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豪 俞婷
摘要:在媒介化社會,媒介滲透浸染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人們使用媒介傳播文化,通過記錄和再現(xiàn)使得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得以存續(xù),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修補的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裕固族文化如何有效保護與傳承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zhàn)。文章通過在甘肅省肅南縣康樂鎮(zhèn)大草灘村展開的調研,對裕固族的文化傳播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保護與傳承 媒介化社會 裕固族 文化傳播
裕固族是以畜牧業(yè)為主的民族,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其主要聚居區(qū)。受生態(tài)移民搬遷政策、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以及人口流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裕固族的生活大環(huán)境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這直接導致裕固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面臨著諸多困境。裕固族文字在歷史上失傳但保留語言,“語言”對裕固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而言至關重要。在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多用漢語,這一趨勢不可逆轉。大眾傳媒無孔不入地浸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正如有學者所說:“作為社會遺產的載體,大眾媒介在解構傳統(tǒng)的同時,也在充當著少數(shù)民族社區(qū)中‘文化修補的工具,通過記錄和再現(xiàn)使得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得以存續(xù),彌補了在世代相傳和現(xiàn)代化進展中逐漸遺失、斷裂的文化?!雹?/p>
調查點介紹
本次調查地點在甘肅省肅南縣康樂鎮(zhèn)大草灘村,選擇大草灘村原因有三。其一,大草灘村地處祁連山北麓,境內層巒疊嶂、溝谷縱橫,而公路的修通使該村越來越朝著現(xiàn)代化方向發(fā)展,該村與外界的交流接觸日趨頻繁。其二,該村裕固族文化保存相對完整。大草灘村是裕固族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風景集一身的村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擅長民歌演唱、婚禮祝詞、制褐子、剪馬鬃、打酥油、捻線、搟氈等民間文藝特長達百余人,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民俗文化傳承比較完整的地方,2003年,大草灘村被國家民委定為“民俗文化村”。在2017年7月,該村建立了村史紀念館。其三,2018年5—7月,筆者曾兩次前往大草灘村做調研,并在2018年7月26日協(xié)助該村村民準備藝術節(jié),參與其中對其進行拍攝。
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時間是在2019年1月20日到2月9日之間進行的,這一時間段適逢春節(jié),外出上學或打工的年輕人都回家過春節(jié)。共發(fā)放問卷65份,回收問卷63份,有效問卷60份,有效率95%。
媒介接觸狀況分析。調查結果顯示,當?shù)鼐用駜A向于使用微信這種媒介,經常使用微信的占比高達73%。在訪談中,筆者了解到微信為當?shù)鼐用衽c他人的交流溝通提供了極大便利,也成為他們接收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在樣本中,手機的使用程度方面:基本不使用、一般使用、經常使用的占比分別為1.7%、15%、83.3%,由此看來手機使用的占比高達98.3%。調查顯示:當?shù)?2%的居民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超過兩小時,僅有8%的居民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小于一小時。手機在當?shù)鼐用竦纳钪幸呀浧占盎?,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帶來日益深遠的影響,在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為傳播與傳承裕固族文化搭建了平臺、拓寬了渠道。對于傳統(tǒng)媒介的接觸,如報紙、雜志、廣播等的使用頻率相對于手機的使用頻率明顯較少,可能與當?shù)氐牡乩砦恢煤途用竦纳盍晳T有關。對于QQ、微信、微博、抖音這些媒介的使用,QQ的使用情況包括一般使用和經常使用累計占比為61.7%;微信使用占比為91.7%;微博使用占比為40%;抖音使用情況占比為53.3%,且多集中于年輕人使用,年輕人認為抖音很時尚、很潮。
對文化傳播方式的認知和態(tài)度。少數(shù)民族村民能否積極有效地運用媒介并開展相應的傳播活動,掌握科學的方法,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著關鍵作用。分析調查結果顯示:53.4%的居民表示如果有時間,可以學習一些行之有效的文化傳播方式,使自己的文化傳播行為具有科學性、系統(tǒng)性;37.9%的居民則特別想知道此方面的知識,他們認為當前裕固族文化的傳播力度不夠,保護與傳承現(xiàn)狀也不容樂觀,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科學方法來盡個人的綿薄之力;僅有8.6%的居民表示對此不太感興趣。
傳播活動具有雙向性和互動性,因此,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人們之間會有交流、反饋和個人態(tài)度等。題目中設置了文化的傾向性,意在了解當?shù)鼐用裨谖幕涣鬟^程中的態(tài)度。84%的居民認為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應該雙向交流共同學習;16%的居民則認為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由此可以看出,當?shù)鼐用裨谖幕涣鲿r抱有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也能看出他們包容、寬闊的胸襟。
裕固族文化保護傳承面臨的挑戰(zhàn)與窘境。受多種綜合因素的影響,裕固族文化在不斷流失,部分傳統(tǒng)習俗已經消失。筆者列舉了語言、傳統(tǒng)節(jié)日、服飾、宗教信仰、建筑、游牧文化、音樂舞蹈和其他八項內容,來調查當?shù)鼐用駥υ9套逦幕魇顩r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有53人認為語言流失嚴重,占比89.8%,有32人認為游牧文化在不斷流失,占比54.2%。
