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摘 要:齊家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早期,其玉器受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影響,已經具有禮器的性質,種類也有了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并對夏、商、周三代禮玉文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文章通過玉器禮器的概念、起源、特點以及對夏、商、周玉器的影響等方面,對齊家文化的禮器功能進行闡述。
關鍵詞:齊家文化玉器;禮器;功能
1 齊家文化玉器概述
齊家文化主要指黃河上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距今4200~3500年,因1924年首先發(fā)現于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被命名。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齊家文化各遺址陸續(xù)出土千余件玉器,這些玉器工藝精湛,造型獨特。齊家文化玉器種類目前發(fā)現有十幾種,其功能主要分為工具、禮器兩大類。玉工具主要有鏟、斧、鑿、錛等。禮器除主要的璧、琮、環(huán)、璋、璜、多璜聯(lián)璧、鉞、刀、多孔刀等代表器形外,還有玉龜背甲、玉覆面等,是我國三大古玉系列之一,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文章著重闡述齊家文化作為禮器的功能及其特點,以及對夏、商、周三代禮玉文化的影響。
2 玉禮器的起源
2.1 玉禮器的概念
“信以守器,器以藏禮?!彼^玉禮器,是指作為禮儀代言的玉器。在中國古籍《周禮·春官·典瑞》中有:“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编嵭{:“人執(zhí)以見曰瑞,禮神曰器。又云。瑞、符信也?!鼻宕臑浴秾W禮管釋·釋禮玉祀玉》:“古者祭天地之玉,有禮玉,有祀玉。禮玉薦于神坐,祀玉執(zhí)之于手,《書·金滕》所謂‘周公……植璧秉圭是也?!?/p>
2.2 玉禮器的起源
在新石器時代大量出現不同種類的玉器,反映了這一時期人們對玉器的珍視。我國發(fā)現最早的玉裝飾品是出土于興隆洼文化的玉玦,玉玦出土于人頭的左右耳部,故認定為耳飾。在遼河流域的阜新查海遺址的墓葬中,發(fā)現六塊玉玦位于死者頸部和腹部之間,經推測應是掛在胸前的裝飾品。位于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中,也出土了用于裝飾的玉珠、玉管和璜形玉佩,玉器工藝粗糙,種類較多。與河姆渡文化同一時期的馬家浜文化相比,其裝飾品種類中又增加了玉環(huán)和玉鐲。
人類在進入氏族社會后期以后,即使用玉料做成生產工具的形狀,也往往不是用于實際的生產活動中,而是作為寶器、觀賞物品珍藏起來,或作為冥器用于隨葬。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玉文化發(fā)展突飛猛進,成就突出,發(fā)生了質的飛躍。玉器在原有品種的基礎上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了璧、琮、斧、鉞、刀及其他以神權政治為核心的禮儀性用品。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是玉禮器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玉琮、玉鉞、玉冠狀飾、玉三叉器和玉璧。位于中原的龍山文化和甘青地區(qū)的齊家文化也已經形成了以玉璧、玉琮、玉璜為核心的玉禮器體系和葬玉制度,這一階段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器物代表有璧、琮、璜等,這個時期的玉器已經具有禮器的性質。
夏、商、周時期興起玉的道德說,將玉和社會道德禮儀聯(lián)系在一起,并和倫理準則、社會習俗相結合,將玉器抽象化,賦予玉器特殊的意義。將玉器作為禮儀的表現方式,形成一種新的道德規(guī)范標準,實用玉器發(fā)展成為具有禮玉性質的玉禮器。
3 齊家文化玉禮器的社會功能
齊家文化玉禮器除了繼承良渚文化中鉞、琮、璧等玉禮器之外,還結合了黃河流域的地域特點,傳承發(fā)展了龍山文化玉禮器,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玉禮器系列。根據齊家文化玉器的分類,總結其社會功能有實用功能、祭祀功能和裝飾功能。其中玉禮器屬祭祀功能,可分為兩個祭祀領域:其一是對天地鬼神的祭祀,其二是對社會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祭祀。
