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理
現(xiàn)在,上了年紀的老人可能還記得中國曾經有位魔術大師張慧沖,他的高超過人的海派魔術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就力挫號稱“魔術大王”的德國魔術師尼古拉,并創(chuàng)下了中國魔術連演時間最長、觀看人數(shù)最多的紀錄,并出訪南洋群島、歐洲、澳洲、北美洲的許多國家,周恩來總理邀請他進中南海懷仁堂,表演海派巨型魔術……
幼時起就癡迷魔術表演
張慧沖祖籍廣東中山,但卻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出身于富商家庭,受過較高層次教育,學有專長。他自幼起就迷上變幻莫測的魔術表演,就是這一“不入流”的職業(yè),使他之后竟拋棄了船長、電影明星等榮銜,在長達40載的歲月中,義無反顧、孜孜以求地研究魔術,表演魔術。他的表演汲取了我國古彩戲法的菁華,融合了西方魔術的技巧。獨具魅力的表演,吸引著廣大觀眾,終于成為名噪一時、譽滿中外的魔術大師。
他兒時就讀的上海道前小學附近是老城隍廟,那里三教九流匯聚,百戲雜陳,可真熱鬧。生性好玩的他,就喜歡買票走進變戲法的場子,江湖藝人的幾套戲法引起了張慧沖的興趣。他見玩戲法的把一只只空匣向觀眾交待清楚后,便蒙上一塊綢布放在地上,用一根彩色棒在匣上點一下,又吹上一口氣,不料再挑開綢布,掀起匣蓋,卻從匣里拎出一只活蹦活跳的鴨子來;明明茶杯中盛著半杯溫水,玩戲法的把一粒蓮子投入,不一刻,即開出了一朵小小的白蓮花……這些戲法看得他眼花繚亂,覺得新奇、有趣,也在他幼小的心田里種下了愛好魔術的根苗。
從上海吳淞商船學校畢業(yè)后,張慧沖進入輪船公司任職,面對天天和機器、海洋打交道的航海生活,他感到太枯燥呆板,并沒有多大興趣。為了增加生活的情趣,滿足自己的業(yè)余愛好,下班后,他便躲在自己那狹小的艙房里,擺弄其擁有的一些魔術道具,練習基本功。當年,他航行所到之處,看過許多國家的西洋魔術表演,并去求訪世界各地的魔術技巧。他對魔術十分癡迷,甚至不惜錢財,會用金條去換一本魔術書籍。
在幾年的航海生涯中,他每次公休返滬,都到四馬路的青蓮閣品茗會友,常見一些江湖藝人在茶座上玩幾套小戲法,博茶客一笑,掙幾個錢糊口。每次張慧沖給的錢總比旁人多一點,因而,也學到了許多技藝。
后來,經友人介紹,他與申城魔術界前輩莫悟奇成了莫逆之交,莫贈給他“轉心箱”等八套魔術道具,他視為珍寶,一有時間就在臥室里擺弄起來。為了能多學到魔術本領,他還想方設法買通了劇場人員,每當有大型魔術團來演出時,他就躲在舞臺上方的天橋上偷看別人的機關和技巧。久而久之,張慧沖會的魔術特別多,加上明星出身,擅長表演,這都為他日后成為海派魔術的奠基人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早期風靡一時的電影明星
很多人也許并不知道,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張慧沖曾是上海灘風靡一時的電影明星。那是1923年,商務印書館影戲部(地處上海虹口天通庵路)看中張慧沖不但有健美的體形,又喜愛游泳、駕車、騎馬等運動,還有一手武術好本領,便邀請其去拍電影。開始只是義務性質,他也把拍電影當作玩票,不計較得失。他與妻子徐素娥一起義務主演了影片《蓮花落》,雖然該片仍屬國產長故事片的嘗試之作,但由于故事完整,主旨勸善,公映后得到過較好的輿論評價,并被美國片商運往舊金山映演。首部影片的成功增加了張慧沖對電影創(chuàng)作的興趣,次年他又為商務印書館影戲部主演了《好兄弟》和《愛國傘》兩片。
