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輝,蘇 毅,2,高 敏
(1.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北京 100044;2.北京建筑大學北京高精尖未來城市設計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044;3.中國農業(yè)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83)
名人文化是城市文化極富生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發(fā)揚當地名人文化,我國各地正在建設以展示紀念對象的生平事跡、精神品質的建筑類型——人物類紀念性建筑。這些紀念對象一般都是品格高尚,或者對社會作出重大貢獻,又或者在某一領域有偉大建樹的人。
人物類紀念性建筑是城市文明的象征符號,是搭載城市文化元素和貯存記憶的場所,是盛放人類思想的容器。人物類紀念性建筑折射出各個歷史階段凝結的城市文化,同時記錄了各歷史時期城市人物的性格,承載著歷史長河中杰出人物的思想。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由此凸顯,人物類紀念性建筑能夠表達城市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精神,延續(xù)城市文化脈絡。
紀念性建筑空間形態(tài)的變化往往也反映出人類生產力水平和認知審美水平的演變(圖1)。石器時代人類崇拜大自然中的山岳河神,以各種動植物生靈為圖騰,紀念性建筑大多數為簡單的石料堆砌的構筑物。青銅時代,社會出現一定的組織和等級,并產生分化,一些哲人先賢對自然規(guī)律也有了一定了解,以至于對自然的崇拜逐漸淡化,開始轉向對統(tǒng)治階級及其所編造神靈的崇拜。
紀念性建筑一開始是陵墓和廟宇,隨著社會制度、等級制度的逐步完善,紀念性建筑建設慢慢發(fā)展形成一套約定俗成較為官方的形制標準。紀念對象開始轉向現實中的人,成為現代意義上的人物類紀念性建筑。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跟隨自己打天下的24名功臣修建凌煙閣,并在其中掛有真身大小的畫像。
當代人物紀念性建筑的紀念形制從單一性向更加自由多樣性發(fā)展,總體建筑演變呈現出外在更加注重空間環(huán)境與場所氛圍,內在更加注重人們的心理感受和參觀體驗的趨勢。當代人物紀念性建筑在保持紀念性建筑整體風格的基礎上,開始追求建筑的地域獨特性,建筑功能構成也趨向多樣化,不僅具有紀念展示功能,也兼具文化和教育功能。社會職能性質也占據了一定的功能構成,此時人物紀念性建筑的教化作用更加突出。受西方建筑設計思想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引入西方紀念性建筑的很多元素,我國紀念性建筑嘗試了對中國傳統(tǒng)紀念建筑的創(chuàng)新。
最常見的人物紀念性建筑的選址一般離故居很近,選取對人物有紀念意義的地點。此外,還要求場地周邊環(huán)境氛圍適宜,整體空間布局要延續(xù)周邊區(qū)域總體空間布局方式,因此在設計中要考慮臨近區(qū)域的各方面影響因素。
新建型人物紀念館選址很大程度上依靠山水園林,為紀念活動的展開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一方面,建筑利用借景、對景等手法,使山水景觀與視線設計發(fā)揮具有深度感與層次感的景觀作用[1];另一方面使人物類紀念性建筑作為對山水建筑景觀與地形的補充,形成多層次的立體輪廓線,增加風景的深度感和距離感[2]。因地勢變化對地形環(huán)境進行具體的分析,使之與其具體性格和諧統(tǒng)一,也能使建筑形態(tài)形成一種呼應自然環(huán)境的建筑創(chuàng)作。
韶山毛主席紀念館用地在兩山包圍的山坳之中,整個紀念館建筑群融合在韶山的自然環(huán)境中,與韶山的一草一木含蓄共生。梁希紀念館(圖2)靠近山體位于南郊森林公園北側,三山環(huán)抱,溪水清澈,曲徑通幽,將自身化為一個具體而微的節(jié)點,連接起宏大而抽象的紀念性空間。
人物類紀念性建筑與其他紀念性建筑的體量大小是不同的,一般來說人物類紀念性建筑規(guī)模偏小。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不同場地條件、不同紀念人物類型的人物類紀念性建筑體量各異。大體量的建筑給人雄偉、空闊和神秘的心理感受,能夠營造莊嚴和崇高的氛圍;而小體量的建筑給人平易近人的感覺,建筑的體量歸根結底是依據人的心理感受而定的[3]。
在設計中,建筑空間體量大小除根據空間主題氛圍和展覽功能的需求決定外,也應當參考所要表達的紀念主題。一些紀念館運用夸張的尺度,與其他元素形成對比創(chuàng)造具有層次感、進而突出主體建筑的象征意義。李叔同紀念館外徑寬約50 m,總高25 m左右,依隨旁邊樹冠的下降趨勢飄出湖面,在體量上盡量融入樹林,尺度略顯夸張[4]。