3.1 對天地鬼神的祭祀
對天地鬼神的祭祀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人與神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神的關系主要是反映當時人們的一種宗教文化信仰,是精神文化領域方面的體現,表達了當時人們對于大自然神靈的敬畏。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在我國古代璧、琮、圭、璋、琥、璜六種器物是禮器的六種代表器形。齊家文化出土大量的玉璧、玉琮、玉璜,說明齊家文化玉器已經形成了玉禮器體系。
3.1.1 玉璧
齊家文化玉璧多為圓形,也有大量方形四角大弧度拐彎的基本器形。玉璧在齊家文化時期一般多為光素者,拋光細膩光滑,質樸莊重。古人認為天是圓的,所以玉璧被當作是天地、王權的象征,反映了當時社會私有制已經確立。
3.1.2 玉琮
玉琮在齊家文化玉器中屬常見之器,基本造型為外方內圓,以寓意天地,與良渚文化的玉琮格局屬于同類。但齊家文化多為素琮,玉質一般很好,使用和田玉較多,淡綠中透點黃,拋光很好,手感潤滑。此外,圓筒形玉琮在齊家文化中也常出現,多為和田玉料,質地綠色處透光,器身白斑面積較大,用料考究,造型氣魄大度,令人有敬畏之感,推測應為祭祀或供奉神靈之物,主要為神化功能。
3.1.3 玉龜背甲與玉覆面
玉龜背甲,內側雕有脊柱骨,外側面有的素面,有的刻有陰紋數字,推測是占卜記述之用,屬巫術功能。玉覆面有夸張人面,有人面獸角,有獸面獠牙,面容神武猙獰,有的眼嘴鏤空。從面具尺寸看,比人體臉部略小,應屬供奉或與神靈溝通的巫術神物。
3.2 對社會生產生活的祭祀
對社會生產生活的祭祀主要體現在工具類玉器上。齊家文化出土的工具類玉器沒有使用痕跡,說明這類玉器并不是用于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用性器物,而是為了實現先民對生產生活的祭祀。譬如農業(yè)生產活動的祭祀禮器,楊建芳先生就認為“農業(yè)工具禮器的出現是先民崇尚農業(yè)生產的一種社會意識的體現”。
3.2.1 玉刀
玉刀是齊家文化玉器的常見品種,概括起來主要特點是大、薄、長、巧、精、美,弧度適當,刻線細直。大型玉刀,長66厘米左右,一邊是弧線形,厚約0.5厘米,無柄,玉料為和田青黃玉,玉表拋光細膩,似傳統(tǒng)的大刀形狀,無任何刻紋與邊沿裝飾。素潔無華的玉刀觀之肅穆文雅,寧靜端莊,不以奢華招眼,只以功力引人,靜心品味,其蘊涵的是一種精神。
此外,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物中發(fā)現了有關于鳥的造型和鳥紋樣的器物,這是圖騰崇拜的一種表現。齊家文化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在齊家文化玉刀中也發(fā)現了帶有圖騰崇拜的玉器。按照紋飾分類可以分為鳥形、獸形、魚形等,按照孔的數量分類可以分為三孔刀、五孔刀、七孔刀等類型。
3.2.2 玉鏟
齊家文化玉鏟多素雅簡潔,無裝飾性雕琢或雕刻有簡單的幾道陰刻線,薄而細長。玉鏟也已從實用器向禮儀用器轉化,拋光精細,形狀周正,可見齊家先民對禮器的重視與講究。
3.2.3 玉鉞
玉鉞由斧演變而來,弧線外沿構成的上窄下寬的梯形造型。上端有小穿系孔,兩邊有扉牙。扉牙有的造型簡單,僅有一個;有的復雜呈曲線山形或成組排列;還有的頂部邊緣琢有脊齒。器底部有刃部位弧線自然流暢,端部自然卷曲成勾形紋,靈動飄逸。大部分玉鉞展示出了禮儀功能。
4 結語
數千年前的先民既依賴大自然的給予,又害怕大自然的威力。所以出現了祭祀神明、祈求庇佑的宗教。禮既用于人與神的溝通,也用于人間秩序的維系。玉禮器用作召降、依憑神祖之靈的實體,能幫助人與神祇、祖先進行交流對話。遠古時期掌管宗教大權的統(tǒng)治者其主要工作就是“以玉事神”,祭祀是一切禮制的源頭。所以禮玉不僅僅是原始的崇拜,也是和政治、宗教、文化和道德合為一體的禮儀代表。而齊家文化玉器已經具有禮器的性質,是新的社會等級存在的表現。在玉器時代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夏、商、周玉禮器時代的開端。
參考文獻
[1]張帥峰.齊家文化玉器[J].收藏界,2011(11).
[2]雷從云.中國史前玉文化和黃河上游齊家文化玉器[N].中國礦業(yè)報,2004-11-03(06).
[3]謝曉燕.齊家文化玉器的發(fā)展演變[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3).
[4]張明華.禮玉芻議[J].檢察風云,2008(11).
[5]謝曉燕.齊家文化玉器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
[6]盧兆蔭.中國文明史話[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7]葉舒憲.河西走廊:西部神話與華夏源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