此后,他正式轉入電影界謀求發(fā)展,以承包的方式建立了“聯(lián)合影片公司”,自導自演了《情海風波》《奪國寶》等片。尤其是《情海風波》一片,竟幸運地得以在卡爾登大戲院公映,大為轟動。原來卡爾登大戲院在那時專映西片,從不映國片,而《情海風波》卻破紀錄地得以在該戲院放映,因而轟動一時。當時,上?!渡陥蟆吩谝黄u論影片《情海風波》的文章中提到張慧沖,說他“有一種英俊之氣,撲入眉宇,手足也矯捷不凡,泅海一幕尤其真功夫……對我國來說是位杰出人才”。從此,張慧沖開始在當時電影界走紅起來。
此后,聯(lián)合影片公司每年出品一部影片,除《情海風波》之外,另三部為《擊后緣》《五分鐘》及《奪國寶》。但在拍《奪國寶》外景時,車行至吳淞蕰草浜處時,因車速過快,突然汽車來了個大翻身,結果整車人有死有傷,唯有張慧沖一人毫無傷痕。此片拍成后,聯(lián)合影片公司也就宣告停頓。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中國影壇開始盛行武俠片,而張慧沖在武俠男星中可謂得天獨厚,是當時扮演英俊瀟灑的武俠英雄人物的頂尖高手。1925年,張慧沖受當時最具規(guī)模的明星影片公司的導演任矜蘋邀請,參加影片《新人的家庭》的拍攝,他在片中扮演艦長,成績頗佳。因此,明星影片公司董事長張石川正式邀請他加入“明星”,以演武俠打斗片為主。這段時間里,他主演了《無名英雄》《山東馬永貞》等影片?!稛o名英雄》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武俠片”,并以古裝俠客為頭號角色,它所敘述的除霸雪恨的故事,表現(xiàn)了弱者的不平,獲得許多觀眾喜歡,公映后也頗為上座。這些影片,在當時的影壇掀起了武俠影片的新浪潮,張慧沖也因此深受觀眾喜愛,收獲了“東方范朋克”的美譽(范朋克是當時美國好萊塢的大明星)。
張慧沖主演過的電影有22部,制作過的影片有14部。電影明星阮玲玉(也是他的弟媳婦)就是經張慧沖介紹,考入明星影片公司,開始其電影藝術生涯的。
張慧沖30歲那年父親去世,他繼承了25萬銀元,于是用此財產東山再起,創(chuàng)辦了“慧沖電影公司”。他是個多面手,編劇、導演、主演、剪輯等電影行業(yè)的主要行當都拿得起來。他自導、自演,與妻子一起接連拍了《水上英雄》《小霸王張沖》《中國第一大偵探》《海天情仇》等五部武俠片。第一部電影《水上英雄》在上海中央大戲院公映時,突破以往票房紀錄,堪稱盛況空前。但在拍攝《水上英雄》時,卻發(fā)生了一個很大的事件——這個電影攝制組在出外景時,兩艘船只行至普陀山附近突遇海盜,幸有槍器自衛(wèi),才逃過一劫。
盡管張慧沖在影壇十分紅火,其還是未忘記那神奇的魔術,有時會和女演員在他拍的電影放映中間休息時,加演20分鐘的魔術表演。
力挫德國魔術家尼古拉,風靡上海灘
1930年7月發(fā)生的一件事,使張慧沖真正開始了魔術生涯。當時,德國籍猶太人魔術家尼古拉來到上海,在夏令配克影戲院演出。他刊登在《申報》上的廣告宣傳中,充滿了對中國魔術界的歧視。他吹噓自己此次帶來的魔術節(jié)目“腰斬活人”稱雄世界,如果有哪位中國人能識得其奧妙,并照樣表演一次,他愿輸給美金一千元。這種狂妄的目無他人的態(tài)度,引起了上海人民的不滿,魔術同行們更被激怒。民族自尊心極強的張慧沖拍案而起,誓要為中國魔術界爭這一口氣,為中國人爭回這個面子!
