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爛,李樹營,李學文,喻 敏,王惠珍
(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
【研究意義】豌豆(Pisum sativumL.),豆科蝶形花亞科野豌豆族豌豆屬,1年生或2年生莖纏繞或攀援草本植物,為世界第二大食用豆類作物[1-2],由于豌豆兼有糧、菜、飼、肥功能,適應(yīng)性強、用途廣泛、營養(yǎng)豐富,越來越受到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的青睞,種植面積不斷擴大[16]。菜用豌豆因富含氨基酸、維生素、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物質(zhì),是目前國內(nèi)外暢銷的優(yōu)質(zhì)蔬菜種類[3-6]?!厩叭搜芯窟M展】國內(nèi)菜用豌豆的育種工作相對起步較晚,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菜用豌豆的引種試種工作,如從美國引進的甜豌豆資源中選育出的京豌1號、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選育的甜豌豆品種粵甜豆1號[15]、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引進的耐熱早熟型豌豆品種白沙1號[14]等。豌豆大多為白花綠莢,我國也選育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品種,如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選育的赤花綠莢,而紫莢豌豆的選育在國內(nèi)少有報道。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和對健康飲食的重視,紫色蔬菜由于富含花青素及其他酚類成分而備受關(guān)注[17-18]。花青素是一類水溶性天然色素,也是紫色蔬菜中主要呈色物質(zhì),屬黃酮類化合物[10-11],是一種強自由基清除劑,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和預防疾病等多種保健功能[12]。我國常見紫色蔬菜主要有紫甘藍[19]、紫茄[20]、紫薯[13]等。紫莢豌豆作為菜用豌豆的優(yōu)異品種,具有非常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觀賞價值[7-9],亟待開展紫莢豌豆的引種育種工作?!颈狙芯壳腥朦c】前期本課題組從英國引進了多個豌豆品種,其中有一個為開紅花結(jié)紫莢的高稈品種,編號為Cv 13,該品種具有紅花紫莢優(yōu)良性狀,為國內(nèi)豌豆品種所缺乏的,值得在國內(nèi)引種栽種。然而,該品種抗寒性較弱、高稈需要搭架;同時,課題組有一個白花、綠莢、矮稈的高產(chǎn)豌豆品種,編號為Cv 4?!緮M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我們將利用Cv 13和Cv 4兩個豌豆品種,分別以紫花紫莢品種作為母本(正交)和父本(反交)進行雜交育種,從而選育出1號和2號豌豆新品種,兩個品種均開紫紅花,結(jié)紫紅色豆莢,色彩較為鮮艷,在開花期和結(jié)莢期既可供觀賞,還可以食用(花莢含豐富的花青素),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營養(yǎng)價值,能夠滿足人們對鮮食紫莢豌豆和觀賞矮稈紫莢豌豆的需求。
本試驗采用的豌豆品種均從英國引進,分別編號Cv 13和Cv 4,Cv 13品種表現(xiàn)為紅花、紫莢、高稈,Cv 4品種表現(xiàn)為白花、綠莢、矮稈。
本試驗于2012—2015年在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仙溪校區(qū)試驗地進行。該試驗地質(zhì)地為輕壤土,pH值為5.8,有機質(zhì)含量為30.6 g/kg,速效鉀24.05 mg/kg,速效氮46.32 mg/kg,速效磷25.78 mg/kg,全氮1.74 g/kg,全鉀1.404 g/kg,全磷0.658 g/kg。播種采用分畦單粒方式,每畦1行,行距30 cm、株距25 cm,每穴3粒;定苗1株。在播種前施有機肥(雞糞)1次,苗期追肥(復合肥)1次,豌豆生長期間進行常規(guī)的田間栽培管理。具體選育過程(圖1)為:2012年秋冬季進行雜交試驗,正交:Cv 13(♀)×Cv 4(♂),Cv 13為母本;反交:Cv 4(♀)×Cv 13(♂),Cv 4為母本。在選定適宜的雜交花后,用鑷子分別剝開花瓣后將花粉粒逐一取出,然后在雌蕊柱頭上涂抹花粉,授粉后將花蕾復原[6,13]。2013年春季獲得F1代,同年秋冬季對F1代進行種植,以紅花、紫莢、矮稈為目標,在F1代中進行選擇和單株留種,于2014年對F2代再次進行種植,以株系表現(xiàn)為穩(wěn)定性好、雙莢率高、品質(zhì)好、產(chǎn)量較高的進行留種。
