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峰宇 徐嘉
內容提要 青年毛澤東受“行必統(tǒng)知,經世務實”的湖湘學風的熏陶以及楊昌濟先生倫理學觀念的影響,強調立志強心和富于實際精神的研究,這段思想經歷體現(xiàn)在他在求學前期所記的《講堂錄》中。他早年推崇心之力,力圖以新知倡新風,提振人心,革新舊俗,沖決沉郁固塞的舊思想之網羅,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做到學以致用。為此,他強調“重現(xiàn)在”的哲學觀,促進“貴我”與“通今”的相互作用。后來在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提振人心與貴我通今的思想始終是在實踐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要素,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中國文化氣質。
關鍵詞 人心 貴我 通今 講堂錄 實踐心學
〔中圖分類號〕A42;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9)09-0085-06
青年毛澤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受“行必統(tǒng)知,經世務實”的湖湘學風的熏陶以及楊昌濟先生倫理學觀念的影響,他強調立志強心和富于實際精神的研究,這段思想經歷體現(xiàn)在他在求學前期所記的《講堂錄》中。這部寫于1913年10-12月的課堂筆記內容豐富,共47頁、94面,共1萬多字,其中前11頁抄錄《離騷》和《九歌》,后36頁包括課堂記錄和一些札記,凡先秦哲學、楚辭、漢賦、宋明理學及明末清初思想家和文學家皆有所及,反映了他當時聽課、研讀書刊和思考理論問題的實際情形。其中,直接提到陽明學說的有兩處:一是介紹王陽明的治學方法,“陽明格物,思筍生之理”;①另一是說“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陸王陽明等是也?!雹诘v觀全文,可見青年毛澤東受“心即理”和“知行合一”思想影響之深。“可以說,王學及其學流,對毛澤東早期世界觀以及自我人格的塑造,提供了一個文化基石;王學在經過改造和取舍后,被借助為毛澤東早期思想發(fā)源的思想載體之一。”③研讀《講堂錄》中的心學內涵,理解青年毛澤東的心路歷程,要把握 “立志”“為學”與“貴我”“通今”的哲學要義。
一、立志:從尋找本源到提振人心
對“立志”的重視,是毛澤東注重心志和意志力培養(yǎng)的發(fā)端,這后來幾乎體現(xiàn)在他思想發(fā)展的各階段。早在韶山發(fā)蒙之初,讀過四書五經的他曾深受儒學觀念的影響。直至接觸到鄭觀應的《盛世危言》,他得知中國之所以積貧積弱,在于科技、交通、商業(yè)等很多方面遠遠落后于現(xiàn)代西方國家,于是決定離鄉(xiāng)遠行求學。當1910年秋天考入湘鄉(xiāng)縣東山高等小學堂時,他改寫了日本政治家西鄉(xiāng)隆盛的一首七絕留給父親:“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由此可知,他在少年時代就把讀書與“立志”聯(lián)系在一起,明確意識到學以立志、志在四方的意義。
1913年春,認為自己適合任教的青年毛澤東考入長沙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次年秋進入湖南一師。在長沙四師讀預科期間,他逐漸明晰自己修學儲能所要立的“志”是什么,這從《講堂錄》中可知其大概。立志首須倡學,從中博采眾長、學以致用。在談到福澤諭吉“不行架空之事”時,青年毛澤東指出“福氏于學擅眾長,有誨人不倦之志”,②③④⑤⑥⑦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編:《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1、587、587、589、589、581、587、116頁。認為為學須立超越古今之志:“才不勝今人,不足以為才;學不勝古人,不足以為學。”②又談到“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雹蹚闹锌梢?,求學必先有明確的目的性訴求,要在為學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有以自己所學報效國家的抱負,而不能流于空談、閉門造車,或附古今之驥尾,造成所學無用,為社會所嫌惡的情狀。