人物紀念館按照建筑體量可以分為大體量(≥10 000 m2)、中體量(4 000~10 000 m2)、小體量(≤4 000 m2)3種(表1)。
表1 人物紀念性建筑體量
人物類紀念性建筑用視覺形象來表現其紀念性,在人物類紀念性建筑造型中寓意式的建筑設計手法屢見不鮮,所謂的寓意式建筑造型(圖3)就是在人物紀念性建筑中,提取與人物密切相關有寓意的符號,通過建筑手法把這類符號具象為建筑語言,表達出與人物特征相契合的意象,通過立面的肌理、開窗的形式、細部構件、細節(jié)裝飾、色彩形體等方面塑造出能體現紀念主題的建筑形象,來暗示建筑的設計主題。
李叔同紀念館整體建筑采用“水上青蓮”的造型,讓人不由自主地就可以聯想到,李叔同與佛家得淵源,意味深長地凸顯了這一紀念人物飄然世外,高潔傲岸的佛家性格。
臺北中山紀念館設計中,建筑師就提取“中國古代官帽”這一意象,然后將其轉化表現在主體建筑的屋頂,暗含了臺北中山紀念館所特有的政治意味。
多數人物性紀念建筑從當地地域文化出發(fā),結合當地人文環(huán)境,將當地文化符號化具體化,并將之表現在建筑形體建筑色彩等風格上。在傳統(tǒng)建筑風格之上融入許多創(chuàng)新風尚,在門窗、梁柱、外飾等建筑構件的細節(jié)處理中納入新因素,運用、組合各種設計流派的特點。結合中國特色,根據地域社會背景和場地周圍環(huán)境等條件加以調整,進而使之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樣式相融合。既借鑒中國傳統(tǒng)建筑手法,傳承傳統(tǒng)意境,延續(xù)地區(qū)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又表現出建筑師在現代建筑思考上的創(chuàng)新理念。
在齊白石紀念館中可以看到,很多建筑元素都帶有強烈的湖湘民居建筑特色,清晰地印刻了湖湘的歷史文脈,也向世人展示了湖湘所擁有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
皖西安慶陳獨秀紀念館在項目改造中吸收了徽州獨特的建筑文化,青磚黑瓦、木質漏窗、徽派照壁等一系列符號化的建筑細節(jié),呈現出具有獨特魅力的徽州建筑樣貌。
蕭嫻紀念館的白色外墻、灰綠色平瓦屋面及紅色構架,與舊時使用的小瓦有相似之處。而單坡屋面與白墻開洞形成構架使空間相互滲透,體現出建筑師建筑手法的新意[5]。表2給出了人物紀念性建筑風格的定位。
表2 人物紀念性建筑風格
不同的建筑材料有不同的質感,能帶來不同的感官和情感體驗。人物類紀念性建筑材料大都選取當地極具地方特色、體現本性和真實性的材料,多為當地富有特色的粗礦石料。
使用地域建筑材料,可以更好地融入場地情景,使建筑更具地域歷史感,凸顯當地傳統(tǒng)建筑親民性根系鄉(xiāng)土的特點,能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與觀眾親切對話,給人可親可信之感。此外,現代紀念性建筑運用玻璃和鋼材,也能使其與當地獨特建筑材料相得益彰。
色彩是視覺世界最為直觀的要素,可結合建筑造型和建筑材質使建筑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tài)。不同形態(tài)的建筑通常采用不同的色彩,不同色彩可構織出不同的場所氛圍和情感內涵,表現出不同的空間性格。暖色代表溫暖、活潑;冷色代表安靜、深沉。明度低的顏色具有一種較強的重量感;明度高的顏色具有一種輕巧感。優(yōu)雅的建筑通常采用鮮亮明快的色彩;莊重的建筑多采用深色調。紀念性建筑所采用的色彩不能過于豐富,太過雜亂的色彩會使得建筑顯得不穩(wěn)定,給人輕浮之覺。
上海魯迅紀念館墻面選用白色,瓦頂為青灰色,以天然毛石作為外墻勒腳的主要材質,而北京魯迅紀念館外部的建筑色彩則由黑、白、棕3種顏色構成。它們各自選取最能代表當地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色彩搭配。
為了營造出莊嚴肅穆的紀念氛圍,建筑師在設計周恩來紀念館時,內部主要材料選用黃色的花崗石,屋頂選用灰色面瓦。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坐落于太湖東南沿岸一個普通村落中,整個建筑群落以黑白為主要基調,輔以立面的灰色木板和部分青灰色的墻體,表現出江南水鄉(xiāng)村落寧靜淡泊的格調。
人物紀念性建筑空間布局大致分為兩種:①規(guī)則式空間布局,最顯著的特征是規(guī)則的幾何形制,平立面有明確的一條或多條軸線,有明顯的層次關系;②自由式空間布局,它與規(guī)則式空間布局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沒有明顯的軸線,是自由變化的空間序列。在規(guī)則式空間布局中,參與者很容易就可感知空間的導向性,通過規(guī)則對稱布局來體現人物紀念性建筑的紀念性,并將這種紀念性清晰地傳遞給參觀者。自由式空間布局有著類似園林式的不規(guī)則布局流線,可與基地環(huán)境取得呼應,以更好地適應地形地貌和場地環(huán)境,在不經意間創(chuàng)造出一些打破常規(guī)的布局結構或空間形式。
