
乙 師徒四人,哪兒人就說哪兒的話。
甲 這就不對了,師徒四個人,就一個說人話的。
乙 對,我把這茬兒忘了。
甲 這是一部神話小說,大家都很熟悉,每到假期,電視里準得放。
乙 從小就愛看。
甲 比如《西游記》電視劇《三打白骨精》那集,有這么個片段,孫悟空把白骨精變的村姑打死了,唐僧質(zhì)問悟空,沙僧、八戒幫著解勸。
乙 您再給學學。
甲 唐僧一看悟空打死了村姑,(模仿唐僧)“悟空!悟空!”悟空過來,(模仿悟空)“師父?!保7绿粕澳銥楹螣o故傷人?”(模仿悟空)“師父,我打的是妖怪?!保7绿粕昂f!這……這明明是民家女子!”(模仿悟空)“師父,妖怪常會變化騙人。剛才,我若來遲半步,你定遭它的毒手!”這時候沙僧過來,(模仿沙僧)“師父,大師兄火眼金睛,不會有錯。”八戒說了,(模仿八戒)“嗨!管它妖精不妖精啊!這籃子飯食,正好夠咱們一頓齋飯啦!”
乙 嘿——!您學得還真像。
甲 《西游記》各地的觀眾都愛看,后來還出了不少方言版。
乙 都有哪兒的話?
甲 就拿重慶話來說吧,給剛才的片段配上音,聽著特別有意思。
乙 哦,師徒四個人都說重慶話?
甲 別有風味。
乙 您再給學學。
甲 (重慶話模仿唐僧)“悟空!悟空!”(重慶話模仿悟空)“師父,做啥子?”(重慶話模仿唐僧)“你個背時猴兒,你啷個白資八資把別個出脫咾哎?”(重慶話模仿悟空)“哎呀,師父,我打的是妖精兒的嘛?!保ㄖ貞c話模仿唐僧)“豁別個!勒……勒一看都曉得,是好人家的女娃兒!”(重慶話模仿悟空)“師父,勒些妖精兒,一天到晚妖艷邪法地在豁人,我如果晚來哈哈兒,你糟都糟了!”(重慶話模仿沙僧)“師父,不存在,大師兄眼睛毒得很!不得看標!”(重慶話模仿八戒)“嗨!管它妖不妖精兒,先把伙食整了,怕個鏟鏟!”
乙 嗨——!
點評:
四大名著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它對中國文學藝術(shù)的影響十分深遠。多年以來,各種藝術(shù)門類都把四大名著作為藝術(shù)的源泉,特別是影視劇的傳播,讓更多的人熟知了四大名著。曲藝作品中直接取材于四大名著的作品就更多了,前輩藝人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經(jīng)典之作。就相聲而言,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有《歪批三國》等。這段相聲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使觀眾聽后對《三國演義》這部書產(chǎn)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對傳播與傳承中華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經(jīng)典之所以是經(jīng)典,就是因為它太完美了,完美到后人不敢去觸碰類似的題材。宋好作為一名年輕的相聲演員,大膽創(chuàng)作了《名著與方言》這段相聲,值得鼓勵和贊賞。
相聲要讓人笑,要有“包袱兒”。要做到這點,首先要找好角度,角度找好了,找準了,寫起來就順,整個作品就順。《名著與方言》就是從方言這個角度入手,這個角度好。說它好,因為它符合相聲的特點。相聲是語言藝術(shù),這是我們的特點,也是我們的特長。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眾多,身處天南地北,性情各異,通過方言,既符合人物,又能找到“包袱兒”,這個角度算是找好了。如作品中諸葛亮用山東話罵王朗一段,梁山好漢們開會那一段,都是在用方言制造“包袱兒”。我想,這在演出時效果是會很不錯的。
我提點建議吧:既然用方言這條線,那就讓方言更加豐富,因為方言也是一種文化。比如說到老舍的京味兒,可以舉幾個有北京代表性的語言例子;說到魯迅,可以說點兒紹興方言,這樣會讓作品更有知識性。
相聲要讓人笑,但一味地插科打諢、耍貧嘴不是藝術(shù)。作為相聲的從業(yè)者,應有文化自覺,要自律、自重,要有追求,要讓相聲有文化內(nèi)涵?!睹c方言》這篇相聲作品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是基礎(chǔ)很好。希望作者和演員通過演出實踐進一步加工提高,我相信他們能做得更好!
(點評人:相聲表演藝術(shù)家 趙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