青年毛澤東在《講堂錄》中抄錄了很多關于“志”的名言警句激勵自我,例如,“孔子嘗言志矣,曰:志于道,若干德,依于仁,由于義。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之有也。”可見,立志乃依道所為。接著,他又寫道:“孟子嘗言志矣,曰,志至也,氣次也。持其志,毋暴其氣。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曰:乃所愿則學孔子也。曰:我亦欲正人心,定邪說,距跛行,以呈三圣者?!雹艹种菊闹翁煜?,乃孔孟之道也。在這里,他認同梁啟超關于理想和事實之間關系的觀念,認為欲成事,須“高尚其理想。……理想者,事實之母也。心之所之謂之志?!雹菀虼?,有志者應確立高尚的理想,明確自己“心之所知”,以大我之心立大我之志,在實踐探索中彰顯生命的大本大源。
立志的關鍵在于“立心”。當聽到楊昌濟先生在課堂上講“尋常人多雷同性,無獨立心”的時候,青年毛澤東記下了自己的心得:“有雷同性,無獨立心。有獨立心,是謂豪杰?!雹藓澜苷摺疤亓ⅹ毿校且庵緢詮娬卟荒堋?。他還特別強調超越停留于溫飽的理想,“志不在溫飽,對立志而言,若言作用,則王道之極亦只衣帛食粟不饑不寒而已,安見溫飽之不可以謀也。”⑦成大事者須有不同凡俗的志向,須有獨立于尋常觀念的豪情。在青年毛澤東看來,立大志者不能僅僅貪圖個人之溫飽,而應有鴻鵠之愿,“謀道不謀食”,因為改造人心意義更為重大。他所強調的立志實則是思想塑造與人格養(yǎng)成的過程,從中可見當時其所受宋明理學影響之深?!懊珴蓶|早期思想所呈現(xiàn)的基本特征正是宋明理學思維理路的充分顯現(xiàn),宋明理學是毛澤東早期世界觀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文化基石。”安啟念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94頁。在宋明理學中對毛澤東影響最大的首推陽明心學,這也是楊昌濟頗為心儀之處。
楊昌濟對中國古代哲學有過系統(tǒng)的研究,他在留學期間對西方倫理學和社會政治思想思考甚深,在教學中“既喜講周、程、朱、張,又喜講康德、斯賓塞而和盧梭的《愛彌兒》?!眳⒁娡跖d國:《楊昌濟的生平及思想》,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3~154頁。楊昌濟在道德實踐上最重視“立志”,在他編寫的《論語類鈔》中,開篇第一章就是“立志”。他引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說明“志”乃堅定的信仰,必須長期堅守。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養(yǎng)成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引導學生做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但崇高的理想與堅定的信仰是萬萬不可拋棄的。在《講堂錄》中可見毛澤東有很多關于這方面的筆記,當時國民孱弱而有東亞病夫之稱,乃因缺乏意志力使然,因而應極力提倡以不妨礙學業(yè)為前提的意志力的培養(yǎng),這有助于增強國家兵力,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生產力。在青年毛澤東看來,“道德哲學在開放之時代尤要”,⑩道德實踐有賴于意志力,人們須有當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沖突時犧牲小我的信念,努力為社會謀利益。
青年毛澤東對意志力的強調,主要體現(xiàn)在對心之力的推崇上,從中可見他對陽明心學及其后學的理解。李佑新:《毛澤東思維結構的意志維度》,《毛澤東研究》第1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7頁。陽明心學強調在心上用工夫,及至近代心學思潮成為思想家蔑視權威的武器。魏源“究心陽明之學”,斷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魏源集》上,中華書局,1983年,第12頁。譚嗣同強調以仁學煉“心力”:“心之力量,雖天地不能比擬,雖天地之大,可以由心成之、毀之、改造之,無不如意?!薄蹲T嗣同全集》下,中華書局,1981年,第460頁。楊昌濟極力推崇譚嗣同,主張“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電,人之力莫大于心。