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西軍
從秦入魯,一段跨越千里的尋親路,只為那一份牽掛——一位年近古稀老者的回家夢。
2018年12月11日,雪后的山東省臨沂市,氣溫很低,火車站里依舊是人來人往。69歲的王家增(化名)走出車站,略顯拘謹?shù)卮蛄恐車?,飄忽不定的眼神中似有一絲寬慰:在外漂泊近半個世紀,嘗盡酸甜苦辣,終于回家了!
就在兩個月前,王家增還是流浪漢“無名氏”,在連霍高速西潼段一處涵洞內(nèi)蝸居,靠撿拾垃圾桶內(nèi)的食物為生。夜晚的涵洞寒風刺骨,加之右手骨折,起初他拒絕救助,但在救助人員的耐心勸說下,他才默許前往救助站暫避風寒。那時的他狼狽不堪:頭發(fā)亂糟糟的,臉黑黢黢的,一只眼睛有殘疾,破舊衣服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縮著脖子不斷哆嗦著……
負責接待的張維為他找來干凈的衣服,副站長王勇幫他洗澡、理發(fā),并細心開導??扇螒{張維和王勇怎么比劃怎么勸說,他始終不理會、不作答。吃到熱騰騰的飯菜,他這才偶爾蹦出幾個模糊的字句:“我叫王家進(音),蒼山縣磨山公社人?!睆埦S趕緊將信息寫下,并在網(wǎng)上查詢地址。蒼山縣,早已更名為蘭陵縣;公社,如今也已經(jīng)成了歷史;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倒是有個磨山鎮(zhèn)……直接問不出結(jié)果,救助人員只有曲線尋覓。
交流中,張維從“王家進”的口音初步判斷出他的家鄉(xiāng)大致方向是山東附近,這與他說的地名也正好吻合,立即拍了照片,聯(lián)系蘭陵縣救助管理站、磨山鎮(zhèn)民政干事、磨山鎮(zhèn)派出所共同協(xié)查此人信息。卻沒有任何進展,尋親工作陷入僵局。站長卞偉打電話再次聯(lián)系臨沂市、蘭陵縣民政和公安部門,同時叮囑工作人員照顧好“王家進”,做好跨省試送準備。
通過陜西、山東兩地聯(lián)動甄別,面對本地話的聊天詢問,“王家進”明顯放松了下來。在查詢原始紙質(zhì)版戶籍檔案時,他突然向副站長王勇說了句“前吳”,于是,臨沂市蘭陵縣蘆柞鎮(zhèn)前吳坦村出現(xiàn)在了大家的視野里。救助人員決定趁熱打鐵,當天下午就出發(fā),帶著“王家進”去實地打探。抵達前吳坦村后,鎮(zhèn)駐村干部立即安排村里年過八旬的老人們前來辨認,但在場的村民都說不認識,這一結(jié)果讓所有人始料未及。
正當大家不知所措時,站在一旁的村主任突然拍了下腦門兒喊道:“俺想起來了,你叫王家增!你這么多年去哪兒了?家里人可把你找瘋了……”“你出去那會才20歲,我差點都認不出了!”“咱當年公社的事你還記得不……”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終于確認了他的身份。原來,王家增在上世紀70年代就離家出走了,而這一走足足失聯(lián)半個世紀。對于自己走失之后、救助之前的經(jīng)歷,他依然默不作聲,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紅了眼睛。
如今,王家增的父母都已去世,只剩下一個年邁的姐姐,宅基地、耕地也早被村里重新劃分了。經(jīng)過救助站的協(xié)調(diào),當?shù)孛裾驼畢f(xié)調(diào)為他辦理五保供養(yǎng)等手續(xù),并安排在福利院養(yǎng)老。
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開展幫助長期滯留人員尋親這項重點工作時,救助管理機構(gòu)火力全開。卞偉感慨地說:“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是做好尋親工作的基礎(chǔ)。只要有一絲希望,不管多難,我們絕不放棄。”午后溫暖的陽光環(huán)繞在村落間,也播灑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像水晶般絢爛耀眼。不遠處,救助人員和王家增揮手告別的畫面就此定格。
王家增(中)半個世紀后重返故鄉(xiāng),面臨著何處安身的窘境。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張維(左二)林松(右一)不但護送其歸家,而且積極協(xié)調(diào),在前吳坦村村主任(右二)、蘭陵縣福利院副院長(左一)幫助下,王家增最終在福利院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