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jì)中葉的時候,歐洲流行一種“自白問卷”:在一張紙上列出“你最喜歡的花”“你最愛讀的書”“你最崇拜的英雄”等幾十個問題讓親友們作答,問法亦莊亦諧,而答案則往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真實性請。1865年,卡爾·馬克思的表妹南尼達和兩個女兒燕妮、勞拉也分別讓馬克思本人完成了這樣的問卷。三次“自白”的答復(fù)頗有出入,但對一個問題的答案卻始終一致:“——你最喜歡的格言是什么?——‘凡屬人類的事情,于我均不陌生(nihil humani a me alienum puto)?!?/p>
馬克思回答的這句拉丁文是古羅馬喜劇作家泰倫提烏斯劇作中的名言,在臺詞里它原本只是鄰里朋友之間吵嘴時的俏皮話,而后世的人文學(xué)者們卻從中讀出了深意。人的心智原本無遠弗屆,其探求疆域之廣,不受畫地為牢的界限束縛。中國古人也常說“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心思通達、雅好求索之人的志向,恰恰是要在看似陌生費解的事物之中發(fā)掘出包含人性的因素,從哪怕最遙遠的疆域贏回屬于本己的真知。相傳16世紀(jì)的法國文豪蒙田曾將這句格言寫在書房的天花板上,而馬克思更在問卷中三復(fù)斯言,足見他們對它的重視與喜愛。
進而言之,革命導(dǎo)師推崇的這句格言也可以成為一切旅行者的座右銘?!澳吧北臼锹眯械暮诵囊兀覀儐⒊糖巴惖?,原本就是為了打破慵懶怯懦的慣性,增進對世情物理的認知。某個罕見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某項聞所未聞的典儀風(fēng)俗、某件未載經(jīng)傳的史實舊事,在固陋閉鎖者的眼中往往是費解而不可理喻的事物,但對于具備相當(dāng)心智格局的旅行者來說,卻會成為拓展心靈、理解人性的絕佳切入點。在這一句“于我均不陌生”中,呈現(xiàn)的是認知的勇氣和敢于在異域確認自身的自信。
不用說,《中國國家旅游》雜志創(chuàng)刊以來,我們在取舍稿件時同樣以這一句格言為指導(dǎo)原則。我們介紹過種種秀麗的景觀、精妙的文化制品與世界各地令人身心愉悅的旅行服務(wù),卻從未以甜膩安逸為取向;我們也報道過旅行者們在巴西貧民窟、日本的地下文身診所乃至中東戰(zhàn)場的見聞,但考察的視角更遠非獵奇、審丑——從“凡屬人類的事情”中萃取旅行的真理,才是所有這些稿件共同指向的目標(biāo)。
本期“攝影”欄目的《食味人生》報道中,攝影大師們借助若干組視角迥異的作品探究了人與食物之間形形色色的關(guān)系。他們拍攝的主題從慈祥祖母、頑皮兒童到死刑囚犯不一而足:從“人性”疆域的各處極限之地,作品展現(xiàn)著屬于人類的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