陽氣發(fā)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茍其公忠體國,百折不回,雖布衣下士,未始無轉移世運之能也。有志之士可不勉哉!”⑦《楊昌濟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8頁。毛澤東深受此影響,強調精神的能動作用,寫了一篇名為“心之力”的文章。正如他向斯諾講述自己少年經歷時所說:“那時我是一個唯心主義者,楊昌濟老師從他的唯心主義觀點出發(fā),高度贊賞我的那篇文章。他給了我一百分?!盵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新華出版社,1979年,第122頁。這篇文章雖已遺失,但閱讀毛澤東在《講堂錄》中的課堂筆記,亦可探知其“心學”旨向。他在讀《尚書·泰誓》時寫道:“人心即天命,故曰天視自我民視。天命何?理也。能順乎理,即不違乎人;得其人,斯得天矣。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雹幄狻睹珴蓶|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8、600、586頁?!胺ㄖ普吡w勢也,教化者立國之精神也……法制有形,教化無形。有形不能礙無形,無形可以化有形。”⑦可見,青年毛澤東尋找本源的切入點是人心,他始終期望從高揚意志力層面改變國人的精神風貌。依此思路,他于1918年4月組織成立了新民學會,提出革新學術、砥礪品性、改良人心風俗的宗旨。從尋找本源到改良人心,他將尋宇宙之真理、動天下之人心的立志目的具體化了,這為他后來強調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關于“為學”與“行事”的辨證之思
青年毛澤東求學的思路帶有研究的眼光,并非被動接受,目的是通過倡學立志,尋找和確立心中的“本源”。他在22歲時曾致信蕭子升,列出自己選出的77種經、史、子、集。雖然這個書單后來遺失了,也可以想見其先博而后約的思路,其中既體現(xiàn)了擇書而讀的觀念,也表明以中國傳統(tǒng)典籍為基礎,先中而后西的特征。從中也可見青年毛澤東受到以岳麓書院為代表的湖湘學風影響很深。楊昌濟一向推崇船山之學,認為其“時時辟象山陽明,而其所論致知之功夫,乃與陸王之說合,亦當注意之事也?!眳⒁娡跖d國:《楊昌濟的生平及思想》,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1頁。青年毛澤東經常到船山學社去聽課,后來他創(chuàng)立自修大學也是借用船山學社的場地和經費。他自幼讀《曾文正公家書》,在封面右下方豎寫“詠芝珍藏”,欣賞曾國藩談治學時講求本源的態(tài)度。曾國藩認為,凡能得到大本大源者,必有堅定的意志。青年毛澤東深以為是,他認為曾國藩之所以能平定洪楊,在于學有本源,并能用本源即信念治理湘軍,進而感染天下人之心。這時他還讀了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和《大同書》等,認為康有為意圖改良社會進而實現(xiàn)大同的理想與自己關于人人共期圣域、天下皆為圣賢而無凡愚的想法很是接近。
湖湘學風素來講求經世要務,這種倡導真知力行的思想對青年毛澤東影響甚深,他認為“應世接物之道大難”,研究應不好虛名、求實求真,為學須經邦濟國,“實意做事,真心求學?!笨梢哉f,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求學期間開闊了視野,也因楊昌濟、黎錦熙、徐特立等人的影響,形成了讀書與為學的基本方法。從《講堂錄》所記內容可見,青年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所學的知識是廣博的,涵蓋中國傳統(tǒng)典籍、自然科學、西方社會政治思想等諸方面,學習帶有明確的目的性,而“練達世情皆學問”。⑨他此時的學習是帶著問題而富于實際的,自覺將為學與行事統(tǒng)一起來,使心力與體力合一。
在青年毛澤東看來,只要心體合行,世間的事情皆不難成。因而,應將“為學”與“行事”合為一體。“謹言慎行即是學。古者為學,重在行事,故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⑩他這時主要的為學旨向是將思想與行動相結合,在對宇宙真理的探尋中確立真志,將其作為行動的準則,并遵循準則盡力為之。以此打通思想與行動的藩籬,在他看來,乃頭等要事,非過去俗學所能比。他堅信只有確定對宇宙、人生、國家與教育的基本主張,知而踐行、行而促知,才能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建構。達此宏愿,關鍵在于以新知倡新風,革新舊俗,沖決沉郁固塞的舊思想之網羅,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做到學以致用。