尼古拉在夏令配克影戲院的首場演出,張慧沖和朋友們一道前往觀看。他發(fā)現(xiàn),尼古拉所謂“腰斬”,是推出一個僅能容身的小立柜,讓女演員站立其中,關上門用寬寬的兩把刀,橫插進立柜,把柜分成三段,然后將當中的一段豎著剖開,再分向兩邊,使立柜中部透空,而美女的上下、頭部和足部不動。原來如此!張慧沖立即開工趕制道具,積極籌備,很快就制作出了比尼氏更精湛的能兩面開門的“腰斬美人”,還推出了“七國衣”“飛響鈴”等尼氏沒有的節(jié)目。他在上海各報登出廣告,聲明自己接受尼古拉的挑戰(zhàn),將在尼演出后,于同一劇場演出精彩度更高的節(jié)目。消息傳開,上海沸騰了!市民們贊賞張慧沖為民族爭光的義舉,預售門票被爭購一空。
7月下旬,張慧沖的魔術節(jié)目開演,果然非同凡響。他的“腰斬”能把上中下的門都打開,讓觀眾看到被分割開來的女演員的存在,而且上下、頭部和腳部都能動。魔術技巧、深度都超過尼氏,這是狂妄自大的尼古拉所始料不及的。觀看了張慧沖的表演后,尼古拉甘拜下風,悄然離開了上海。張慧沖的聲譽由此大振。之后,他組建了張慧沖魔術團,先后在東南亞等華僑眾多的地區(qū)演出,挾電影明星的雄姿,以民族錦繡服裝、精彩的魔術,贏得了華僑和當?shù)厝嗣竦臍g迎,久演不衰,欲罷不能。在印尼泗水等地演出時,爭購門票者被擠掉的鞋子竟然要用車來裝運清除。
是電影明星,也是一位勇敢的抗日戰(zhàn)士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這位電影明星轉身成了一位勇敢的“戰(zhàn)士”。他扛著電影攝影機,冒著槍林彈雨,活躍在淞滬抗日戰(zhàn)場上。一次拍攝結束回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戴的鋼盔上,竟有一個半分深的彈痕。但他沒有被嚇倒,第二天又不顧敵機的轟炸,繼續(xù)搶拍。他用鏡頭記錄了大量日寇侵略的暴行,也留下了以第19路軍為主力的中國軍人英勇殺敵的許多珍貴鏡頭,拍成了紀錄電影《上??谷昭獪I史》,并把它配上普通話和粵語,同時在上海和廣州的各大影院公映,極大地喚起了同胞的抗日熱情。
1932年11月,他在19路軍將軍蔡廷鍇的介紹下,帶領電影攝制組奔赴華北熱河地區(qū)的抗日前線,用電影攝影機真實地記錄下熱河省駐防軍上將總司令湯玉麟抗日不力卻私運家財,而中國軍隊下層官兵英勇抗日等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熱河失守后,張慧沖的攝影器材全部被日軍炸毀,張慧沖冒著生命危險把拍攝好的膠片帶回了上海。不久,這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大型紀實影片《熱河血淚史》在上海的許多電影院上映,引起了轟動,也為中國電影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張慧沖赤誠的愛國之心感動了很多人。中國大文豪魯迅先生于1933年3月19日在《申報》上以“迎頭經”為題寫道:“張慧沖君所說,享名最盛的義軍……極勇敢的小百姓”——魯迅先生贊揚張慧沖以身涉危,深入戰(zhàn)爭前沿,勇敢記錄下日寇侵華的暴行,真實反映了中國軍人抗日的勇敢精神。對此,和魯迅先生同住虹口的張慧沖也倍受鼓舞。
輝煌年代,鼎盛時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也照亮了日益衰敗的中國魔術事業(yè)。在雙百方針指引下,張慧沖決定重振旗鼓。他四處奔走,積極邀人、籌款。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1951年冬,“張慧沖巨型魔術團”重新建立,張慧沖和他的魔術事業(yè)進入了黃金時代!
