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勁秋
摘 要:歌唱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幼兒喜愛的形式之一,也是幼兒表達、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幼兒在活動中真正“唱”起來,是教學值得探討的問題。針對目前幼兒園歌唱教學中出現(xiàn)的忽視個體差異、漠視審美體驗、輕視表現(xiàn)表達等誤區(qū),我們提出并積極實施了在幼兒園歌唱教學中引領幼兒“會聽歌、會唱歌、會評唱”的“三會”策略,從理解和感知歌曲作品內容入手,以情感激發(fā),通過欣賞和體悟歌曲作品的內涵美,利用藝術的形式表現(xiàn)美并演繹美,使幼兒在激勵和喚醒中,去發(fā)現(xiàn)、接納、欣賞、表達,在歌唱中學會學習、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和探索,真正體悟“音樂之美”。
關鍵詞:歌唱教學; “三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7-104-002
幼兒園歌唱教學是幼兒借助歌唱活動來表達、交流自己對周圍生活的情感認知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兒喜愛并樂于參與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一。教師作為歌唱教學中的導引者,發(fā)揮著歌曲信息、情感的主要傳遞作用,教師希望通過歌唱教學來喚醒幼兒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并在活動中通過多種體驗獲得對音樂的感受理解以及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作為教師,在鼓勵幼兒嘗試、探索的同時,應該更多地關注幼兒在歌唱活動中自我的發(fā)展及情感上的發(fā)展,讓幼兒在歌唱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如何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真正“唱”起來,使孩子們樂于參與歌唱活動并獲得音樂能力的發(fā)展,是當前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谌粘=虒W實踐,本文提出了在幼兒園歌唱教學中的“三會”策略,以期引領幼兒真正“會聽歌、會唱歌、會評唱”。
所謂“三會”策略,是倡導以幼兒作品、幼兒歌唱素材為載體,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需求,以先“欣賞感知歌曲”,后“自主體驗歌曲”。通過“多通道多樣式的聽賞活動”讓幼兒感受、認知歌曲存在的豐富形態(tài);從幼兒歌唱內容的選擇,歌唱形式的多樣、教學方法的漸進、著眼于幼兒學習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小步遞進的教學方法,引領幼兒走進、發(fā)現(xiàn)幼兒歌唱的和諧之美,將以往無意識的幼兒歌唱教學變成有意識的培養(yǎng)。
一、會聽歌
奧爾夫等兒童音樂教育家認為:幼兒的音樂學習起步于聽覺。因此,“聆聽”被我們視為幼兒學習唱歌的重要前提。幼兒在開口學唱之前,教師通過情境的設置以及多種方式的聆聽和感受,可以積極調動幼兒的情緒情感,讓幼兒通過聽逐漸走入音樂的意境,激起他們學唱的愿望,從而為后續(xù)的歌唱環(huán)節(jié)作好鋪墊。但并非每個人生來就有一對“音樂的耳朵”,為此,我們首先嘗試引領幼兒學會善于聽賞歌曲。
1.提高幼兒聽賞歌曲的注意力
在孩子們聽賞歌曲音樂的時候,教師應充分吸引幼兒注意聆聽。如:在第一次范唱前,教師以游戲的口吻提示幼兒“把你最喜歡的地方聽出來,然后告訴大家?!狈冻?,絕大多數(shù)幼兒能零星聽出個別句子、詞語、或某個字等,只要他們有所表示,教師都予以贊賞,并且及時唱出他們零星講述過的唱句,給他們一個局部的印象;在第二次范唱前鼓勵幼兒:“當老師唱到你喜歡的地方的時候,你就用手拍拍肩告訴大家,看看哪個小朋友會找出自己喜歡的地方?!边@時的范唱,幼兒的注意力和情感會出現(xiàn)高水平的投入,使得記憶歌詞成為易事,再要求開口唱的時候,他們就很容易張口跟唱。
孩子就是這樣,在注意傾聽中不知不覺地吸收音樂的元素,增強了樂感,使他們變得更為關注音樂。當把音樂真正融入到幼兒生活中時,在關注的過程中幼兒對歌曲音調的高、低等一系列變化也就更敏感了。
2.增強幼兒聽賞歌曲的辨別力
音樂辨別力是學習音樂的條件之一,只有辨別才能捕捉到音樂的不同旋律,才能積累孩子們對音樂的感受,才能有助于提高幼兒對各種音調的敏感性。而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通過開展聽賞歌曲活動,多讓幼兒聽一聽、品一品,是提高幼兒音樂辨別力最好的途徑之一。如:A老師在引導中班幼兒聽賞歌曲《歡樂頌》時,從C大調音高開始聽,再逐步隨著鋼琴半音的升降而升高、降低歌曲的音調(范圍可根據(jù)中班幼兒的音域設定從C-E或是F)。久而久之,幼兒提高了對音準的把握能力,對不同音調也就更敏感了。