語言的流失有多種原因,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生活環(huán)境等。其中家庭對孩子母語的培養(yǎng)起著關鍵作用,學校開設的雙語課程只能做到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有一半多人認為游牧文化在流失,這應該與近年來的生態(tài)移民相關,很多牧民被迫放棄游牧生活,搬到城鎮(zhèn)居住。
裕固族文化將來發(fā)展的前景如何?筆者了解到50.9%的居民認為裕固族文化將來會被漢化,發(fā)展前景令人堪憂;47.4%的居民則持樂觀態(tài)度,認為裕固族傳統(tǒng)文化將得到充分發(fā)揚;還有1.8%的居民表示不知道裕固族文化將來何去何從。在訪談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退休的醫(yī)生,他認為裕固族文化已經日落西山,無論做什么工作都無法挽救,早晚都會消逝,而導致裕固族文化瀕危的首要原因就是生活大環(huán)境的改變。
對裕固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和傳播途徑的選擇。文化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必然離不開傳播,而傳播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實現(xiàn)傳播活動。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影響范圍大等優(yōu)勢,其便利、迅捷的傳播模式不可小覷。調查結果顯示,選擇使用微信、QQ和抖音傳播裕固族文化的占比分別為38%、18%和16%,而選擇微博和博客的居民明顯較少。
如何有效保護與傳承裕固族文化是當前尤為緊迫的任務,需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既需要借助傳統(tǒng)的方式,也需要引入先進、創(chuàng)新的模式。在“您覺得裕固文化保護與傳承用哪些方式好?”這一題目中,筆者在問卷中設置了七種選項,對數(shù)據(jù)整理表明,認同“媒體網絡等傳媒”和“父母長輩的教導”占比皆為86%,認同“學校教育方式”和“政府政策支持”的占比為88%,認同“書籍雜志報刊”和“專業(yè)輔導班設立”的占比分別為46%和30%,其他方式為20%。由此可以看出,“媒體網絡方式”“學校教育”“父母長輩的教導”以及“政策支持”這四種方式對傳承本民族文化認可度較高。
研究結論及建議
裕固族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洪流中面臨保護與傳承難的困境,不論是在年輕人心中還是中老年人的心中,已經成為他們的共識。牧民或自愿或被迫遷出牧區(qū),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俗漸趨改變;年輕人外出求學或打工,沒有使用本民族語言的環(huán)境,再加上重視度不夠,淡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度和關注度;人口流動頻繁,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以及現(xiàn)代流行文化元素的渲染;傳媒介入、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如無形殺手對人們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的改變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持久影響,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不可小覷……文化只有在傳承中才能完整保留下來,只有在傳承的過程中才能創(chuàng)新,才能保持文化發(fā)展的源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延續(xù),沒有延續(xù),民族就不成其為民族。②種種原因造成裕固族文化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困難重重,即便如此,也不乏憂慮之后而為傳承裕固族文化的奮進者,為將民族文化能一代代傳下去,他們不辭辛苦,斟酌思慮補救之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哪怕燭微之光。
民族文化的傳承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得以實現(xiàn),對于文字失傳、口耳相傳的裕固族來說,雖然當前本民族有些研究者編撰了《東部裕固族詞典》,但并未普及開來,其適用性仍待商榷。語言對裕固族文化的傳承起著根本作用,家庭是培養(yǎng)孩子母語的最佳環(huán)境。雖然目前學校開設了裕固語、民歌等諸如此類的課程,旨在讓孩子們多了解裕固族文化,但并不能從源頭解決問題。父母應加強對孩子在本民族文化方面的教育,發(fā)掘孩子的想象力,激發(fā)激勵孩子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使其對本民族文化由熱愛上升到自覺、自信和認同。
在今天傳媒影響日益廣泛的媒介化社會中,大眾傳媒作為一種強勢傳播力量,將少數(shù)民族村落席卷進入其中;大眾傳媒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少數(shù)民族村寨文化,或者影響著少數(shù)民族村寨文化的走向,甚或創(chuàng)造和建構新的少數(shù)民族村寨文化。③在媒介化社會,人們依賴媒介的程度加深,通過媒介滿足自身的眾多需求。同時,各項文化傳播活動又與媒介緊密相關,人們使用傳媒傳播民族文化,建構新的文化形態(tài),增強族群認同,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不可否認,傳媒亦是雙刃劍,如過于追求視覺效應,造成信息失真,改變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對民族文化的沖擊和消解不容忽視。因此,在傳播活動中,要審視傳媒的局限性,避其所短,發(fā)揮其傳承發(fā)展民族文化之長。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本文責編:邵滿春
注釋:①張瑞倩: 《電視對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修補”——以青?!伴L江源村”藏族生態(tài)移民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1)。
②楊惠林,趙琴粉:《生存、延續(xù)、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媒介化路徑構建研究》,《新聞知識》,2018(11)。
③孫信茹,楊星星:《媒介在場·媒介邏輯·媒介意義——民族傳播研究的取向和進路》,《當代傳播》,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