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良渚文明的發(fā)現(xiàn)和申遺成功,對重新理解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和長期影響。
五六千年前,在北緯30度這一當時最適宜人類生活的神奇地帶,幾條大河孕育出了舊大陸的幾大偉大古文明,這里有了明確的區(qū)域中心城市,比如古埃及的孟菲斯,兩河流域的烏魯克和烏爾,印度河(哈拉帕)文明的摩亨佐達羅等。
現(xiàn)在還要加上一個,中國的良渚。
我們不同于“地中?!?/p>
都是人類最早的都市文明,良渚和其他文明有哪些區(qū)別?
“以良渚為代表的東亞早期城市文明的發(fā)現(xiàn),對由西方提出的早期文明和國家起源理論,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北本┐髮W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原館長趙輝說。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專訪時,他特意穿上了一件胸前印有良渚神徽圖案、臂膀處有“良渚”字樣的T恤。
基于古兩河流域、古埃及西方文明發(fā)展史經驗而發(fā)展出來的早期文明和國家起源理論,長期以來都把“文字、銅器、城市”作為文明起源的三要素,有時候還要再加上一個“禮儀中心”。西方學者在評判世界不同地區(qū)的社會與文化時,也以此為主要標準,去衡量一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水平。
在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下,中國學者對中國新石器晚期社會和文明程度的研究,長期以來都沒有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充分肯定和認識。
“按照西方的標準,良渚文化僅含有一項或者兩項要素,但卻不影響其成為‘文明,良渚的特殊性,是‘兩無一稻,一沒有文字,二沒有冶金術,三以濕地稻作為唯一的作物經濟形態(tài)——但這些恰恰是良渚文明最為獨特的地方,也是能夠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最大價值所在。它不僅僅實證了5000年前中國存在早期區(qū)域文明,同時展現(xiàn)出完全不同于西方既有的文明形成模式和形態(tài)特征,這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qū)對世界人類文明史的最重要的貢獻?!壁w輝對《中國報道》記者說。
參與了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撰寫工作的中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咨詢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師秦嶺分析說,西方早期文明的確跟我們的發(fā)展道路很不一樣,他們的新石器時代沒有產生早期國家和城市,他們的城市文明(國家)起源都是在青銅技術、文字、二次農業(yè)革命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中國的新石器晚期社會發(fā)展水平,可茲比較的恰恰是西方進入青銅時代之后的文明。
隨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工作的全方位展開和推動,西方學者逐漸開始了解和正視甚至是仰視中國新石器晚期考古的豐碩成果,大家得出的共識是,中國早期文明此前被世界大大低估了。低估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文明起源發(fā)展模式跟西方完全不同,不符合原先的西方標準。
秦嶺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對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研究,歷史上都是由歐美學者主導的,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都被運送到了世界發(fā)達國家的博物館。而良渚古城遺址是完全由中國考古學家歷經80余年、幾代考古人的不斷努力才被發(fā)掘和科學研究的,整個良渚文化的重要物質成就也主要保存在江浙滬三地以及其他省市的各級文物考古部門和博物館內。
“要了解我們良渚這個世界文化遺產,西方學者就必須得親自來看一看?!鼻貛X說。
重新理解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
秦嶺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單純從“可視性”來說,良渚與同時期的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兩文明的城市相比,沒有以石材為主的大型神廟建筑,看上去的確是“遜色”一些。
“中國是土遺址傳統(tǒng),建筑也是木構為主,所以不容易留下來,不容易有到今天還看上去很壯觀的遺址;西方傳統(tǒng)則運用石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中國史前遺址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這種平原或者濕地環(huán)境,木構建筑比較容易倒塌或徹底燒毀。”秦嶺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她強調說,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缺乏西方以石材為主的紀念碑式的建筑和藝術形式的物質文化遺產,良渚遺址所代表的是強調非紀念碑性的禮制和社會秩序、以地下土遺址為主的史前文明。
秦嶺認為,同其他典型的大河文明不同,良渚古城是一個濕地文明,是一個史前水世界,在湖網河流環(huán)境中,通過人為干預對水資源進行管理,來建立該城市交通體系的規(guī)劃模式;在農業(yè)經濟中,可以看到以稻作和淡水魚類為主的濕地經濟特色,是典型的“魚米之鄉(xiāng)”的文化景觀的發(fā)端。
“實際上,中國的早期文明都是分別位于大河某段的區(qū)域文明,比如黃河中下游都是相對獨立發(fā)展的區(qū)域和文化,而不是通過大河進行貫通進而產生的文明,因此黃河、長江在早期文明的景觀格局中,同兩河、尼羅河、印度河的作用是不大一樣的?!鼻貛X說。
趙輝對《中國報道》記者強調說,就目前所見,只有良渚文化是以單一水稻經濟作為支撐的早期文明,因此,它成為了理解稻作文明特質的最重要途徑。良渚文化不是狩獵采集經濟,是當時最發(fā)達的稻作農業(yè)社會的代表。
良渚古城是目前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唯一在稻作農業(yè)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早期城市文明。水稻、小麥和玉米是當今世界的三大作物,對當今糧食經濟影響深遠。
西亞麥作經濟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了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南美洲玉米農業(yè)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了奧爾梅克、瑪雅和早期安第斯文明,而作為稻作起源地發(fā)展起來的最早的城市文明,良渚古城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良渚的價值值得從全人類文化遺產的層面上得到體現(xiàn)、表達和保護?!壁w輝表示,良渚古城遺址所代表的一系列中國新石器晚期區(qū)域國家形態(tài),在東亞地區(qū)早期文明起源發(fā)展進程中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它們與西亞、地中海為核心的西方文明進程是平行且能相互映照的兩種模式,這為西方世界從歷史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提供了實證,也對重新理解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和長期影響。
“良渚文明在4000多年前謝幕了,但文明的血脈沒有中斷,以稻作為典型特征的良渚文明對隨后的中華大一統(tǒng)的國家機制形成作用非凡,它開啟了一個更加波瀾壯闊的華夏文明時代?!壁w輝言語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