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葉
潑水節(jié)又名“浴佛節(jié)”,傣語稱為“楞喝??啊被颉吧?氨冗~”。潑水節(jié)實為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舉行。潑水節(jié)歷時三日:第一天為麥日,類似于農歷除夕,傣語稱“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第二天為惱日,“惱”意為空,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后一年,故為“空日”,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即傣族新年,傣族人將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潑水節(jié)也在這一天達到高潮”。
潑水節(jié)上的祝?!》?/p>
麥日,人們一早就要采摘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并挑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祈求神靈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浴佛完畢,集體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也將自己的祝福傳遞給他人。
潑水節(jié)上的愛情——丟包
潑水節(jié)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好時機。潑水節(jié)期間,傣族未婚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傣族姑娘手中的花包是象征愛情的信物,花包由花布精心制作而成,內裝棉籽,花包四角還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未婚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向小伙,小伙再擲回給姑娘,并借此傳遞感情。小伙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則要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fā)髻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伙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伙的胸前,這樣一來二去,便漸漸選中了對方,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潑水節(jié)上的力量團結——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jié)的精彩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jié)第三天舉行。這一日,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傣族人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數十名精壯的水手坐于船上,號令一響,整裝待發(fā)的龍船便像箭一般飛去,頓時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節(jié)日的氣氛也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潑水節(jié)上的風情:歌舞
傣族人能歌善舞,潑水節(jié)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guī)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jié)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這一天,從七八歲的孩子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聚集到村里的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灑脫,舞者圍成圓圈,伴著象腳鼓聲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
潑水節(jié)上的色彩——燃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jié)的一項保留節(jié)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他燃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就可以燃放了。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此時竹子吐著白煙,發(fā)出“嗖嗖”的響聲,在空中綻放出絢麗的煙火,煞是好看。入夜,人們還會在廣場的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進自制的大氣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將一盞盞孔明燈放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空中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并祈求美好祝福。
火把節(jié)是彝族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富于民族特征的節(jié)日,更是彝族人民的盛典。