青年毛澤東認為理學是中國學術“能動而兼受動的發(fā)達期”,較之周末“能動的發(fā)達期”和隋唐“受動的發(fā)達期”而言,在中國學術第三期,“朱、程、張、周諸人出,性理之學大明。然其始也,咸崇佛學,由佛而返于六經,故為能動而兼受動的發(fā)達期,宋元是也?!雹冖邰堍茛蔻撷啖酈11B12《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2、593、586、585、585、587、601、607、597、362、639頁。其實,毛澤東這時贊賞的中國學術發(fā)達期主要體現(xiàn)為心學,正如他在《講堂錄》中所記錄的:“陸象山曰:激厲奮迅,沖決羅網,焚燒荊棘,蕩夷污澤(無非使心地光明)?!雹诎l(fā)揚這能動而兼受動的學術之光芒,當“以賢圣為祈向,而孝義廉恥即生焉?!雹鬯?,“夫子以好學稱顏回,則曰不遷怒,不貳過?!边@很不容易做到,為之須勉力尚學,進而努力奮斗。在他看來,“人情多耽安佚而憚勞苦,懶惰為萬惡之淵藪。人而懶惰,農則廢其田疇,工則廢其規(guī)矩,商賈則廢其所鬻,士則廢其所學?!瓏鴦t懶惰,始則不進,繼則退行,繼而衰弱,終則滅亡,可畏哉!故曰懶惰萬惡之淵藪也?!雹芤虼?,青年當奮發(fā)圖強,持之以恒,“須有朝氣,否則暮氣中之,暮氣之來,乘疏懈之隙也,故曰怠惰者,生之墳墓?!雹?/p>
在此期間,青年毛澤東初步形成了辯證法思想,認為“天下萬事,萬變不窮”,“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解甲物而有通乎乙,思此理而有會乎彼。及其至也,大宇之內,萬象之眾,息息而相通,是謂知覺類化?!雹迯闹锌梢?,世間萬事萬物是不斷發(fā)展、相互作用、普遍聯(lián)系的,這時他還談到了質量互變的道理:“萬里之程,一步所積;千尺之帛,一絲所積。差一步,不能謂之萬里;差一絲,不能謂之千尺?!雹咄瑫r,他也意識到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發(fā)揮事物各自的優(yōu)勢,使之各得其所:“夫大小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⑧可以說,他對“為學”與“行事”之間關系的思考也帶有辨證的視角,為學到通達之處即是行事,行事到篤實之處即有新知,由此彰顯了富于實際的精神。
正是秉持這種富于實際的精神,青年毛澤東認為“農事不理則不知稼檣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服之所自。”⑨因而,必須了解社會、深入調研,也正是在湖南一師求學期間,青年毛澤東游歷了湖南很多縣,結交了一些親密的同伴,團結了一批同仁,形成了后來對中國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的新民學會。正如他所說,“我在這里,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度過的生活中發(fā)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我也是在這里獲得社會行動的初步經驗的。”[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新華出版社,1979年,第121頁。在戊戌變法前后,湖南知識界提倡新學,“譚嗣同等在湖南倡南學會,召集梁啟超、麥孟華諸名流,在長沙設時務學堂,發(fā)刊《湘報》《時務報》。一時風起云涌,頗有登高一呼之概?!盉11青年毛澤東崇拜康梁,在讀《甲寅》《民立報》等進步報刊發(fā)表的“同盟會的綱領”時,感到“激動人心”,力圖維新救國。正如他在1917年9月23日與張昆弟夜談時所說,“現(xiàn)在國民性情,虛偽相崇,奴隸性成,思想狹隘,安得國人有大哲學革命家,大倫理革命家,如俄之托爾斯泰其人,以洗滌國民之舊思想,開發(fā)其新思想?!盉12這啟蒙的新學無疑須有革命意義,以大本大源之思動天下人之心,在為學中研究改造社會之事。
三、體悟“貴我”與“通今”的哲學要義