1952年元旦,張慧沖巨型魔術團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正式演出。初夏,搬至龍門大戲院繼續(xù)演出。連續(xù)演出20多個月,前后更換了四期節(jié)目,每期節(jié)目巨型魔術多達100多套。精彩的魔術演出吸引了廣大工人、農民和解放軍戰(zhàn)士以及各級干部和外賓,當時的上海市長陳毅還興致勃勃地到龍門大戲院看他的魔術表演。演出場場滿座,盛況空前,創(chuàng)下了中國連演時間最長,觀看人數(shù)最多的紀錄。在藝術上得到新生的張慧沖,好像要把過去損失的時間一下子補回來似的,他邊演、邊創(chuàng)作、邊制作,在節(jié)目的內容和形式上、民族風格發(fā)掘上、科學技術運用上都不斷創(chuàng)新,其魔術藝術創(chuàng)作進入了鼎盛時期。
隨后,張慧沖率團離滬做全國巡回公演,先后赴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市演出,還參加了當時頗有影響的慶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典禮慰向演出和北京十三陵水庫慰問演出,也訪問了海南島苗族、黎族自治州,為少數(shù)民族演出,共歷經14個省,既在大中城市演出,也深入農村、工廠、部隊,為工農兵服務,觀眾達千萬,張慧沖的魔術之花開遍了全國。
1958年秋,張慧沖第四次率團赴京演出,先后演于吉祥、長安等劇場,朱德、賀龍、羅瑞卿等中央領導和來華訪問的外國貴賓都曾親臨觀看。9月18日,張慧沖魔術團被周恩來總理邀請到中南海懷仁堂表演。演出結束后,周總理走上舞臺,緊握張慧沖的手說,你辛苦了,看你滿頭汗水啊,人又這么瘦。
在紫光閣里,周總理親切地詢問大家的姓名、年齡和籍貫,總理和大家親切交談了一個多小時,垂詢魔術團的藝術、團員生活和經營開支狀況??偫韺埢蹧_說,我解放前就看過你演出,表演風度還沒有變??偫碚f,魔術雖然是假的,但創(chuàng)作一個好的節(jié)目,非常不容易,像你創(chuàng)作了那么多大小魔術節(jié)目,是非常了不起的,也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總理希望張慧沖回上海后能搞一個魔術劇院,規(guī)模要大,因為上海是個大城市,國外友人往來很多,并說魔術不受語言、國籍、文化、年齡的限制,有了專用的劇院可以充分利用空間,上面吊、中間拉、下面鉆,把節(jié)目搞得更精彩。大家聽了感到十分驚訝,沒想到總理對魔術的機關如此清楚。
受到總理接見后,張慧沖倍受鼓舞。他激動地對大家說,周總理不愧是一代偉人,平易近人,并對我們魔術事業(yè)這樣關心,我們要記住總理的話,努力鉆研魔術藝術,千萬不能辜負總理的關懷和期望。
變幻莫測的海派魔術
1961年,文化部和上海市文化局發(fā)文指出,張慧沖先生對中國魔術的影響極其深遠,要求黃浦區(qū)文化局對張慧沖先生的藝術成績和經驗進行保護和總結,并委托著名魔術師傅騰龍先生進行記錄整理(當時,“張慧沖巨型魔術團”已經并入“江南雜技團”,屬上海黃浦區(qū)文化局管轄)。
1962年4月12日,張慧沖因心臟病發(fā)作,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65歲。魔壇的一顆明星隕落了。
張慧沖是現(xiàn)代中國魔術界以大規(guī)模專場的形式把魔術推上正規(guī)藝術舞臺的先驅,他以“巨型魔術”為號召,龐大的陣容,一個連一個的大節(jié)目魔術瞬息萬變,舞臺氣勢恢宏,聲勢奪人。如《水晶球》,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把流傳在吉普賽的民間占卜術經過再創(chuàng)作搬上藝術舞臺:在幽暗的燈光中,張慧沖玩撫著一個玻璃球,觀眾各自把寫好的問題裝入信封交給他的助手,助手當場把它燒掉,而張慧沖隨意拾起一小撮紙灰,透過“水晶球”,就能知道第幾排第幾座的觀眾提出了什么問題,并當眾解答;有時外賓用英語提問,他還能當場用英語回答。區(qū)別于其他各類道具魔術,這個節(jié)目自張慧沖后,國內還無人能演。
又如《炮打美人》就更為神秘:那舞臺上放置著一尊巨型大炮,表演者把女助手從大炮的后面放入,他按動了炮鈕,炮聲響了,炮口中噴出一陣濃煙。在煙霧中,表演者將高掛在舞臺左角上的一只大木箱放下,將大木箱打開,表演者和他的男助手兩人從大木箱中扛出第二只木箱,再把第二只木箱的蓋子打開,在那只木箱中又扛出一只木箱,木箱的蓋子打開了一只又一只,原來懸掛在舞臺半空中的那只大木箱里套著五只木箱,一只比一只小些,套得緊緊的。當表演者扛出第六只箱子,這第六只木箱的上面有一把鐵鎖鎖住箱蓋,他用鑰匙把鐵鎖開了,將箱蓋打開,箱子中突然站起一個人來,這個人是誰?原來就是方才表演者放入大炮中的這位女助手。
這一幕表演,很使觀眾驚異,在剎那間,放入大炮中的女助手怎能遁入六只套住的大木箱(又是被鐵鎖鎖住的箱子)中?
