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編輯的利器當屬職業(yè)意識。只有在職業(yè)意識的支撐下,編輯才能不斷地夯實職業(yè)技能,進而把編輯工作做好。編輯職業(yè)意識既包括社會共性意識,又包括導向意識、規(guī)矩意識、版權意識、對標意識、邏輯意識、整飭意識、痕跡意識和匹配意識等個性意識。編輯職業(yè)意識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對標厚植職業(yè)意識,才能真正形成。
【關? 鍵? 詞】職業(yè)意識;編輯;社會共性;行業(yè)
【作者單位】陳波,海南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6.01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蓖ㄟ^長期的編輯實踐磨煉,筆者認為,編輯的利器當屬職業(yè)意識。只有在職業(yè)意識濃厚這個背景下,編輯才能不斷地夯實職業(yè)技能,進而把編輯工作做好。編輯職業(yè)意識既包括奉獻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協(xié)作意識和競爭意識等社會共性意識,又包括導向意識、規(guī)矩意識、版權意識、對標意識、邏輯意識、整飭意識、痕跡意識和匹配意識等個性意識。筆者以下將逐一剖析編輯如何對標厚植行業(yè)特有的職業(yè)意識。
一、導向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盵1]編輯作為出版活動的駕馭者與把握者,欲承擔起以上重任,必須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與話語權,不越雷池,不踩紅線,不闖禁區(qū),保護好政治導向這根出版工作的“生命線”和“安全線”,形成“意識形態(tài)沒有局外人”“意識形態(tài)不容試錯”的共識,努力培養(yǎng)“政治家的頭腦”和“出版家的眼光”,嚴防死守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防火墻”和“護城河”[2]。
中共中央宣傳部于2018年12月31日出臺了《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由此可以了解相關部門加強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的態(tài)度。編輯在完成傳承文化、傳播文明這一歷史使命的過程中,應發(fā)揮必要的、積極的導向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其打造的出版物應包含政治性、教育性乃至思想性,要讓讀者能通過閱讀出版物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編輯不應該只是信息的傳遞者,還應該成為思想的啟迪者??偟膩碚f,編輯只有堅定地樹立導向是“1”的意識,才能讓日常編輯工作中的若干個“0”環(huán)節(jié)與“1”相得益彰,進而牢固地握緊出版企業(yè)經濟效益的領航標。
二、規(guī)矩意識
“一部書稿,洋洋灑灑十幾萬字,乃至幾十萬字,是作者長期實踐的經驗積淀和孜孜矻矻的文字呈現(xiàn)?!?[3]由于諸多原因,稿件中存在瑕疵或差錯在所難免。隨著出版合同的簽訂和稿件的移交,稿件質量責任轉移到出版社。呂叔湘在《語文常談》中說道:“語言的地面是坎坷不平的,‘過往行人,小心在意?!本庉嬜鳛槠鸬竭^濾和把關作用的首個“過往行人”,必須在行業(yè)標準、規(guī)范和工具書約束下,“使稿件內容更完善,體例更嚴謹,材料更準確,語言文字更通達,邏輯更嚴密,消除一般的技術性差錯,防止出現(xiàn)原則性錯誤”,這既是編輯的義務,也是編輯的權利。同時,按照《出版管理條例》的規(guī)定,編輯要習慣于接受復審者和終審者乃至外審者的全程監(jiān)督??傊?,編輯要形成正確的規(guī)矩意識,習慣于在被約束和受監(jiān)督的“聚光燈”下開展工作,充分認識到被約束和受監(jiān)督不只是“緊箍咒”,更是“護身符”,要在不斷地體悟規(guī)范內涵和領略行家風采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業(yè)務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
三、版權意識
首先,現(xiàn)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必須按照規(guī)矩行事。由于許多專著是多作者合作成果之結晶,但出版社只能與其中的一名主要作者簽訂圖書出版合同,因此,出版社必須要求該主要作者出具其他作者的授權證明,以免日后產生不必要的麻煩。其次,書稿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并且是不可逆的過程,而在書稿處理和排版階段,作者數量或者署名順序有可能發(fā)生變化,這就要求編輯在將書稿付梓之前,必須靜下心來,將整個出版過程像回放電影中每一個鏡頭那樣,在頭腦中重新過一遍,確保封面上作者的署名和順序與扉頁、圖書在版編目中心(CIP)公布的署名和順序完全相同,不存在差異。再次,印刷時間既不能超前于CIP公布的日期,也不能早于前言和后記等所記載的年月,否則可能會留下“宋人寫書、唐人出版”的笑柄。最后,應檢查書號是否與CIP公布的數據和封底上印刷的條形碼匹配。
