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實
[摘? ?要]傳統(tǒng)課堂都是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卻很少知道“為什么”的層面上。因此改變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是教育改革的一個迫切任務。作為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應精心設計課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講動結合、組織體驗活動等,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關鍵詞]課堂設計;學習方式;種群的特征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3-0083-02
蘇教版生物必修3《種群的特征》一節(jié)介紹了調查種群密度的兩種方法——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對于這兩種方法的學習和體驗是這一節(jié)課非常重要的內容。遺憾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出于種種原因,僅用講授的方式向學生介紹這兩種方法。生物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然而現(xiàn)在有不少的高中生物課堂對成績和結果關注過多,對學生的學習和體驗過程關注較少,以至于學生很難有實踐和自主學習的機會。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課程改革是否取得實質性成效的標志之一,也是一線教師必須經(jīng)常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下面筆者談談在“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樣方法”的教學實踐中嘗試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所帶來的學生學習方式上的一些改變。
一、 教師講授教學,學生被動接受
筆者首先給出樣方法的概念:“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huán)境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shù)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shù),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接著給學生介紹樣方法的分類方法: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并介紹每種方法適用的樣方類型以及具體的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輔以圖形說明問題。
這樣的教學有其優(yōu)點:知識性內容介紹得清楚、詳細,課堂容易掌控,生成性問題較少,能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問題也很明顯:教師過分強調“教”,而忽略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形式比較單一,更談不上在學習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梢灶A見,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思維長期得不到訓練,將會變成一個僵化的、背書做題的“機器”。
二、講動結合教學,學生積極參與
筆者給出樣方法的概念,繼而提問:“采用樣方法測定種群密度的關鍵是什么?”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或閱讀課本能很快地回答出:“保證取樣的隨機性,即要使種群中每個個體被抽選到的機會均等,避免摻入主觀性因素。”接下來,筆者對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進行簡單介紹,隨即進入學生活動“模擬使用樣方法調查某蝸牛的種群密度”。
針對這項學生活動,筆者借鑒了其他教師的一些方法,并加以改進。課前,發(fā)給每個學生一份學案,學案上印著一塊正方形的模擬菜地,如圖1,圖中的各種形狀代表菜地中不同的物種,其中月牙形代表菜地的蝸牛。筆者設計了一系列指引活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這項體驗活動。
指引1:該樣地適合用哪種取樣的方法?(五點取樣法)
指引2:取5個邊長為2 cm的樣方(代表實際面積1 m2),計數(shù)每個樣方中的蝸牛數(shù)量,用紅筆給計數(shù)的蝸牛涂色,并在樣方旁記下樣方中蝸牛的數(shù)量。(PPT展示圖2,幫助學生學習取樣方法)
指引3:算出這塊菜地共有多少只蝸牛。通過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計算公式:[S1+S2+S3+S4+S55×1 m2×64 m2]。
在筆者的指引下,學生開展了分組活動,活動后,筆者請每個小組匯報自己求得的蝸牛種群密度,并全班匯總,求平均值,筆者也公布了圖中實際的蝸牛數(shù)量。通過計數(shù)和計算,每個小組的數(shù)據(jù)都不太一樣,全班求得的平均值和實際數(shù)量也有一些差異。對此,筆者引導學生思考:
1.樣方法測得的數(shù)據(jù)是準確值嗎?(樣方法是估算方法,得到的數(shù)據(jù)與實際數(shù)值之間存在誤差。)2.怎么做才能減少誤差呢?(實驗時保證隨機取樣;通過多次實驗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減少誤差。)3.樣方的多少和大小會影響種群密度的測定值嗎?(取樣數(shù)目越多,測得種群密度的數(shù)值越可靠;應根據(jù)樣地和所調查的物種選取合適的樣方面積。)
這一教學相較于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在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方面優(yōu)勢是非常明顯的。
