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石屏
有一位母親曾經(jīng)是清華大學的老師,她的兒子在幼兒園時表現(xiàn)非常優(yōu)秀,獲獎無數(shù),但上了小學以后,竟然被認為“智力有問題”。這位母親感到非常困惑,人也變得十分焦慮起來。還有一位年輕的媽媽,自己的孩子要上小學了,她在開學前失眠了整整一個月,總是擔心她精心培養(yǎng)了六年的孩子不能像預期的那么優(yōu)秀,如果孩子表現(xiàn)得不好,是不是表示自己的教育也是失敗的……
由于這樣的擔心、焦慮、緊張,孩子上學沒多久,有的家長就完全失去耐心,覺得孩子表現(xiàn)很糟糕,開始朝著孩子大吼大叫。其實孩子才剛剛上學,家長為什么就會這樣情緒失控呢?這些都說明家長對孩子上學這件事情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小學生家長與幼兒家長,二者的職責、壓力完全不同,家長要做好角色轉換;孩子上學,家長可能會失去更多的自由時間,要提前做好時間安排,并重新建立起適應孩子上學的家庭生活秩序;小學與幼兒園在學習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家長要對學校的制度化、規(guī)則化、復雜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心理準備。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是什么狀況呢?有的孩子分不清鈴聲是上課還是下課;有的孩子開學就把課本弄丟了;有的孩子認不清班級門口堆放的衣服是不是自己的,這樣懵懂的孩子,怎么可能適應上學呢?孩子才6、7歲,每天要早起、按時上學,要記住老師布置的事情,要學會與同學共處,要學習許多新知識,沒過多久,有的孩子就害怕上學了,拒絕上課、拒絕寫作業(yè),十分焦慮。這種不適應如果不消除,可能會持續(xù)很長時間,就像我們成年人曾經(jīng)到過一個讓自己不愉快的地方,也不會再想去那里一樣。
不同的情況,孩子需要適應的方面不同。有的孩子要適應和家人分開;有的孩子要適應學校的多種規(guī)矩;有的孩子要適應必須寫作業(yè);有的孩子要適應沒別人學得快。因為這些多種不同的困難,阻擋了孩子順利完成“幼小銜接”,要想讓孩子順利跨過幼小銜接這道坎,家長應做到:預防入學焦慮,要從學前開始;在上學之初,需要有一個“半學習”的過程,促進孩子適應上學;家長要具有“慢教育”的觀念。
分離焦慮是一年級孩子容易出現(xiàn)的適應困難,表現(xiàn)程度不一。強烈的不安全感、情緒失控讓孩子完全無法適應上學。預防分離焦慮是兒童入學準備的一個方面。一般的入學焦慮,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中,會逐漸消失,孩子會愉快地融入班級,和全班同學一起步入學習的正軌。
自理能力從4、5歲時開始培養(yǎng),上學的時候就基本上準備好了;上學后在家長的鼓勵中,自己完成作業(yè)、自己思考難題、自己想辦法解決與同伴的矛盾。培養(yǎng)好的用腦習慣和專注力,并進行科學的智力啟迪。
6、7歲孩子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還帶有幼兒特點,容易疲勞,學習時間一旦超過他們大腦的負荷,他們就很難適應。所以上學之初,一年級孩子需要一段“半游戲——半學習”的時間,這樣才能讓孩子順利渡過幼小銜接的階段,適應學校上課、下課、作業(yè)、考試、開學、放假等一系列學習環(huán)節(jié)、作息規(guī)律。孩子能夠達到學校的作息要求,能記住老師講的課、布置的事情、能夠安排好學習,不會因為玩耍忘記寫作業(yè),就基本上適應學校的要求了。
現(xiàn)在小學的放學時間是下午三點,放學之后,家長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玩耍、游戲、戶外活動和體驗鍛煉的時間,一定不要繼續(xù)讓孩子坐在書桌前學習了。有的家長不懂“半學習”過程的重要性,總覺得放學沒寫作業(yè)就是浪費時間,于是自己布置作業(yè),其實孩子上了一天課,腦力消耗很大,很疲憊,必須要放松心情、充分活動才能消除疲憊、恢復腦力,這樣才能保持對上學的興趣。只有少數(shù)的孩子能夠很快適應學校,所以“半學習”的過程需要持續(xù)一至兩年的時間。和女孩子比較,男孩子需要的適應時間會更長一些,所以家長們要有心理準備,而且要耐心引導孩子的適應過程。如果家長們急于求成,孩子可能會到中學都很難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