四、對標意識
作為傳播人類先進文化的編輯,必須隨時關注更新的信息,保持職業(yè)敏感性。例如,2017年底,我社編校人員集體學習了2017年7月20日發(fā)布的《新華社新聞信息報道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2016年7月修訂),并重點地講解了第102條“不使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法,而使用‘一帶一路倡議”等與我社選題范圍相關的條目。時隔不久,筆者在加工某部書稿時,發(fā)現(xiàn)“‘一帶一路戰(zhàn)略”仍然存在,與權威部門的發(fā)聲不符,立刻做了更正。又如,筆者在加工一部科技類書稿時,某段文字中出現(xiàn)“試驗面的光潔度要求為▽6”的表述,另一處文字描述為“粗糙度不大于0.1μm”。多年形成的職業(yè)習慣促使筆者立刻探究光潔度和粗糙度之間的具體關系。經查,光潔度為粗糙度的舊稱。在機械制造中,光潔度、粗糙度是說明零件表面的平整(即光滑)程度的術語。粗糙度的數值越?。垂鉂嵍鹊臄抵翟酱螅?,表示零件表面越平整、光滑。經作者同意,按照GB/T 131—2006/ISO 1302:2002,筆者將前處文字修改為“試驗面的粗糙度要求為Ra 3.2”??偟膩碚f,筆者在以上兩例中履行了“新聞媒體和出版物要為全社會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做出榜樣” [4]的工作職責。
五、邏輯意識
編輯不能局限于過往的技術人員角色,機器人般地對字、詞、句及標點符號的各種組合規(guī)范與修飾做淺層次的審讀校對,而應仔細研讀由字、詞、句、標點符號等組合勾連在一起的文章,將文章所表達的意思融入有學理聯(lián)系的語境中,進而在深層次上判斷字、詞、句、標點符號的各種組合是否符合文章的語境和邏輯,應依托邏輯知識承擔起編輯重任。
編輯只有具備一定的邏輯素養(yǎng),才能在邏輯思維和意識下工作,進而有效地避免邏輯性差錯。例如,在日常處理書稿過程中,類似于“各項累計得分90分以上為優(yōu),80—89分為良,60—79分為中,60分以下為差”的表達錯誤頻出。從字、詞和語法角度看,以上表達似乎正確,但仔細推敲,若累計得分恰好為90分,由于在上述文字中找不到與之對應的區(qū)間,就無法判定累計得分恰好為90分者的成績??梢?,以上表達未全部覆蓋所有點(90分是一個空白點),存在邏輯不嚴密的差錯。筆者加上一個“及”字,將“90分以上”修改為“90分及以上”,這樣的表達才比較合理??偟膩碚f,相較于文字性、技術性、語法性等差錯,筆者發(fā)現(xiàn)邏輯性差錯更挑戰(zhàn)編輯的功底。
六、整飭意識
編輯的工作對象無非是字、詞、句、標點符號,技術性、語法性、邏輯性、知識性差錯,導向性問題幾大類,但這些類型的差錯隱藏著無限寬泛的內容,并且異常零散、瑣碎,難以界定和枚舉,這就需要編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做判斷。例如,由于以訛傳訛或者一知半解等原因,書稿中時常出現(xiàn)重復表述。針對這種差錯,我社開展了“收集疊床架屋表述”活動。首先,相關管理人員將疊床架屋詞語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類型,并且列舉了在書稿中發(fā)現(xiàn)的每一種類型所包括的毗鄰和間隔重復的例子,讓編輯感受其確實存在于書稿中。然后給出一段時間,讓編輯總結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的冗余表述,比比誰找得更多。我們梳理出的詞語有“從小到大的發(fā)小”“全體教職員工們”“毫無根據的謠言”“失去父母的孤兒”“廣大莘莘學子”“自己捫心自問”“截至目前為止”“衛(wèi)冕蟬聯(lián)冠軍”“所謂的詞項”“最早起源于”“重復累贅”“凱旋歸來”“邂逅相遇”“親自品嘗”“年輕少婦”“一致公認”“迅速躥紅”“學長學姐”“人際之間”“人脈關系”“進修學習”“發(fā)表致辭”“不妨可以”“然后再”“而且還”“來自于”“可謂是”“不乏有”……并借此鼓勵編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個以查找看似簡單但常常被編輯忽視的啰唆表達為切入點的活動,充分調動了編輯鉆研業(yè)務知識的熱情,引領編輯實現(xiàn)了帕累托原則——以20%的活動取得80%的成效。
七、痕跡意識
