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北京揭曉了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發(fā)掘單位: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項目負責人:劉鎖強
青塘遺址是華南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典型洞穴遺址,連續(xù)的地層與文化序列揭示出環(huán)境變遷與文化演進的耦合關系,為華南乃至東南亞舊—新石器過渡階段的學術研究提供了一把重要的標尺;墓葬與人骨的發(fā)現對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會復雜程度、區(qū)域現代人群體質演化及擴散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價值;豐富的文化遺存為研究華南該階段原始聚落形態(tài)、早期陶器的出現與傳播、現代人行為的特點等提供了珍貴的材料,為破譯舊大陸東部現代人出現與擴散、東亞與東南亞史前文化交流、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過程中生計模式的轉變等前沿課題提供了新的契機。
發(fā)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彭小軍
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為屈家?guī)X—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發(fā)現的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遺存等重要遺跡,豐富了屈家?guī)X文化聚落的內涵。王家塝墓地則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guī)X文化墓地,填補了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大型墓葬的空白,完備而獨特的墓地結構與墓葬形制改寫了學術界關于屈家?guī)X文化墓葬禮儀的認知。這些發(fā)現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國史前社會動蕩整合的背景下,屈家?guī)X文化在長江中游地區(qū)文明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發(fā)掘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馬明志
在蘆山峁遺址核心區(qū)“大山梁”的頂部,經鉆探確認了至少四座相對獨立而聯系密切的夯土臺城和高等級院落遺址。蘆山峁遺址是以四座臺城式建筑群為核心,周邊拱衛(wèi)著大量普通居住地點和居址葬墓地的大型聚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蘆山峁遺址是繼神木石峁遺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發(fā)現,為認識龍山時代晉陜高原人群流動,乃至探索中國史前社會復雜化、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資料。遺址核心區(qū)的多座人工臺城及規(guī)整院落,似可視為中國最早宮殿或宗廟建筑的雛形,對于研究中國聚落、都邑形態(tài)演變和早期禮制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發(fā)掘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
項目負責人:阮秋榮
新疆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發(fā)現了規(guī)模宏大、布局復雜的大型聚落遺址,是伊犁河流域青銅時代晚期的中心聚落之一,為建立伊犁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發(fā)現了豐富的銅、鐵冶煉相關的遺跡遺物,是新疆史前唯一一處有明確冶金證據鏈的遺址。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證據的重大發(fā)現,將人類對燃煤的使用歷史上推千余年,為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增添了重要的科學資料。出土的動植物遺存也為揭示生業(yè)方式的轉變和早期農作物的東西交流提供了新視角。
發(fā)掘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馬昇
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是一處擁有帶墓道大墓的大型晚商墓地。該墓地應為晚商高等級方國貴族墓地,從青銅器中兩種族氏銘文的差異性來看,該墓地應為“匿”族墓地。該墓地的發(fā)掘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不僅為“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也填補了晉南地區(qū)晚商遺存的空白。該考古發(fā)掘對于認識商文明的演進、晚商文化的區(qū)域類型、商王朝西部勢力范圍的變遷、中央對地方管控方式和國家政治地理結構等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發(fā)掘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渭南市博物館 澄城縣文體廣電局
項目負責人:種建榮
劉家洼東周遺址是以自然沖溝和人工壕溝相連組成的一個封閉的大型區(qū)域,是一處芮國后期的都城遺址及墓地。這一發(fā)現填補了芮國后期歷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東周諸侯國發(fā)展演變的典型案例。不同文化傳統、族系背景的居民同處一墓地的現象,揭示了芮國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實圖景。大墓出土的樂器組合,為我國音樂考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出土的三欄木床遺存將我國使用床榻的歷史提前到春秋早期。
發(fā)掘單位:南京博物院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張家港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周潤墾
考古工作者歷經十多年,揭示了唐宋河道,發(fā)現了河道內大量的磚瓦瓷片堆積和棧橋遺跡,黃泗浦河為唐宋時期江南地區(qū)入江的主干水道之一,曾為繁華的港口。在黃泗浦遺址發(fā)現的唐宋時期的寺院,可能與鑒真和尚第六次東渡的地點有關,是較為重要的新認識。這是目前長江下游港口型遺址的重要發(fā)現。為中外文化交流、海陸交通路線及海岸線變遷等諸多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發(fā)掘單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崇禮區(qū)文廣新局