青年毛澤東強調“重現(xiàn)在”的哲學觀,他比較了以往哲學家的兩種觀念:“哲學家之言曰,人以未來為重,或曰以現(xiàn)在為重,此頡德、楊朱所以背馳于東西而不相謀也。然而為學之道不得不重現(xiàn)在,何也?某氏有言曰,以往之事追悔何益,未來之事豫測何益,求其可據(jù),惟在目前,有目前乃有終身。諒哉言矣!使為學而不重現(xiàn)在,則人壽幾何,日月邁矣,果能之愆乎!蓋大禹惜陰之說也。”②③④⑤⑥⑦⑧《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1、602、589~590、368、583、600~601、581、591頁。較之“以未來為重”的哲學觀念,“以現(xiàn)在為重”的哲學更富于實際,此說并非限于不慕未來之短視,而在順勢所當為中把握今朝,審慎務實,寓精神之自我于現(xiàn)實的實踐探索中。這種看法深受楊昌濟的影響,這從后來楊昌濟寫于1919年10月的《告學生》一文中清晰可見。青年毛澤東認為“重現(xiàn)在有兩要義,一貴我(求己)、(不責人);二通今,如讀史必重近世,以其與我有關也。”所以,凡學皆與解決當前問題有關,在他這時看來,“橫盡空虛,山河大地一無可恃,而可恃惟我(貴我)。豎盡來劫,前古后今一無可據(jù),而可據(jù)惟目前(通今)?!雹?/p>
“貴我”的觀念貫通了有我與無我之境,既揚棄了執(zhí)著于一己之念的“小我”,又彰顯了為社會整體謀利益的“大我”。青年毛澤東在《講堂錄》中寫道,“我之界當擴而充之,是故宇宙一大我也?!边@“大我”是“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一個之我,小我也;宇宙之我,大我也。一個之我,肉體之我也;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③確立“精神之我”的關鍵仍在于立心,進而秉持強大的內心力量躬行實踐,由此方能安心。這種將內在的我置于改變世界的探索中的實踐觀念頗能體現(xiàn)毛澤東當時的心路歷程。在他看來,“我們當以一己的心思,居中活動。如日光之普天照耀,如探海燈之向外掃射。不管他到底是不是(以今所是的為是),合人意不合人意,只顧求心所安合乎真理才罷?!雹芷渲锌梢姟靶募蠢怼钡乃枷肜佑?,亦可見毛澤東在初步接觸馬克思主義時所形成的強調務實的革命主張。
“貴我”須首先形成明確的自我意識,為此應在實踐中明心成志。青年毛澤東認為, “精神心思,愈用愈靈,用心則小物能辟大理?!雹輳闹锌梢娝艿皆鴩f的“心常用則活”“常用則細”的影響,時常用心,方能使之靈活縝密,立身亦然。在他看來,“人立身有一難事,即精細是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則由小及大,雖為圣賢不難。不然,小不謹,大事敗矣?!词拢饲谛∥?,躬行,斷字積字數(shù)義,立身之本也?!雹扌乃伎b密,克勤躬行,從而知行合一。青年毛澤東反對高談闊論,強調“不談過高之理”,因為“心知不能行,談之不過動聽,不如默爾為愈?!雹咚€將著書分為幾等,贊賞宋儒之學,因其切實而有真知灼見。這種在實際研究中貴我明心的思路很有啟發(fā)性,為學必須具有問題意識,而惟有在實踐中完善自我、發(fā)揚個性,才能使心志的延展獲得現(xiàn)實的棲居地。
“貴我”須走出小我,為此應大其心。青年毛澤東記錄了張載的橫渠四句并略作評述:“張子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生民立道,相生相養(yǎng)相維相治之道也;為萬世開太平,大宗教家之心志事業(yè)也?!雹嗨麖娬{君子應有泰然之心,用心成其志,并區(qū)分了“貴我”的不同情形。從中可見,“貴我”的前提是增強“心之力”,并使之外化為現(xiàn)實的物質力量。這時毛澤東確實繼承了傳統(tǒng)心學的精華,或可認為“心力說遠紹陸王,中經龔魏,近接譚嗣同,下啟毛澤東?!崩钣有拢骸睹珴蓶|思維結構的意志維度》,《毛澤東研究》第1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7頁。就“貴我”而言,這里主要強調一種主體性思想,使主體意識與時勢相適應?!懊珴蓶|早期思想中的‘自我概念,并不純粹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充滿著厚實的現(xiàn)實感 (對歷史的觀照、對現(xiàn)實的審視)?!瓕γ珴蓶|來說,‘自我精神是一種拯救民族血脈的歷史意識,是一種關懷民族存亡的憂患意識,是一種否定舊文化、呼喚新文化的批判意識?!惫羝剑骸缎闹倔w與“我”的自覺——毛澤東早期思想與陽明心學》,《毛澤東思想論壇》1995年第2期。正是因為秉持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這種自我意識從形成之始就帶有大我的氣質。