編輯在加工書稿的過程中,最好集中精力,趁熱打鐵,一氣呵成,不要將時間拖得太久;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記憶曲線會呈現(xiàn)下降趨勢,非常不利于發(fā)現(xiàn)前后有關聯(lián)關系(如某些重要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的隱性問題。例如,某部書稿的前文中出現(xiàn)了“春秋時期,卻缺是晉國的上大夫,曾和他的父親卻芮同朝為官”,其后續(xù)又交代“《左傳》記載了春秋時郤缺和他妻子‘相敬如賓的故事”?!皡s”和“郤”的相似度非常高,若沒有長期從事編輯工作練就的敏感性和過硬功夫,很難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細微差異。經查,“卻”和“郤”都為姓,那么書稿中的卻缺和郤缺到底是否指同一人?筆者翻看《辭?!?,發(fā)現(xiàn)在“郤”字詞條下交代了“春秋時有郤芮”,再結合其他資料,分別將“卻缺”“卻芮”修改為“郤缺”“郤芮”。再如,在筆者最近編輯的為慶?!痢链髮W成立95周年出版圖書的稿件中,一說“2011年4月25日教育部規(guī)劃司直屬基建處處長韓××”考察新校區(qū)選址,另說“2017年6月22日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直屬基建處原處長韓××”到新校區(qū)視察指導,這位領導到底是來自一個部門,還是來自兩個部門?經與作者求證,筆者將“教育部規(guī)劃司”調整為“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由以上兩例可見,單獨來看,文章內容沒有破綻,但若橫向聯(lián)系起來對比,便禁不住推敲,這就要考驗編輯從整體上駕馭一部書稿的能力。
八、匹配意識
一部書稿作為有機的整體,必須前言搭配后語,并且符合事實,絕對不能出現(xiàn)侯寶林、郭啟儒表演的相聲《關公戰(zhàn)秦瓊》中調侃的漢朝名將關羽和唐朝元帥秦瓊同臺比武為哪般的穿越場面。例如,筆者發(fā)現(xiàn)稿件中有“洪武至孝宗的140年間……”的描述,經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發(fā)現(xiàn)洪武排在第二欄(代表年號),而孝宗排在第五欄(代表廟號),年號與廟號屬于不同的語境,完全無法設定衡量標準。因此筆者認為可以修改為“洪武至弘治的120余年間……”或者“太祖至孝宗的120余年間……”又如,“遼東地區(qū)是清王室的‘龍興之地,而皇太極定都北京后之所以仍把沈陽‘尊為盛京,概因于此”?;侍珮O生于明萬歷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卒于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而清朝定都北京、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在位皇帝是順治,所以皇太極不可能做出“尊為盛京”之舉。若硬要安在其頭上,便只能當作他的遺愿。
編輯家孫犁說:“不要因為別人說你的工作偉大,就自我膨脹;不要因為別人說你的工作渺小,就妄自菲薄。踏踏實實,存誠守信,做好本職工作。流光易逝,磚石永存,上天總不會辜負你的。”[5] 編輯職業(yè)意識的提升既不是憑一己之力能實現(xiàn)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奢望一勞永逸。編輯可以自己擅長或者感興趣的一兩個領域為圓心,盡可能地向外圍輻射知識半徑,并且輔以全社上下綜合施策。假以時日,筆者相信,經過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終能畫出最大的同心圓,行穩(wěn)致遠,在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收獲滿滿的經濟效益。
以上是筆者在長期的編輯工作中獲得的點滴感悟,不揣淺陋,付諸文字,與同人商榷,誠盼能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堅持正確方向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EB/OL]. (2016-02-19) [2019-08-01].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 htm.
[2]蕭宿榮. 圖書出版高質量發(fā)展路徑初探——以南方傳媒為例[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8(9):67-70.
[3]劉瑩. 從編輯學習編輯[J]. 出版參考,2018(8):62-64.
[4]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EB/OL]. (2001-04-30)[2019-08-01]. http://www. people. com. cn/GB/shizheng/252/5089/5106/5182/20010
430/456601. html.
[5]孫犁. 關于編輯工作的通信:遠道集[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