項目負責人:黃信
太子城遺址是目前唯一經考古發(fā)掘的金代行宮遺址,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這是迄今發(fā)掘面積最大、僅次于金代都城的高等級重要城址。此遺址很可能是金章宗夏捺缽的泰和宮。其雙重城垣選址理念,主體建筑呈中軸線分布、前朝后寢的布局等對金代捺缽制度、行宮選址與營建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編號“七尺五”“四尺五”“三尺”的鴟吻分別對應城內不同等級建筑,與《營造法式》記載完全吻合,是金代官式建筑研究的重要資料?!吧惺尘帧笨疃ù伞⒎氯旮G青瓷、雁北地區(qū)化妝白瓷等組合的確認,極大地推進了金代宮廷用瓷制度的研究。
發(fā)掘單位: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袁東山
范家堰遺址是目前國內罕見的經過大規(guī)??脊虐l(fā)掘、保存完整的宋代衙署遺址。該遺址應為1243年南宋四川制置使余玠修筑釣魚城時所徙的合州州治。范家堰遺址是釣魚城的政治軍事中心,符合中國傳統衙署建筑規(guī)制,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山地城池特色,豐富了宋元時期城市考古的資料,為研究我國宋代城市與衙署建筑、古代園林及宋蒙(元)戰(zhàn)爭史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遺存。遺址出土的鐵雷是世界中古史火器與冷兵器并用時代開創(chuàng)階段的重要見證。
調查單位: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周春水 馮雷
水下考古調查發(fā)現,“經遠艦”艦體殘骸呈上下顛倒狀翻扣在海底,總體殘長80米,寬12米?!敖涍h艦”是繼“致遠艦”之后,我國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首次發(fā)現了北洋海軍的艦銘牌,并首次明確了其材質、工藝及安裝方法。經遠艦是德國設計制造的裝甲巡洋艦最早實例之一。它的發(fā)現為研究中國近代史、海軍發(fā)展史和世界海戰(zhàn)史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該項目提供了濁水海洋環(huán)境里綜合運用多種技術開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為以后大型沉艦遺址的調查、清理與展示工作提供了借鑒。
《文物的亞洲》
上海博物館 著
譯林出版社,2019年3月
本書選擇40余件在時代、地域、藝術風格上均具有代表性的亞洲文物,從權力與王朝、信仰與認同、交流與融合、藝術與創(chuàng)意等方面進行解讀,以文物的視角重新闡述亞洲的歷史。每件文物的解讀,既充分展現文物本身所屬區(qū)域文明的特色,又深層次探討文物在政治、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涵。
《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研究》
杜金鵬 主編
科學出版社,2018年12月
本書是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的科學研究報告。各位作者運用考古學理論方法和現代科技手段,從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礦物學、工藝美術和微痕技術研究等方面,就其考古發(fā)現、社會背景、歷史人物、生產生活、玉器類型、玉石特質、工藝技術、價值意義以及文化傳承和傳播等多方面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
《晉銅器銘文研究》
吳毅強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
晉國青銅器是兩周青銅器研究的重要方面,深受國內外學界的關注。本書以晉國青銅器銘文為研究對象,全面系統地梳理晉國青銅器銘文。首先對晉侯墓地進行綜合考察,確定各組墓主的身份與年代;其次對青銅器銘文進行編年釋義,并就其涉及的晉國史及西周史相關重要問題進行探討。
《曇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阿城 著
中華書局,2019年1月
本書第一部分重點在“宅茲中國”部分,通過造型分析,深入明確解釋了“中”的造型來源于“建鼓”。第二部分分析解釋了漢代的造型原則是“氣韻生動”。第三部分講述中國造型遇到橫軸傳來的佛教文化,引用、導讀佛教經典,以云岡石窟的“曇曜五窟”為具體例證,清楚地揭示出佛教造像的依據。
《瑪瑙山:考古、文獻與口碑》
貴州省博物館等 編著
科學出版社,2019年3月
瑪瑙山位于貴州鳳岡縣綏陽鎮(zhèn),是一座清代軍事營盤。本書利用考古發(fā)掘、文獻記載與口碑傳說等,對瑪瑙山營盤的結構、空間等進行了敘述,確認營盤的建設時間為清末。同時,結合文獻和口碑,嘗試通過一座山城及其背后的家族考察19世紀中后葉王朝體系全面崩潰時期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狀況,還原社會動蕩背景下山地人的生存智慧。
《埃及四千年》
【英】喬安·弗萊徹 著,楊凌峰 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3月
本書作為BBC相關古埃及解讀系列節(jié)目的原著,具有BBC紀錄片式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全書以古埃及4000多年一代代的王朝為階段,按王朝興衰為軸線來講述不同王朝的情況,根據考古實物,如壁畫、神廟、金字塔等,以及各類出土的文獻來還原每代帝王的生活和王朝的發(fā)展,同時會記錄當時民眾的世俗生活。
《自然》雜志刊登了法國人類博物館—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Florent Détroit、菲律賓大學的Armand Mijares等人的研究報告,在菲律賓呂宋島卡勞洞穴(Callao Cave)發(fā)現的若干古人類足骨、手骨、部分股骨和牙齒化石,證明了在5萬多年前的晚更新世,呂宋島上生活著一種此前未知的人族物種,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呂宋人”(Homo Luzonensis)。 這些新發(fā)現的化石樣本展現出和人屬其他人種(如源自東南亞佛羅勒斯島的弗洛勒斯人)明顯不同的特征,比如前臼齒突出。雖然兩個人族物種并不一樣,但是他們的情況可能較為相似:都是更早的人族隔離在偏遠島上的后代,遵循各自的演化軌跡。
(Nature自然科研微博)
《自然》雜志近期發(fā)表了復旦大學金力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于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漢語、藏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漢藏語系。語言學家對漢藏語系的分化時間、起源地點等長期存有爭議?!氨狈狡鹪醇僬f”認為它起源于大約距今6000—4000年間中國北方黃河流域;“西南起源假說”認為它源自至少9000年前的東亞西南部某地。金力團隊對109種漢藏語系語言的近千個詞匯詞根—語義組合進行譜系建模分析,推算漢藏語分化成現代語言的最早年代在距今約5900年前,地點可能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漢藏語系的起源和分化可能與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的發(fā)展關系密切