3.拓展幼兒聽賞歌曲的想象力
音樂展現(xiàn)的藝術形象具有一定的非具象性,不同的人聽同一首歌曲,可能會對音樂形象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教師在引導幼兒聽賞歌曲時,還要注意幫助幼兒與看不見摸不著的歌曲音樂藝術形象“對話”,積極進行聯(lián)想、想象,拓展幼兒的音樂想象力。如:《剪羊毛》是一首歡快、風趣的澳大利亞民歌,教師在幼兒聽賞歌曲的過程中,可不斷激發(fā)幼兒的想象——誰是“勤勞的牧羊人”?誰又是“可愛的綿羊”?于是,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拿著剪子,邊剪羊毛邊撫摸著小綿羊的牧羊人;或想象成一只又害怕又乖巧的小羊。這樣,孩子們伴隨著想象,更真實地感受到了音樂旋律所表達的情緒,從而進一步激發(fā)起幼兒的演唱欲望,使他們順利地進入學唱階段。
二、會唱歌
柯達依曾說過:“你的喉嚨里有一樣‘樂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樂音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都美。”那么如何讓學前兒童使用好這獨一無二的“樂器”,使之發(fā)出美妙動聽的聲音呢?我們從培養(yǎng)幼兒歌唱時能清楚地發(fā)聲、歸整音準、豐富演唱的形式、激發(fā)情感等方面入手,進行了有效的嘗試。
1.練習清楚地發(fā)聲
在日常觀察中我們不難看到,許多幼兒在剛開始學習唱歌的階段常常會表現(xiàn)出“說唱式”的歌唱方式,喜歡有唱有說、唱中帶說的特點。許卓婭等老師在其編著的幼兒音樂教育理論著作中都講到:“歌曲是語言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币虼耍Y合漢語言的特點,教給學前兒童基本的歌唱發(fā)聲吐字方法,使他們能夠把歌詞唱清楚,用自然動聽的歌聲來傳情達意,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教唱《搖籃曲》這首歌曲時,從引領幼兒朗讀歌詞入手,逐步達到“字正腔圓”——既使聽者能輕易地聽清楚唱者所唱的是什么內容,又使聽者能聽得舒適、入耳,并能自然地產生情緒、情感的共鳴。再用打比方的方法,加強發(fā)聲位置的訓練——以上嘴唇為界,上面為樓上,下面為樓下,要求幼兒將唱歌發(fā)出的聲音送到樓上去,邊講邊示范。最后從輕聲訓唱入手,逐步達到聲音共鳴——要求幼兒輕聲唱,通過輕聲哼唱韻母“u”,訓練用心聽其他幼兒的聲音,在邊聽邊唱的過程中,啟發(fā)他們使自己的聲音向集體靠攏,做到音色的統(tǒng)一與共鳴。
2.歸整歌聲的音準
歌聲的產生是各個發(fā)聲器官聯(lián)合協(xié)調運動的結果。由于幼兒的發(fā)聲器官正處在發(fā)育階段,發(fā)出歌聲的音準就會常常不盡如人意,這又要求我們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采用適宜的歌唱方法,逐步歸整他們的音準。例如:幼兒的肺活量小,呼吸短淺,控制氣息的能力較差,因此,幼兒唱歌時分句換氣的句逗不宜太長,要適合幼兒呼吸換氣的能力,以免由于氣息不夠長,出現(xiàn)走音的現(xiàn)象。幼兒的聲帶短小,聲道短,口腔內上腭、硬腭淺窄,喉肌調節(jié)聲帶活動的能力較差,因此要求幼兒唱歌的音量、力度不宜過大,不能一味要求幼兒“唱得響一點”、“讓大家都聽見”等,避免幼兒由于不理解而大聲喊叫,出現(xiàn)跑調。在練習發(fā)音時,應從二、三度音程開始,逐步擴展到純四、五度的跳進,旋律要通順、流暢、易唱,便于培養(yǎng)幼兒的音準。
3.豐富歌唱的形式
以往的幼兒歌唱形式比較單一,無非是幼兒齊唱、分組唱、獨唱等幾種,如此單一的演唱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孩子的歌唱興趣及獨有的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為了讓幼兒更喜歡歌唱活動,鼓勵他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在歌唱活動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我們積極支持幼兒拓展演唱的形式,提高演唱的興趣和技能。譬如:C老師在幼兒學唱歌曲《下雨了》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幼兒對下雨時雨滴發(fā)出的聲音很感興趣,就因勢利導啟發(fā)孩子們給歌曲加“襯詞”。小朋友們一下子來了興致,模唱出小雨“沙沙沙”、中雨“唰唰唰”、大雨“嘩啦啦”,還有雨滴落在物體上發(fā)出的“嗒嗒嗒”、“嘀嚦嚦”等聲音,襯詞的加入豐富了幼兒的演唱形式,孩子們唱得可帶勁了,他們變得更會唱、更能唱了。