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積累點滴、逐漸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如萬米長跑,從一年級開始,小學、初中、高中畢業(yè)要經(jīng)過12年的時間。與又長又慢的過程相符的學習特點,是慢學習、慢教育。慢教育的理念就是用不著急的、包容的、溫和的態(tài)度,始終鼓勵孩子“不著急”“努力去做”。
“慢教育”的能力,就是能夠從容應對壓力、克服急功近利、保護孩子“慢慢學習”,每天都認真去做一件件具體的小事:堅持一個好的生活習慣、認真寫字,做手工等,并慢慢地成長起來。慢慢學習不是降低效率,是尊重成長規(guī)律;慢慢學習不是消磨時間,而是學習只能慢慢來,要有適應過程。慢學習才是一種正常狀態(tài),才能學到有用的東西。家長具備了慢學習的觀念,才會真正懂得適應遠比分數(shù)重要,才會成為孩子慢學習
一個女孩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北大物理系,畢業(yè)后到美國求學,獲生物物理博士。她聰慧勤奮、學習優(yōu)異,是老師頻頻贊譽的尖子生,是同學不得不服氣的學霸。然而在學前,她既沒上學前班,也沒有提前識字、讀拼音。那么她是怎樣為學業(yè)優(yōu)異奠定基礎的呢?
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北大女孩兒家長的培養(yǎng)方法。
家長可以在家里幫孩子做一切事情,但不可能到教室里去幫孩子聽課寫字、幫孩子拿出書本紙筆、到操場去幫孩子穿衣?lián)Q鞋。然而上學之后,這些都是孩子在學校里要獨自面對、獨立完成的,所以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能夠緊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能獨立面對學習任務。的保護者。
孩子的幼小銜接,也是家長的幼小銜接。中國有句古話說:“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泵鎸⒆拥膶W之初,家教要有足夠的
北大女孩在四、五歲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她自己洗頭洗澡,吃飯的時候,要求她自己盛飯,吃完飯自己洗碗;自己的小房間自己收拾、布置,媽媽也總是喜歡鼓勵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就養(yǎng)成了習慣,也越來越能干。自理能力從四五歲開始培養(yǎng),上學的時候就基本上準備好了,只有能夠獨立面對,才能長大。在獨立面對中,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自信比同齡人發(fā)展得更好。
北大女孩在兩、三歲的時候,就養(yǎng)成了專心用腦的習慣。她看圖畫書的時候、玩積木的時候、剪紙的時候、畫畫涂鴉的時候——只要她在用腦,媽媽就把她的小書桌放到里屋去,與周圍隔開,讓她保持很專心的狀態(tài)。家長自己也從不打擾她專心做事。心理準備,多學一些家教知識,讀懂孩子的特點,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盡可能避免教育失誤,讓孩子在學之初獲得良好的起步。
“專注的孩子最可愛!”專注才有學習效率,才能解決難題。高三沖刺的時候,許多同學都熬夜,北大女孩卻不超過晚上11點,因為專注,白天的效率很高。所以,專注用腦的學習習慣很重要。
北大女孩的智力開發(fā)不是從識字開始,而是從智力發(fā)展的起點開始的?!奥斆鳌眱蓚€字是什么意思?耳朵靈敏叫作“聰”,眼睛好叫作“明”,好的開發(fā)智力的方法就是從感覺、知覺(視覺、聽覺、觸覺、體覺)開始,也必須從這里開始。智力準備,就是從多看、多聽、多動手、多運動開始,充分調動這些感官的活動,才是好的智力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