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遠(yuǎn)
先說跳繩吧。繩子需要自己用嘎巴草編。嘎巴草生命力極強(qiáng),耐旱,葉子少而小,莖細(xì)而長,伏地生長,隔段就生出些根須,扎到土里吸取養(yǎng)分。在路邊或地頭,隨手拽些,分三股,像小姑娘編麻花辮那樣編將開來。繩子編成,可一兩個人一起跳,亦可三五個人一起玩。跳法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挽花”,一人跳著,忽地左右手臂交叉,雙手繼續(xù)繞,人就被收進(jìn)了草繩形成的小圈里。想象一下,在青草香氣包圍中快樂蹦跳的感覺,該是何等愉悅。
毽子,也自己做。從家里養(yǎng)的大公雞的尾巴上拔下一些華麗的翎羽,翻箱倒柜找來幾個外圓內(nèi)方的銅錢,用布條綁住羽毛,牢固住就可以了。不過,公雞的叫聲會招來父母的呵斥,所以更多的時候還是做紙毽。找一些廢棄的作業(yè)本,自下而上卷疊,留出拇指長的粘連部分;將疊起來的部分剪成條狀,抖幾下,紙條就如姑娘的卷發(fā)一樣波浪起伏了。粘連的部分捏疊成疙瘩,用繩子綁牢,紙毽即做成了,形狀有點(diǎn)像現(xiàn)在足球?qū)氊愄钑r手里拿的彩球。踢毽子時,紙條會雪片樣飛舞飄落,也是一道風(fēng)景線。
玩“抓子”用的石子,當(dāng)然可以到小河灘撿些光滑漂亮的小鵝卵石來充當(dāng)。但因離小河挺遠(yuǎn),一般是自己找些殘磚破瓦,敲成杏核大小的顆粒,磨光了再用。比較有趣的,是趁下雨天,弄些干凈的濕泥,捏很多圓圓的小泥蛋,晾干后玩耍。濕泥還可以用來捏泥人、小汽車什么的,做工肯定是粗糙的,色彩也單調(diào),先是濕濕的紅,水分干了就變成土黃色,不像現(xiàn)在孩子們玩的橡皮泥那樣五顏六色,但是簡便且讓人快樂?,F(xiàn)在想來,這些泥玩具應(yīng)該稱得上絕對的原生態(tài)。
(選自《洛陽晚報》《那時的兒戲》)
★賞析★
作者用樸實(shí)的話語娓娓道來,兒時的一個個游戲生動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嘎巴草編的跳繩、華麗的翎羽做成的毽子、雪片一樣飛舞的會飄落的紙毽、光滑漂亮的小鵝卵石,這些自己動手做成的玩具,讓清貧的童年充滿了快樂、愉悅。
每個人都有著對童年的回憶,心里都有一份對那個年齡的不舍和眷戀,追憶似水年華,總會有那么一個時間,你會嘴角帶笑,在記憶中品味點(diǎn)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