4.激發(fā)歌唱的情感
歌唱是情感與技巧有機融合的藝術形式,她的藝術魅力在于用人聲表現(xiàn)人性、抒發(fā)人情的直接性,因此,“情”是歌唱的靈魂。同樣的,幼兒園歌唱教學也重在以歌傳情,教師應積極巧妙設置多種教學策略,重視情境體驗,積極調動幼兒情感,并引導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教師注意選擇了幼兒能理解的歌,因為只有理解了幼兒才可能喜歡,才可能在演唱時投入自己的一份真情。如:在大班幼兒快畢業(yè)時,H老師就發(fā)現(xiàn)幼兒對含有“分別”情感的歌曲表現(xiàn)得很敏感,為了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分別”的不同認識以及對幼兒園、同伴以及老師的不舍之情,教師在選擇歌曲時,有意識地安排《畢業(yè)歌》、《送別》等展開歌唱活動,結果有不少孩子唱著、唱著竟然流下了惜別的淚水,童稚的真情在歌聲中久久縈繞。
三、會評唱
《綱要》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fā)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痹谟變焊璩顒又校m宜的評價能充分發(fā)揮其有力的杠桿作用,將幼兒的歌唱學習活動推向理想的方向。針對以往幼兒歌唱活動中評價主體多為教師,忽視評價主體多元、多向的問題,我們試圖在增強評價主體的多元互動——即減少教師的評價,增加幼兒的評價的同時,著重引領幼兒學會評價,進一步提高幼兒歌唱的水平與能力。
1.嘗試自我闡述
由于評價者各自的背景不同,使人們在評價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依據(jù)自身的需要、喜好、理解、觀點等去尋求評價對象、品評其水平,年幼的孩子更是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想法。因此,只是簡單地讓幼兒有權參與評價活動是不夠的,應該注意提供給幼兒真實的自我闡述的機會,使別的孩子對同伴的歌唱增加理解、產生認同,這種評價主體間的溝通、協(xié)調有助于提升幼兒自主評價的水準。
2.學習相互悅納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片與眾不同的“樹葉”,他們在歌唱活動中總是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在引導幼兒參與評價的過程中,重要的決不是像“演唱大獎賽”那樣,評出一、二、三等獎就完事,而是要讓孩子們在評的過程中學習尊重同伴、接納同伴、欣賞同伴唱得好的地方,幫助同伴進步。因此,要變評價同伴“誰唱得最好”為“誰唱得比上次有進步”、“誰哪里唱得好”等。通過重展示、輕評比的方式引導幼兒喜歡并樂于表現(xiàn)自己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并逐漸懂得悅納和欣賞同伴的藝術表現(xiàn)。
3.融入活動過程
以往的評價活動總是較為關注活動的結果,從而忽視了對過程的評價。在讓幼兒參與到歌唱活動評價中來時,還要注意引領他們不僅關注歌唱活動的結果,更注重自身和同伴的歌唱水平與能力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注重評價的主體、時機以及評價方式的多元,一方面積極引導幼兒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另一方面,應將評價滲透于整個活動,讓評價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豐富歌唱表現(xiàn)形式,真正實現(xiàn)讓評價融入他們的歌唱活動過程中去,通過評價體驗成功,促使幼兒在評價過程中的轉變與發(fā)展。
一切藝術都是為情感的表達而服務的,通過幼兒園歌唱教學活動中“三會”策略的有效實施,我們發(fā)現(xiàn)在活動中幼兒能更深入地去思考體會自己的學習;討論參與式的評唱更好地開辟了幼兒聆聽音樂的途徑,幼兒有目的合作討論營造了教學活動的熱烈氣氛;創(chuàng)編歌曲將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音樂感受融為一體,使幼兒的情感通過歌唱這一載體具體地表達出來,讓歌唱教學活動真正地成就幼兒。
筆者期望著眼幼兒的學習、發(fā)展規(guī)律,回歸審美內核,踐行有意義的歌唱教學。在幼兒歌唱活動組織過程中,從理解作品內容上入手,從情感激發(fā)出發(fā),通過感知與欣賞歌曲作品的內涵美,利用藝術的形式感受美并演繹美,促使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和自然表現(xiàn),不僅“會聽歌”、“會唱歌”,還會“評唱歌”,由淺及深、層層遞進、逐步推動,讓每個孩子真正體悟到“音樂之美”,并在體驗和表達中得到“發(fā)展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