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習近平的青春成長歲月,不到16歲時來到梁家河插隊面臨各種挑戰(zhàn),最后當上了大隊支部書記;20歲挑起了梁家河大隊支部書記重擔,帶領(lǐng)村民建起陜西第一口沼氣池;30歲主政一方,當上正定縣委書記時依然騎著自行車下鄉(xiāng)走訪。
青年習近平的成長典范,正可為當代青年的價值坐標錨定方向。
習近平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文章中提到,艱難困苦能夠磨煉一個人的意志。他寫道:“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xiàn)在干嗎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zhàn)的勇氣,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在梁家河窯洞里,習近平讀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當時在他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動。書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為了磨煉意志,甚至睡在釘板床上,扎得渾身是血。習近平覺得,鍛煉毅力就得這么煉,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就出去摸爬滾打,下雨的時候去淋雨,下雪的時候去搓雪,在井臺邊洗冷水澡。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講到,青年時期多經(jīng)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