用光明驅散邪惡
火把節(jié)是彝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動,又被稱為“東方狂歡節(jié)”。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各村寨就會舉行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飽含著彝族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火把節(jié)的傳說眾多,其實本源都是出于對火的崇拜,人們希望用火驅蟲保護莊稼,火便因此成為了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三天三夜跳舞不停歇
火把節(jié)歷時三天,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天彝語稱為“都載”,意為迎火。這一天,村寨會宰殺牛羊集體分享,并備下酒肉祭祖,由老人們選好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火把后,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大家再從畢摩手里接過火把順著田梗而行,以此模仿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彝語稱“都格”,意為贊火,也是火把節(jié)的高潮。村民會聚集在祭臺圣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活動,年輕小伙多參加賽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雞等比賽,姑娘們則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油傘,跳起朵洛荷。
第三天彝語稱“都沙”,意為送火,是整個火把節(jié)的尾聲。晚飯后祭過火神,大家便會手持火把來到約定的地點舉行送火儀式,也意味著火把節(jié)的結束。
獨龍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因世代在獨龍江流域居住而得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復一年質樸簡單的生活中,獨龍族人最歡樂的日子就是過年,獨龍語稱為“卡雀哇”??ㄈ竿酃?jié)一般在農歷的臘月舉行,即每年十二月到翌年一月間舉行,寓意著豐收,也寄托著獨龍族人對來年的向往。節(jié)日期間,人們會祭祀天鬼山神、拋碗卜卦、共享年飯、唱歌跳舞,通宵達旦。
世上罕見的獨龍族紋面女
奔騰的獨龍江賦予了獨龍族豪放粗獷的性格,女子在年少時,便會以繁復的紋路紋于面部,這是獨龍族早期獨有的習俗,又被稱為“紋面部落”。獨龍族的紋面習俗起源于一種古老的信念,紋面僅限于婦女,俗稱“畫臉”,青藍色的紋面圖樣看起來頗為特別,像是在訴說著這個民族久遠的歷史。來到云南民族村的獨龍族村寨,還能見到獨龍族最后一位紋面女——董寸蓮,她每天向游客們展示的獨龍?zhí)壕幙椉妓?,而這也是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一絕。
千姿百態(tài)的舞蹈自生活而來
古時,獨龍族用剽牛來祭祀,過程神秘而莊重,剽牛舞即是在剽牛過程中演繹的一種象征性舞蹈,傳承至今。舞蹈時,舞者步伐時而穩(wěn)健,時而輕巧,四肢所表達的內容極為豐富,獨龍族還會把日常的生產勞作、狩獵、對自然界的崇拜以及愉悅的情緒演繹在舞蹈之中,如搓小米舞、洗衣舞、望星星舞、歡跳舞、铓鑼舞、烏鴉舞等,千姿百態(tài)的舞蹈猶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展現著獨龍族先民勞動生活的歷史場景。
刻有缺口的木條是最特殊的請柬
卡雀哇節(jié)是獨龍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豐收的年份,歡慶時間的長短主要視食物準備的充裕情況而定,短則三四天,長則八九天,呼朋喚友,擺開宴席,一起分享最質樸的美食和最醇厚的美酒。獨龍族的請柬也非常獨特,是一個特制的木條,村民拿著請柬走村串寨,邀約鄉(xiāng)鄰,木條上刻著幾個缺口,就意味幾天后要舉行年節(jié),這是獨龍族約定俗成的一種設計。節(jié)日里,提著賀禮的鄉(xiāng)鄰從四面八方趕來,濃濃的情誼最終凝聚在了一桌美食之上。
相傳幾百年前怒江江畔有位叫阿茸的女子發(fā)明了飛越怒江的竹篾溜索,又不辭辛苦地劈開高黎貢山,引來甘甜泉水,怒族山寨從此煥發(fā)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阿茸的美貌招來惡徒的垂涎,農歷三月十五日這天,誓死不從的阿茸被惡徒狠毒地燒死在山洞里,而她的死感動了上蒼,滿山的杜鵑花火紅如血,與天同憾。此后,怒族人為了紀念阿茸,在每年杜鵑花盛開的季節(jié)都要舉辦仙女節(jié),前后持續(xù)三天。
每年仙女節(jié)參與者眾多,節(jié)日當天早上,人人都穿著節(jié)日盛裝,以各村寨為單位,選擇有鐘乳石的山洞,怒族人稱之為仙女洞,帶著早已準備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鮮花前去祭祀,朝拜他們心目中的仙女阿茸,先由普化寺的喇嘛擊鼓誦經,眾人再叩頭獻禮,奉上鮮花、種子、酒等貢品,之后還會舉行聚餐和各種娛樂活動。人們邊吃邊聊、邊唱邊跳,整個山谷沉浸在古樸而隆重的節(jié)日氣氛中。
一部分信仰藏傳佛教的怒族人祭祀前還會在仙女洞前的祭臺四周掛經幡和唐卡,在祭臺上擺滿了各種祭品。祭臺前方兩側則坐著穿紅黃教服的老人,吹嗩吶、打鼓、敲鑼、念經,非常忙碌。祭臺旁是一個三米左右的燒香臺,臺上插著松枝、鮮花和各色彩旗,長長的竹竿頂上還插著一根老玉米。
在莊重的鼓樂聲中,朝拜者手持鮮花繞著祭臺和燒香臺緩行,并把鮮花插在燒香臺的竹竿中,之后到仙女洞向仙女敬鮮花,并飲用仙水。敬獻的鮮花一般會選擇杜鵑花,因為這時候正是當地杜鵑花盛開的季節(jié),沒有什么花比杜鵑花更絢爛了。