北京名人紀念館大多為傳統(tǒng)的庭院四合院建筑,典型規(guī)則方正的四合院采用中軸對稱建筑布局形制。主體呈正方形的毛主席紀念堂,其中軸線與北京城中軸線重合,布局平整對稱,給人以穩(wěn)重平衡之感。
3.7.1 光線運用
創(chuàng)造一個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紀念性空間,通常要使用一些藝術手段,利用物質環(huán)境去烘托出一個能讓人心生共鳴的場所氣氛。這種場所氣氛往往影響著人們此時此地的心境,可以讓人們感同身受。光線的運用恰恰是影響場所氣氛的關鍵性因素,在人物類紀念性建筑的規(guī)劃設計中,光影的運用可以給人帶來深刻的記憶,能起到烘托紀念主題、突出視覺感受的作用。
在城市紀念性空間環(huán)境的規(guī)劃設計中,根據照明系統(tǒng)的差別,可以分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兩大類進行分析。自然光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歷時性,從早到晚自然光刻處在變化之中,而人工光源則具有穩(wěn)定發(fā)光的特點[6]。在城市紀念性空間環(huán)境的光影照明設計中,不同角度的采光口設計,使得紀念性空間內部光亮處與其他地方形成類似戲劇舞臺的對比效果,從而使空間成為人們視覺關注的焦點。人工光源的可調節(jié)、可設計的特點可以更好地滿足場所預期效果的需要,更好地營造出建筑師想要的場所空間。
例如蕭嫻紀念館自天窗及側高窗射入充足的光線,光質柔和,從天窗傾瀉下來的陽光和精心設計的側高窗框劃分,共同營造出一處富有中國韻味的紀念性空間,讓人置身于具有強烈紀念性的時空之中[7]。
吳健雄紀念館天光傾瀉而下,照在全白色背景襯托下的吳健雄先生的雕塑之上,形成強烈的紀念性空間。
3.7.2 水體
水是塑造城市紀念性空間環(huán)境中的重要因素,水經常被運用在紀念性建筑空間環(huán)境的營造當中。水包容萬物、形態(tài)多樣、平靜純潔,能夠營造嚴肅沉靜的紀念氛圍,因此在城市紀念性空間環(huán)境設計中常常利用水體的動靜不同來塑造不同的情感環(huán)境。
靜止的水體通過光的折射和反射能夠映出紀念堂的倒影,表現出與隨時間變化的天空以及其他景觀元素的關系,平靜的水面營造出和平肅穆的情感環(huán)境和靜謐神圣的氣氛。動態(tài)的水體能讓場所空間更加靈動具有生氣,活躍的水元素可以將人們的視覺焦點吸引過來。將靜態(tài)的水和動態(tài)的水相結合,可以巧妙地營造良好的紀念氛圍,一靜一動的強烈對比使紀念性效果更加震撼,光與影、虛與實可以引發(fā)參觀者對現實與歷史的無限遐想,它是影響參觀者心情變化的重要環(huán)境因素(圖4)。
人物紀念性建筑的設計,首先要分析此類建筑的功能構成,傳統(tǒng)的人物紀念性建筑由于其特殊職能,所以其功能構成劃分明確。而當代人物紀念性建筑由于紀念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發(fā)展,致使當代人物紀念性建筑功能有了新的拓展。因此在設計人物紀念性建筑時,要注重考慮如何在固有的功能布局模式上拓展重組新的功能要素,建立起適應當代紀念性功能空間。當代的人物紀念性建筑,公共空間的比重開始增大,也開始增加休閑場所。
不同地域的城市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名人文化是城市的重要歷史記憶,是人類重要的人文資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物性紀念建筑是將城市名人文化實體化,是文化和建筑虛實的結合,在當下的城市建設中城市文化內涵淡薄,經濟社會人類精神需求匱乏,人物紀念建筑是城市中珍貴的名人文化人文資源,是城市的歷史文脈和靈魂。人物紀念性建筑對于一座城市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也不僅僅是為了旅游經濟價值,而在于其能夠彰顯一個城市人文的高度與精神的深度。
希望可以通過人物紀念建筑激發(fā)人們對城市名人文化的認同感。目前人物紀念建筑設計及應用逐漸成熟,相應的設計思路通過大量實踐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以自由、寬松的場所精神體現出對都市文化的關懷和心靈歸屬的訴求,人物紀念性建筑呈現在我們面前,為城市文化建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