圖1 選育過程Fig.1 Process of breeding
在田間隨機選取5株成熟期(開花結(jié)莢期)植株,從地面起測量株高(cm)。在收獲的成熟豆莢中,隨機選取20個,用直尺測量其莢長、莢寬,精度為0.1 cm。在收獲的成熟種子中,隨機選取20粒,用游標卡尺測量其粒長、粒寬,精度為0.02 cm。隨機選取100粒種子,用分析天平稱重即為百粒重(g),重復3次。
在測定嫩果莢花青素苷含量時參照WEISS等[9]的方法,具體操作時略作改動。隨機選取嫩果莢20個,剪碎后稱取1 g,用5 mL含1%鹽酸的甲醇在4℃條件下浸提4 h,離心后取上清液,之后用722分光光度計測定上清液在530 nm和657 nm處的光吸收值?;ㄇ嗨叵鄬浚ˋ)計算如下:
A = A530-0.25A657
以A值來衡量果莢中花青素含量高低。
不同親本不同生育期外觀性狀和田間表型如圖2所示,Cv 13株高很高,呈高稈紅花紫莢親本;Cv 4株高較矮,呈白花綠莢矮稈豌豆親本。表1顯示,親本Cv 13株高約2 m,開紅紫花,結(jié)紫莢,莢長達7 cm以上、莢寬近1 cm,籽粒大小適中,百粒重為16.15 g。親本Cv 4株高約90 cm,開白花,結(jié)綠莢,葉莖肥碩,豆莢長且寬,莢長平均達8.4 cm、莢寬可達1.2 cm,粒大,百粒重可達31.36 g。
圖2 豌豆親本在不同生育期的田間表型Fig.2 Field phenotypes of pea pare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表1 豌豆親本植株性狀特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key traits between pea parents
2012年11月分期播種了親本Cv 13和Cv 4豌豆品種,2012年12月底至2013年2月初的開花期進行去雄、授粉工作,2013年4—5月分別收獲雜交F1代種子,正交和反交所收獲的雜交種子情況見表2。表2顯示,正交Cv 13(♀)×Cv 4(♂)F1代種子以褐色為多,反交Cv 4(♀)×Cv 13(♂)F1代種子也以褐色為多。共收獲雜交種子1 519粒,按種子色澤和飽滿程度將其分類,挑選出褐色飽滿的作為第2年雜交后代的繁育種子,F(xiàn)1代植株在苗期、花期和結(jié)莢期田間表現(xiàn)如圖3所示。無論正交或反交所得到F1代植株均表現(xiàn)為高稈、開紅花,說明高稈、紅花均是顯性性狀。從結(jié)莢期可以看出,正交和反交的F1代植株的莢色基本上為紫色,但顏色深淺不同,正交(即以Cv 13紫花紫莢為母本)莢色要深于反交F1代植株。莢色性狀表現(xiàn)(紫色和綠色)為不完全顯性關(guān)系。綜上所述,株高性狀高稈對矮稈為顯性,花色紅花對白花為顯性,但莢色性狀不完全由質(zhì)量性狀控制,所以F1代植株的莢色表現(xiàn)為紫色、淺紫色和綠色。無論Cv 13(♀)×Cv 4(♂)還是Cv 4(♀)×Cv 13(♂),其后代基本上表現(xiàn)為高稈、紅花、紫莢。
表2 豌豆正交和反交所獲雜交種子色澤和飽滿度比較Table 2 Comparasion of color and fullness of hybrid pea seeds obtained by reciprocal cross
圖3 豌豆正交和反交F1代植株不同生育期的田間表現(xiàn)Fig.3 Field phenotypes of F1 generation of pea obtained by reciprocal cross at different stages
2014年4—6月分期獲得F2代雜交種子,分別選取莢色為特紫色和紫色的。挑選出結(jié)實飽滿的種子,干燥后進行稱重。雜交F2代種子收獲情況見表3。共收獲了雜交F2代種子10 152 g,其中紫莢種子10 072 g,特紫莢的80 g。
表3 2014年豌豆雜交F2代種子收獲情況Table 3 Harvest of F2 generation of pea in 2014