正如青年毛澤東后來在讀泡爾生《倫理學原理》時所作的批注:“蓋人有我性,我固萬事萬念之中心也,故人恒以利我為主,其有利他者,同因與我為同類有關系而利之耳,故謂不可不利他可也。利他由我而起點也,利他與我有關系也。謂毫無己意純以利他為心不可也,世無從他而起點者也,世無絕然與我無關而我貿然利之者也。果如其說,則‘個人之人格‘自律‘自由諸義亦說不去。蓋諸義固亦高尚之利己而精神之利己也。吾人茍放大眼光,而曰人類一大我也,而曰生類一大我也,而曰宇宙一大我也,亦何必諱言自利哉?亦何自利之非佳哉?”②《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1~142、144頁。這里清晰地闡明了利我和利他的辯證法,以利他之心“貴我”,實質是明確實踐的主體意識,強調實踐的自覺性和出發(fā)點。因而,他又批注道:“以我立說,乃有起點,有本位,人我并稱,無起點,失卻本位。”②關鍵是把握起點和本位,自覺在除弊創(chuàng)新的社會政治實踐中以公心做實事,真正實現(xiàn)強國救民的志向與抱負。
為此必須腳踏實地,以當前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在“通今”中實現(xiàn)知行合一。知與行并非靜態(tài)的統(tǒng)一,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轉化過程,而這轉化的中介即是把握現(xiàn)實。在青年毛澤東看來,重要的現(xiàn)實并非是身邊瑣事,而是國事和時局,是增長改變社會的實際經驗。為此要做到自覺而實行,實則形成實踐的思維方式,既展望未來,又腳踏實地。將未來視為今日之確證與延續(xù),將往日視為今日之序章,不追悔過去,不好高騖遠。因而,為學與行事均應注重現(xiàn)在,這是人們在確認主體之思的過程中理應具有的哲學觀念。在這個意義上,“貴我”與“通今”內在契合,只有自覺意識到“我”的主體性,以明確的問題意識改進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才能實現(xiàn)主體觀念的對象化,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概言之,毛澤東在撰寫《講堂錄》時對其接觸的新知有質疑也有矛盾,正如他后來對斯諾所說:“在這個時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的大雜燴。我憧憬‘十九世紀的民主、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但是我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是明確無疑的?!盵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新華出版社,1979年,第125頁。其中既有唯心主義色彩,也不乏辯證法和唯物論因素,他對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都有過一定程度的思考。他既強調崇尚圣賢和研讀傳統(tǒng)典籍,又倡導學習西方進步觀念,確立啟蒙民眾、走向革命的社會政治理想。后來,經過創(chuàng)辦書社、俄羅斯研究會,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共產主義小組,領導湖南自治運動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后,青年毛澤東逐漸走向馬克思主義,他的“思想結構從以前的多種思想并存沖突的混沌狀態(tài),進入到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思想的多種思想重新配置組合的有序狀態(tài)”。金民卿:《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轉變之路:毛澤東是怎樣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351頁。而強調提振人心與貴我通今的哲學要義,可謂毛澤東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風格的思想儲備之一,對他后來強調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增強意志力等思想觀念持續(xù)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徐嘉,北京市第12中學
責任編輯:王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