還有“腰斬活人”“馬變張慧沖”“水遁”等等,都滲透了他的無數(shù)智慧和心血,經歷了千百次的失敗和錘煉,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可謂集現(xiàn)代魔術之大成,為后人提供了完整的海派魔術藍本。
2009年6月,張慧沖創(chuàng)立的海派魔術成功申報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派魔術后繼有人
張慧沖雖然駕鶴西去,而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他創(chuàng)立的海派魔術乃后繼有人。在上海有一位被贊譽為張派魔術嫡傳的人物,她就是張慧沖的女兒張慧慧。她從小就跟隨在父親的身邊,是張慧沖魔術團最小的助演,深受父親魔術藝術的熏陶,耳濡目染,厚積薄發(fā)。1958年,張慧沖帶著幼小的張慧慧走進中南海演出,周總理親切地問慧慧,“長大了干什么?”慧慧激動地表示:“長大了,我也要和爸爸一樣演魔術!”這次會見,給予張慧慧很大的鼓舞,然而她從來沒有陶醉在父親的光環(huán)里,她從父親身上學到的是愛國、正直,當然還有魔術。但是,不久“文革”開始了,年輕的張慧慧被下放到江西金溪雙塘公社,命運的坎坷、艱苦的生活,都沒有使她放棄魔術事業(yè)和遺忘對總理的承諾。
在一次公社匯演上,張慧慧表演了海派魔術,精彩的表演,讓她進入了江西省金溪縣文工團,有了繼續(xù)擔任魔術演員的機會。不久,她又被江西撫州市文工團發(fā)現(xiàn),調入該團擔任魔術演員。在這期間,張慧慧為貧下中農演出數(shù)百場,為福州軍區(qū)廣大指戰(zhàn)員演出,還經常下煤礦(徐州、棗莊、安慶)為礦工們演出。她曾走過29個省市為廣大工農兵演出,回到上海后,也一直從事著魔術事業(yè)。
張慧慧的兒子,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專業(yè)的張小沖,正在繼承祖業(yè),已經成為海派魔術的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張小沖繼承了當年張慧沖海派魔術的制作技藝,并引進了新的技術,結合現(xiàn)代科技,使得海派魔術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他也是一位善于表演大型幻術的魔術師,能通過不同的表演、舞臺場景的變化,制造出有意境的故事情節(jié)、戲劇沖突和人物感情的情景魔術劇,節(jié)奏明快,場面宏大,具有鮮明的海派特色。張小沖費時兩年創(chuàng)意設計、研究,和父母共同出資近十萬元,于2003年推出了大型情節(jié)魔術《紅》,演繹上世紀三十年代舊上海的“不了情”。其中既有外祖父張慧沖的“影遁”手法,又加上了歐洲電影“鏡頭內部蒙太奇”的效果,將觀眾帶入一段真正的情感之旅。憑借這個節(jié)目,張小沖在上海國際魔術比賽中一舉摘得了新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