選取正交與反交獲得的F2代種子中紫莢和紫粒豌豆,于2014年10月30日播種于試驗地,單株栽培,分別在豌豆苗期、開花期和結(jié)莢期進行株高、花色、莢色和莢形等觀察篩選。如圖4所示,不同雜交F2代種子播種后所長出的植株為F2代植株,從形態(tài)上表現(xiàn)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分離。對株高來說,高稈對矮稈為顯性,F(xiàn)2代植株出現(xiàn)分離,表現(xiàn)為高稈和矮稈兩種,紅花對白花為顯性,分離比為3∶1,均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分離規(guī)律。但莢色的性狀不完全由質(zhì)量性狀控制,所以F2代植株的莢色表現(xiàn)為紫色、淺紫色和綠色。株高、花色和莢色的性狀還出現(xiàn)重新組合現(xiàn)象。本試驗發(fā)現(xiàn)開紅花的一般會結(jié)紫莢,開白花的一定是綠莢。我們將Cv 13(♀)×Cv 4(♂)和Cv 4(♀)×Cv 13(♂)雜交組合的F2代植株的性狀歸為高紅紫、矮紅紫、高白綠和矮白綠4個類型,分離比符合兩對相對性狀自由組合規(guī)律。
高紅紫:高稈、紅花、紫莢,比例較高,約9/16。
矮紅紫:矮稈、紅花、紫莢,比例中等,約3/16。這是選育目標,選取株型好、結(jié)莢多、結(jié)莢紫色(深紫色)進行單株收獲,作為矮稈紫莢豌豆的優(yōu)良株系,從正交Cv 13(♀)×Cv 4(♂)選出的優(yōu)良株系,初定名為1號。從反交Cv 4(♀)×Cv 13(♂)選出的優(yōu)良株系,初定名為2號。1號和2號株系的花期和結(jié)莢期田間表現(xiàn)如圖4。
高白綠:高稈、白花、綠莢,比例中等,約3/16。
矮白綠:矮稈、白花、綠莢,比例很少,約1/16。
圖4 豌豆1號和2號株系植株花期和結(jié)莢期的田間表現(xiàn)Fig.4 Field phenotypes of No.1 and No.2 plants during anthesis and podding stages
從表3可以看出,矮稈紅花紫莢品種1號和2號的株高均表現(xiàn)為矮稈,為隱性性狀;花色表現(xiàn)為紅花,為顯性性狀;莢色表現(xiàn)為紫色,為不完全顯性性狀或數(shù)量性狀。1號和2號嫩莢的花青素相對含量為0.652和0.347,雖然低于紅花紫莢親本Cv 13品種,但是顯著高于白花綠莢親本品種,可以確定為紫莢豌豆新品種。1號果莢長度7.03 cm,顯著短于2個親本的莢長;2號果莢長度7.39 cm,也短于2個親本的莢長,與母本Cv 4品種存在顯著差異。1號和2號的莢寬介于2個親本之間,雖然大于紫莢親本Cv 13品種(差異不顯著),但短于Cv 4的大莢品種(差異顯著)。1號和2號的粒長也介于2個親本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2個新品種的粒寬也存在顯著差異,其粒寬與母本相關(guān),以小粒品種Cv 13作母本的粒寬相對較小,以大粒品種Cv 4作母本的粒寬相對較大。1號和2號百粒重分別為22.65 g和23.11 g,介于2個親本之間,顯著高于小粒品種Cv 13,但低于大粒品種Cv 4。
表3 豌豆新品種1號和2號的性狀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new lines of pea No.1 and No.2
豌豆作為一種重要的兼具糧、菜、飼、肥功能的豆科植物,在我國北方和南方均有種植,其中南方種植的豌豆類型大多以鮮食豌豆為主[16]。國內(nèi)大多數(shù)豌豆品種均為開白花、結(jié)綠莢,籽粒呈綠色,很多學者對豌豆品種的選育和改良進行了大量工作。我們前期引進了紅花紫莢豌豆品種Cv 31,籽粒呈紫色,通過總結(jié)前人的豌豆田間雜交選育方法,本試驗結(jié)合矮稈豌豆品種Cv 4,分別以高稈紅花紫莢品種作為母本(正交)和父本(反交)進行去雄、授粉雜交,進行紅花紫莢矮稈豌豆新品種的選育工作。
通過對F1和F2代種子及植株的田間表型分析發(fā)現(xiàn),苗期托葉葉腋基部的葉色與花色相關(guān),苗期托葉葉腋基部葉色是紅色的,則開紅花結(jié)紫莢,苗期托葉葉腋基部的葉色是綠色的,則開白花結(jié)綠莢,同時還發(fā)現(xiàn)花色和豆莢顏色屬于連鎖性狀,開紅花則結(jié)紫莢,或開白花結(jié)綠莢。高稈相對于矮稈屬于顯性性狀,同時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分離定律?;ㄉv色與株高可看作兩對可自由組合和遺傳的性狀。通過篩選我們得到2個紅花紫莢矮稈型豌豆品種(1號和2號)。由于試驗時間短,后期可能需要對新品種進行進一步篩選和純化,從而得到遺傳穩(wěn)定的豌豆品種。
國內(nèi)豌豆品種種質(zhì)資源相對較少,南方豌豆的種植主要以鮮食為主。本試驗以紅花紫莢高稈豌豆品種Cv 13和白花綠莢矮稈豌豆品種Cv 4為親本,通過正反雜交,篩選得到兩個紅花紫莢矮稈豌豆新品種(1號和2號)。紅花紫莢矮稈豌豆品種的選育,為南方鮮食豌豆品種的育種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其中2號品種花青素含量更高,具有更高的營養(yǎng)價值,可以進一步以2號豌豆品種為親本,選育更適合在南方推廣的富含花青素的鮮食豌豆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