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波
摘 要:為研究不同藥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以噴施清水為對照,選用50%多·酮可濕性粉劑、20%三唑酮、15%白粉捕和12.5%烯唑醇,按不同劑量對小麥白粉病進行噴施試驗。結果表明,①經(jīng)2次用藥后,H組(15%白粉捕800mL/hm2)的病葉率均低于其他組,總防治效果高達92.53%,分別比A、B、C、D、E、F、J、K和L組提高24.08%、21.27%、20.37%、28.01%、27.21%、30.36%、19.28%、18.3%和20.18%,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比G、I組提高12.06%、12.97%,差異不顯著(P>0.05)。②各處理組千粒重較對照組均有顯著的增加,H組最高為47.54g;H組產(chǎn)量分別比A、B、C、D、E、F、G、I、J、K、L和對照組提高了1197kg/hm2、737kg/hm2、623kg/hm2、1275kg/hm2、1429kg/hm2、1286kg/hm2、861kg/hm2、697kg/hm2、764kg/hm2、614kg/hm2、831kg/hm2及2620kg/hm2,增產(chǎn)顯著;說明15%白粉捕800mL/hm2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關鍵詞:藥物;小麥白粉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8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6-0091-02
小麥白粉是小麥生產(chǎn)上最常見的3大病害之一,是由禾布氏白粉菌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分布極為廣泛,主要為害小麥的葉片。發(fā)病初期葉面呈褐色小點,逐步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葉面上形成一層白粉狀霉層,病情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及穗部,最終引起葉片枯死,成穗率減少,給小麥生產(chǎn)造成巨大損失[1]。對白粉病的研究已多年,目前市場上有多種有效的殺菌劑,能有效地防治白粉病;但由于受種植環(huán)境、氣候、品種及菌源變異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白粉病產(chǎn)生了抗藥性,不同地區(qū)防治效果差異較大。因此,本試驗選用4種殺菌劑,按不同劑量進行噴施,以篩選出效果較好的使用劑量,為進一步防治白粉病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為50%多·酮可濕性粉劑、20%三唑酮、15%白粉捕和12.5%烯唑醇。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分12個處理組,A組使用50%多·酮1.2kg/hm2;B組使用50%多·酮1.5kg/hm2;C組使用50%多·酮1.7kg/hm2;D組使用20%三唑酮450mL/hm2;E組使用20%三唑酮550mL/hm2;F組使用20%三唑酮650mL/hm2;G組使用15%白粉捕600mL/hm2;H組使用15%白粉捕800mL/hm2;I組使用15%白粉捕1000mL/hm2;J組使用12.5%烯唑醇400mL/hm2;K組使用12.5%烯唑醇500mL/hm2;L組使用12.5%烯唑醇600mL/hm2;以噴施清水為對照組(CK)。每個處理組3次重復,共39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66.7m2,隨機區(qū)組排列。
1.3 試驗管理 本次試驗在平利縣某塊麥田進行,麥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pH值6.3,有機質含量為1.85%。試驗期間管理條件各處理組一致,2017年11月上旬播種小麥,播量為170kg/hm2。于3月28日小麥白粉病發(fā)病初期進行第1次噴藥,間隔7d后再噴藥1次,共噴藥2次;使用手壓噴霧器進行噴霧,在天氣晴朗的中午施藥,試驗前2周內不使用任何殺菌劑。
1.4 藥效調查 施藥前對每個小區(qū)隨機抽取2點,每點定25個莖穗,分別調查小麥白粉病的病葉率和病指,噴施藥后7d、14d分別調查麥株上部3片葉白粉病發(fā)病程度,計算防治效果;收割后每小區(qū)隨機抽取20穗,調查千粒重、產(chǎn)量和增產(chǎn)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用藥前各處理組發(fā)病指數(shù)均不顯著(P>0.05);用藥后7d(第1次),15%白粉捕800mL/hm2(H組)防治效果最好,達93.36%,比D、E、F組分別提高了25.01%、21.87%、25.38%,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比A、B、C、G、I、J、K、L組分別提高了6.01%、5.09%、12.23%、9.13%、12%、17.69%、15%、17.08%,差異不顯著(P>0.05);用藥后14d(第2次),H組病葉率明顯下降,總防治效果高達92.53%,比A、B、C、D、E、F、J、K、L組分別提高24.08%、21.27%、20.37%、28.01%、27.21%、30.36%、19.28%、18.3%、20.18%,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比G、I組分別提高了12.06%、12.97%,差異不顯著(P>0.05)。因此,15%白粉捕800mL/hm2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12.5%烯唑醇500mL/hm2和50%多·酮1.7kg/hm2,20%三唑酮650mL/hm2防治效果最差。
2.2 不同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對產(chǎn)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千粒重各處理組較對照組(CK)均有顯著的增加,H組最高,為47.54g;H組產(chǎn)量比A、B、C、D、E、F、G、I、J、K、L和對照組分別提高了1197kg/hm2、737kg/hm2、623kg/hm2、1275kg/hm2、1429kg/hm2、1286kg/hm2、861kg/hm2、697kg/hm2、764kg/hm2、614kg/hm2、831kg/hm2及2620kg/hm2,增產(chǎn)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小麥白粉病是當前小麥生產(chǎn)上為害最嚴重的病害之一,邵益棟[1]等研究指出,在發(fā)病初期施藥1次,50%葉菌唑、25%吡唑醚菌脂、75%戊唑百菌清對小麥白粉病的病葉防效和病指防效均有一定效果,15%三唑酮防效一般;王衛(wèi)紅[2]用禾果利等5種殺菌劑對小麥白粉病進行防治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5種殺菌劑都有一定的殺菌效果,但以12.5%禾果利、25%奧寧、25%科惠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高達90%、82.5%、79.6%,三唑酮的防治效果最低。本次試驗結果表明,15%白粉捕800mL/hm2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12.5%烯唑醇500mL/hm2和50%多·酮1.7kg/hm2,20%三唑酮650mL/hm2防治效果最差;與以上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在使用劑量方面則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與小麥產(chǎn)區(qū)氣候、使用殺菌劑的種類、病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有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邵益棟,徐麗丹,吳德群,等.江陰市小麥白粉病防治藥劑篩選田間試驗補報[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8,(1):85-86.
[2]王衛(wèi)紅.不同殺菌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試驗[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1):165-166.
(責編:汪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