整個祭祀活動之后,各家各戶便會設宴飲酒,家家戶戶圍坐在山坡上,將準備好的食物擺在鋪有松針的土地上。青年男女會身穿節(jié)日盛裝,前往空曠的地方進行射箭比賽,還會舉辦各種物資交易的集會,吸引當地各民族群眾前來購買。晚間,青年男女則會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一邊對唱情歌,一邊歡快地跳舞,不眠不休。
刀桿節(jié),傈僳語稱為“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jié)。刀山敢上,火海敢闖,這是人們用來比喻英雄精神的詞句,而生活在云南的傈僳族同胞還真有此壯舉。
相傳,明朝時期兵部尚書王驥率二十萬大軍三征麓川大獲全勝,之后為鞏固邊防,他在騰越司設下八關九隘、三十六兵站、七十二哨卡,自己就鎮(zhèn)守在位于邊關的輪馬村,一邊守邊關,一邊屯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烧l知他的這番雄心壯志反被奸佞誣陷是想謀反稱王,于是一代忠臣終被殺害。王驥被殺后,當地的傈僳族同胞因崇拜他愛民如子、敢闖敢干的精神,感念他的恩德,便以英勇的上刀山下火海儀式來祭奠他,從此每年農歷二月初八便成了傈僳族的刀桿節(jié)。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成群結隊地來到刀桿節(jié)會場,觀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動。第一天先表演蹈火儀式,只見幾名健壯的傈僳族男子赤裸著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便是上刀山,人們將磨快的長刀刀刃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高高的木桿上搭起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走上刀刃攀向頂端,并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如今,這項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早已演變?yōu)槔圩搴脻h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上刀山下火海包括點花、點刀、耍刀、迎花、設壇、祭刀桿、豎桿、祭龍、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驟,并有一套嚴格的儀式。其中,上刀山和下火海是儀式中最為驚心動魄的環(huán)節(jié)。上刀山是將三十六把利刀捆扎于四五丈高的栗樹桿上,每把刀相距尺許,刀刃全部朝上,表演者赤腳踏著鋒利的鋼刀逐級爬至刀桿頂端,依次進行開天門、掛紅、撒谷等表演。下火海則是表演者下刀桿后又踏入通紅熾熱的炭火中表演絕技。這種民間祭祀活動開始是傈僳族世界觀的生動展現,是傈僳族原始宗教的形象再現,更是怒江傳統民族文化中的一朵不敗之花。
德昂族的澆花節(jié)于每年清明節(jié)后七天舉行,是將佛陀誕生、成道、涅盤三個日期合并在一起舉行的紀念活動響徹村寨,也是德昂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更是最能集中體現德昂族傳統文化的一項活動。
按照傳統,德昂族澆花節(jié)的前一天,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會成群結隊地來到山上采摘吉祥花,為即將到來的澆花節(jié)做準備。這種形狀似滿天星、聞起來有股淡淡香氣的吉祥花的盛開,既代表著吉祥和純凈,也標志著德昂族澆花節(jié)的到來。當然,采花也是德昂族澆花節(jié)尤為重要的傳統活動之一。下山后,大家便會回家換上最美麗的盛裝,排成長隊來到奘房誦經,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把佛像抬到洗塵的小屋中,為佛洗塵。
德昂族把水作為記錄功德的方式,傳遞著他們對生命之源的崇敬和對佛的虔誠。洗佛前,人們將最清潔的水倒入水龍中,水由龍口流出,順龍口與小屋間的竹水槽流向佛像,灑遍佛像全身。與此同時,德昂族人將落下的水滴入土,象征著滴水者在一系列輪回中將生活在有水滋養(yǎng)的肥沃土地上。
為佛洗塵儀式結束后,德高望重的長者會手持鮮花蘸水,輕輕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也預示著新年的開始。之后,人們開始互相祝賀新年。在美妙的象腳鼓樂和歌聲中,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過頭頂,把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們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捧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儀式結束后,人們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從頭到腳潑個遍。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不論是潑水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高興,笑聲響徹村寨。
而在家中,小輩要為長輩洗手洗腳。將一盆溫暖的水端到長者面前后,小輩要先向長輩合掌叩頭,口中喃喃自語,說明一年來自己在哪些事上有違背長者教誨或在哪些方面有對長者不尊的地方,望長輩指教原諒。長輩也要說出何時對小輩發(fā)脾氣,在哪些事上起表率作用不夠,但愿今后和睦相處。
澆花節(jié)期間,整個德昂山寨就像在舉行一場盛大而又質樸的狂歡大派對,村巷里除了從四面八方潑來的水花,還會被悅耳的音樂、靈動的舞姿和歡樂的氣氛所包圍,來到這里,再內向的人心中的熱情也會被激發(f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