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足球賽,球員們積極拼搶、組織進攻,目標在于贏得比賽。如果跑得起勁卻跑不到位、揮汗如雨卻進不了球,“苦勞”也就打了折扣。同樣,干工作無論付出多少辛勞,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只開花,不結果”,辛苦的價值也會打上問號。
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實中一些人誤把“勞苦”和“功高”畫上了等號。有的使蠻力,簡單重復,不講究方法,盡做無用功;有的唱功好做功差,忙不到點上,拖累同事;有的熬時間混日子,自以為堅守崗位,實則碌碌無為;有的打“勤奮球”,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只為在領導面前刷“存在感”……凡此種種,凌空蹈虛、沽名釣譽,本質上也是一種形式主義。這樣的“苦勞”再多,也難成“功勞”。
對于所有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人來說,應正確對待“苦勞”,不要蠻干,跳出事務主義怪圈;樹立“不為即有過”的觀念,學會“彈鋼琴”,善于“踱方步”,心思用在成事上,精力放在落實上;少些事務,多些務實,少些說法,多些做法,力求干一件事成一件事。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單憑結果論成敗。干事創(chuàng)業(yè),既要涵養(yǎng)“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也要樹立“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而且,有的“苦勞”為成功積蓄了養(yǎng)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功勞”。
(《時代郵刊》 鄭端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