(張家偉,新華社)
在黎巴嫩西頓附近十字軍城堡旁的一個墓穴中,考古學家發(fā)現了25具死于13世紀戰(zhàn)爭的戰(zhàn)士遺骸。對其中9名十字軍戰(zhàn)士的遺骸進行了DNA測序,顯示其中有3個歐洲人、4個近東人和2個混血兒。表明組成十字軍的戰(zhàn)士在遺傳上具有多樣性,他們還與近東當地居民通婚,盡管這對如今黎巴嫩人的遺傳基因沒有產生什么長期影響。
(唐一塵,科學網)
交通道路之于一個區(qū)域猶如大動脈之于身體,早期地理交通研究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的探索具有重要促進意義。晉南運城盆地與洛陽盆地以西地區(qū)今三門峽之間至少存在著一條南北向最便捷古道—中條浢津道,這條古道至少在史前時期的廟底溝文化以來就已存在,并逐漸發(fā)展成繁盛之態(tài)。道路之上的寺里—坡頭遺址很可能就是當時的交通控制點。而鹽道很可能是其史前時期重要的功用之一。
(高江濤,《中原文物》2019年第1期)
曾國是一個不見于歷史文獻記載的古國,通過若干金文和傳世文獻的對比發(fā)現其應是歷史文獻中的隨國。結合曾國青銅器的主要出土地點、居址發(fā)掘資料和考古調查資料,可發(fā)現其初封的疆域并不大,與古鄂國并存于隨州。隨著鄂國的滅亡,其疆域逐步擴大,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曾國的畛域達到頂峰并一度成為漢東之大國?,F有考古發(fā)掘及文物調查資料證明,曾國的政治中心應經歷了4次變遷,時間分別為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至晚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早期至戰(zhàn)國時期。除西周中期至晚期不明外,其余政治中心都在隨州境內,整體呈由東北向西南遷徙的趨勢,其中金文所見的曾國都城“西陽”應在今隨州市。通過對已掘侯墓葬制、出土器物、金文材料和傳世文獻進行分析、京山蘇家壟和棗陽郭家廟均不是曾國的政治中心,而可能是同一曾侯不同之子的封地。
(黃鳳春,《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期)
東周王城始建于春秋初年,即平王為“辟戎寇”東遷至洛邑,王城之名最早出現的時間在《左傳》莊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此后相繼出現了關于王城的記載。其地即今澗河兩岸的東周城址。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王城,至敬王乃遷都成周,王城東周王朝實際的都城地位不復存在。后至“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xù)周公之官職”,從桓公至武公為西周君世系,其間王城(河南)成為西周君的領地和實際都城。至赧王為東周君所逼又遷居西周(王城),赧王徙居王城,實屬寄居性質。郭城南瞿家屯戰(zhàn)國中晚期夯土建筑群基址即應為赧王所居。關于王陵區(qū)的認定,現今天子駕六車馬坑博物館一帶應為春秋平王至簡王陵區(qū);周山陵區(qū)葬靈王、景王、悼王和赧王;金村陵區(qū)應為周敬王至周慎靚王陵區(qū);洛陽西郊M1—M4戰(zhàn)國墓則為西周君陵區(qū)。
(徐昭峰,中國社會科學網)
山西介休、靈石、石樓、中陽和汾陽等市縣,存在多座可汗祠或遺跡。魏晉時期,鮮卑諸族始見“可汗”之稱。唐代起,絳州(運城新絳縣)出現紀念斛律光的影堂,后擴建成祠廟??疾炜珊轨簦踅ㄓ谔?,因此可汗祠供奉的對象當是唐代或北朝人。在此區(qū)域和時段中,流芳千年并被各族誠心供奉者,細觀活動于該區(qū)域的游牧民族首領,達到“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捍大患”諸祭祀標準的,唯有附屬鮮卑的敕勒人斛律光,他應是這一帶可汗祠供奉的可汗??珊轨羰怯文撩褡逵⑿鄢绨莺蜐h族建廟祭祀禮俗的自然結合,歷經千載而不廢,成為見證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鮮活實例。
(張慶捷,《歷史研究》2019年第1期)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已確定2019年度“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The Future of Tradition)”。該主題聚焦博物館作為社區(qū)、社群、社會活躍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倡導博物館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進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同時,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還應致力于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平臺,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互聯互通、包容互鑒。新時代的中國博物館,要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充分發(fā)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中樞”作用,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實現面向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國家文物局將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19年度“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主會場設在湖南省博物館。
(博文,國家文物局網站)
6月8日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家文物局近日發(fā)布了關于組織開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通知。通知明確,活動主題為“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依托革命文物資源開展相關活動,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屆時,國家文物局將與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主會場設在陜西省延安市。
(國家文物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