第一,學生主體,充分體現(xiàn)。筆者一直通過活動帶領學生去探索、去體會,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有平等的展示機會,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第二,反客為主,積極參與。學生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通過課堂的活動,學生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和同伴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自己也可以幫助同伴答疑解惑。如此高的參與度是單純講授式教學所沒有的。
第三,問題指引,明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和指引活動,旨在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清楚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么、怎么做。有了這些引導,學生可以按照既定的方向去探究、去實踐、去討論,并且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目標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既學好了生物學知識,也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但是這樣的教學也不是沒有問題的,筆者通過反思,發(fā)現(xiàn)整節(jié)課對于學生的“束縛”還是略多了一些,比如“指引2”中對于五點取樣法的具體指導,雖然常規(guī)的五點取樣就是如此,但是會不會削弱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獨立性?每組的數(shù)據(jù)匯總是否放在了過于重要的位置?這項課堂實踐難道不是應該重方法的體驗而輕結果的統(tǒng)計嗎?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對課堂教學又進行了改進。
三、體驗活動為主,學生主動學習
筆者先簡單介紹樣方法的概念和步驟“1.確定調查對象;2.選取若干樣方;3.計數(shù)每個樣方的種群數(shù)量;4.取各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用來估算該種群的種群密度”,隨即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選取樣方有什么要求?(要隨機取樣,使種群中每個個體被抽選到的機會均等,避免摻入主觀性因素。)2.你覺得不同生物取樣的面積應該相同嗎?(要根據(jù)樣地和所調查的物種選取合適的樣方面積。喬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蝸牛:1 m2;等等。)接著開始課堂實踐活動“用樣方法測定菜地中蝸牛的種群密度”。這一次,筆者給學生的學案上印了兩種模擬菜地,如圖3和圖4,圖中圓點代表蝸牛,另外給學生提供了若干正方形透明塑料片(每個塑料片代表1 m2的樣方)。
實踐指引如下:
1.選擇一種形狀的“模擬菜地”。
2.用“塑料片”在“模擬菜地”上隨機取樣。
3.計數(shù)每個樣方中的蝸牛數(shù)量,記錄在樣方里。
4.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估算該菜地蝸牛的種群密度(個/m2),記錄在學案里。
5.小組匯報。
學案上的兩幅圖分別為長方形和正方形,所以學生首先就要自主探究這兩種樣地在取樣方法上有什么區(qū)別。另外,筆者并沒有告知取樣的具體步驟,需要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根據(jù)之前學生自己回答的“取樣要遵循隨機性原則”,除了傳統(tǒng)的選取樣方的方法以外,在課堂上學生還想出了將塑料片從高處撒下、閉眼拋擲塑料片等可以做到隨機取樣的方法,并且能主動比較不同方法的優(yōu)劣,提出自己小組在模擬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其他同學共同討論。小組匯報環(huán)節(jié),筆者并沒有再要求全班學生進行匯總,也沒有告知學生實際“菜地”上有多少只“蝸牛”,而是特別注重學生對于方法和體驗的總結和反思。
通過課堂體會以及課后與學生的交流,筆者發(fā)現(xiàn)改進后的教學對學生的規(guī)條少了,學生從傳統(tǒng)的預設課堂中跳脫了出來,課堂上有大量的生成性內容,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明顯增加。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了一些令人驚喜的改變:
首先,因為教師的“放手”,使得學生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自由,他們將學習當成了自己的事,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并且在合作學習中快速地內化知識,甚至進入到了主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
第二,通過“體驗式”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學生體驗到了事物間的內在聯(lián)系,學會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當學生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他們選擇了與同伴或老師共同探討而并非簡單地提問。
第三,有了認真的思考和細心的觀察,學生能夠及時地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皶此肌笔菍W生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品質,反思能夠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積極思考應對的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果沒有反思,之前的體驗和學習就很難得到升華和提高。
一直以來,我們的傳統(tǒng)課堂都是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卻很少管“為什么”的層面上。作為生物教師,我們一定要先改變自身觀念,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式,變自己的“教”為學生的“學”,成為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引路人”。
(責任編輯? ?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