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媛老師
發(fā)現(xiàn)孩子偷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家長應(yīng)該怎么處理?就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公立小學的老師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不久前,我收到了這樣一封道歉信:對不起老師,我欺騙了你,我知道這樣做不對。我的媽媽拿走了我的鉛筆,她幫我保存起來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這要從一個禮拜前的一出戲說起。我們班規(guī)中有一條:不可以從家里帶來各種漂亮的鉛筆、水彩筆等??砂嗌系男同學還是忍不住,多次在課堂上玩自己從家里帶來的筆,還因此和同桌發(fā)生了不少爭吵。于是,我把他的筆“暫時保管”了起來,放在了白板的最上面。事隔了沒幾天,小R又帶了玩具來學校,被我發(fā)現(xiàn),正想對他進行思想教育,抬頭一看,被我沒收的筆卻不見了!我問小R:“鉛筆呢?你拿走了嗎?”,他連連搖頭,一臉委屈地說:“沒有!”,接著他還哭了起來,“我的鉛筆不見了……那是生目的時候哥哥送給我的”,小R哭得越來越厲害,我感到很內(nèi)疚,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幫他找到這個偷鉛筆的人。第二天放學回到教室,發(fā)現(xiàn)幾個孩子在試圖開我鎖著的門,我心想:一定是這幫孩子拿了小R的鉛筆,終于讓我逮住了。走近一看,開門的人中競?cè)挥行。這下真相大白,原來是小R自己拿走了被我沒收的鉛筆。
“要知道孩子為什么會“偷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了解他的真實想法、用正確的方式幫助他改正?!?h3>孩子為什么“偷”東西缺乏物權(quán)意識
孩子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該不該用“偷”這個字來定義,要看看他們是不是有清晰的物權(quán)意識。因為孩子的物權(quán)意識不是天生就具備的,而是隨著年齡在發(fā)展變化的:
0-3歲的孩子,當他們看到了一個喜歡的玩具,可能就會拿走,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常常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東西,哪些是別人的東西。換句話說,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是自己的。這時候與其說是“偷拿”,不如說是“誤拿”。等到孩子3-7歲的時候,他們開始形成初步的物權(quán)意識,能區(qū)分“你的”還是“我的”。斯坦福兒童醫(yī)院的研究表明,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有了模糊的物權(quán)概念,卻對于物品的價值沒有明確的認識,也就是說,只要是自己想要的東西,拿什么都可以換。孩子9歲的時候,他們就已經(jīng)具備了成熟的物權(quán)意識,如果這個時候還有“偷”東西的行為,家長就要引起特別的重視了,因為這背后可能暗藏著深層次的原因,比如:
有時候小朋友選擇“偷”東西,是因為某種需求沒有達到。比如,我曾有個學生,總是偷偷地從寶藏盒里拿禮物,媽媽多次從小L的書包里發(fā)現(xiàn)不屬于她的玩具,每次媽媽都會和她一起把禮物還回來給我,并向我道歉。我要給小L的媽媽點個贊,因為有的家長在看到孩子有“偷”拿東西的行為時,會試圖幫孩子掩蓋,或不予重視,覺得等孩子長大了就好了。但斯坦福兒童醫(yī)院的研究顯示:如果在早期發(fā)現(xiàn)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時,不及時處理,孩子今后出現(xiàn)各種社會問題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反之,開誠布公地跟老師溝通,才能找到幫助孩子的辦法。小L的媽媽經(jīng)過和我溝通發(fā)現(xiàn),因為小L上課總是不專心,沒有得到足夠的星星來換取“寶藏盒”的禮物,所以為了滿足自己的“拿禮物”的需求,她選擇了“偷”。
培養(yǎng)孩子“物權(quán)意識”的第一步,是教會孩子分清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哪些是大家的。這個概念是美國小學教學大綱中的一條,并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美國老師教給學生,尊重不僅僅對人,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別人的東西。做作業(yè)時,如果有學生告狀說別人拿了他的東西,我就會跟那個孩子提個醒:還記得我們說過要尊重別人的東西嗎?如果你想要借,應(yīng)該先征求別人的同意。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無論孩子“偷”東西的原因是什么,歸根到底都是缺乏自制力。那么如何增加孩子的自控力呢?增加孩子自控力的第一步,是讓孩子學會來識別情緒,所以美國老師從幼兒園和一年級開始,就開始向孩子介紹不同的情緒:如生氣、傷心、害怕、焦慮。
·獎罰分明犯錯的孩子承認了錯誤后,我會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后請他跟朋友說對不起。因為我們希望在孩子心中種下這樣的種子:犯錯了不可怕,勇于承認,最終選擇誠實也值得表揚。這也為接下來的正面懲罰做好了鋪墊。
·什么是正面處罰說起“正面處罰”這個詞,很多人可能頭一次聽到:處罰怎么還會有正面的呢?這里所說的“正面”概念,是相對于負面而言的,負面處罰往往是通過從孩子那里剝奪某些東西達成的,例如孩子總是把家里搞得一團糟,因此剝奪孩子在家里玩耍的時間,這就是負面處罰。相對的,正面處罰不是剝奪,而是另外賦予孩子一些事情,讓他明白自己犯了錯。同樣還是上面的例子,與其懲罰孩子不讓玩耍,我們可以讓孩子每周來幫著打掃衛(wèi)生,這樣孩子體會到了收拾衛(wèi)生的不易,以后才能更加珍惜整潔的環(huán)境。
首先,要明確地告訴孩子,未經(jīng)允許就拿走他人的東西(“偷”東西)是不對的。因為很多小朋友在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時,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覺得別人沒有看到,就可以把它拿走。然后,讓孩子把“偷”來的東西還回去。上面提到“偷”寶藏盒禮物的小L,她在把禮物還給我的時候,還帶來了道歉信,里面寫著:為什么不應(yīng)該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下次應(yīng)該怎樣控制自己。因為在“寫信”的過程,孩子也在強化學到的這一課。接著,可以使用“正面處罰”,根據(jù)“偷”的東西的不同價值,來給孩子安排做不同量的家務(wù)活,讓孩子有一個贖回自己“贓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