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也
我們一般認為,在旅行之前認真做功課的人屬于真正懂生活、會旅行的人。其實出發(fā)前的功課就是旅行的預習,有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的旅行除了快樂而不慌亂,還會有更深度的體驗。例如在去法國馬賽的伊夫堡監(jiān)獄時,如果我們提前閱讀了《基督山伯爵》或者看過簡介,那么在游覽時,我們的腦海中所浮現(xiàn)的畫面一定更加豐富,旅行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又如去羅馬斗獸場之前,如果我們知道此處曾經出現(xiàn)過的場景,斯巴達又是如何從這里獲得了自由,那當我們站在斗獸場中央的時候,一定能更容易地與古人對話。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旅行前的預習可以為生活添光溢彩,而在語文的學習中,預習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預習作業(yè)中,教師幾乎都會布置這樣一項:查找課文的背景資料。
教師為什么要讓學生查找背景資料呢?現(xiàn)在我們常常講“大語文”的概念。“大語文”跟之前相比更加注重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一種體現(xiàn)。相比于此前只是把語文作為一種工具來看,“大語文”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不能再局限于那本語文書,而是要通過語文書拓展出方方面面的知識,因此必須要從課文入手,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入手,分析課文,并從書本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生活,從而達到開拓學生眼界、拓展學生思維的目的。而這些是教師無法代勞的,需要學生自己學習和領悟。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通過查找背景資料來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從而更加容易和深刻地理解和分析課文,同時起到增長知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查找背景資料”這項作業(yè),學生完成得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落到實處。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資料的內容不明確。
籠統(tǒng)的一句“背景資料”,缺少明確的指向性。我們通常要求學生對于北師大版中《草原》《落花生》《下雪的早晨》這樣的課文,要了解作者的情況;對《走月亮》這樣的課文,要了解云南走月亮的風俗習慣;對《一個蘋果》這樣的課文,要了解當時的背景事件……但了解這些其實是不夠的,而且由于套路固定,屬于一項強制任務,因此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在繁重的書面作業(yè)前,這項任務常被學生敷衍。如此,預習作業(yè)就相當于缺少了一個環(huán)節(jié)。
其次,查找資料的方法不明確。
學生完成預習作業(yè)時,往往圖方便而使用網絡搜索相關內容,而且不閱讀、不篩選地統(tǒng)統(tǒng)打印出來,為的只是應付老師的“介紹背景資料”的任務。老師也沒有及時去糾正,而是用一兩張PPT介紹想讓學生知道的背景資料。但是我們都清楚,由老師直接給出的資料或答案,學生是很難留下深刻印象的。
最后,查找的資料與課文內容是割裂的。
我的班中有些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很高,查找資料的完成情況也較好,在課前匯報時很流暢。但出現(xiàn)的一個問題是,在學習課文時,他們無法將這些資料與課文內容相結合,也就是說所查的資料沒有為課文服務,導致課堂學習效率不高,甚至白白浪費了預習的時間。
難道孩子對課外知識沒有興趣嗎?答案是否定的。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最清楚,當我們給孩子們講故事、讀新聞的時候,他們聽得十分認真。他們渴望獲得知識,更渴望得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那為什么在查找背景資料時,學生就敷衍了事呢?
我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由于生活與課文內容相距甚遠,學生無從下手。
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每個家庭的情況都有差別,孩子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但是他們用的卻是同一本教材。教材中的很多故事、人物都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從而很難讓學生與書中的人物產生共鳴。更何況在學習課文之前就讓他們去查資料,由于知識和見識的限制,他們一定無從下手。
其次,不會對資料進行取舍。
部分學生在查資料時,將自己搜索到的所有信息一股腦地打印或抄寫下來。其實,他們得到的內容有很多都是不需要了解,或者與課文關系不大的。有些學生查詢作者的信息時,常常只看第一段作者簡介,而關于文章寫作于何時,又為何寫作等問題,則沒有進一步查詢。
最后,無法將資料內化。
在我的班級中,不乏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匯報的時候念得很流暢,但是在思考課文中的相關問題、理解課文內涵的時候,則完全聯(lián)系不到自己曾經匯報的內容,這是非??上У摹Uf明學生完全把查找資料當成了一項任務,匯報也就是他們的目的,和課文完全割裂開了。
學生做了無用功,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件遺憾的事情。查找資料是為了彌補教材的局限性,開拓學生的眼界和思維,但卻沒有達到這一初衷,學生也沒有收獲。因此,作為教師,有必要將此項預習作業(yè)重視起來,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讓課堂真正變成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陣地。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做一個求知欲強的老師。
俗話說“給別人一杯水,自己最好先有一桶水”,要想指導學生如何正確高效地查找資料,老師首先應該知道查找什么資料,怎樣去查找資料,以及如何將資料與課文相銜接。這就意味著教師應該以一個學生的心態(tài),抱著極強的求知欲走進每篇課文。
現(xiàn)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永生的眼睛》一課為例。當我讀完一遍課文后,我非常想了解眼睛的構造,以便知道眼角膜的位置、作用等;讀完第二遍,我會思考現(xiàn)在的人們對于眼角膜捐獻的態(tài)度,并希望得到目前世界范圍內(主要是中國和美國)簽訂眼角膜捐獻協(xié)議以及被捐獻者恢復視力情況的相關數(shù)據,并將這個數(shù)據與1965年的進行對比。這樣一來,會更準確而深入地感受文中的人物情感,同時也鞏固了生物知識,做到了學科滲透。
其次,與學生一起尋找興趣點。
對于有些課文,教師沒必要固定學生所要了解的內容,如此,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查找資料。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一課為例。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fā)現(xiàn),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那么,我們也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這堂課的預習作業(yè),除了讓學生了解作者外,我要求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去完成發(fā)現(xiàn)的過程。有的孩子知道了草履蟲的形態(tài),有的孩子認識了好幾種魚,有的孩子給我講了人類從想飛行到發(fā)明飛機都經歷了哪些事情……由于這些都是孩子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此他們會查得認真、記得清楚,都成了一個個愛發(fā)現(xiàn)的“法布爾”。
第三,和學生一起尋找將背景資料快速內化的方法。
了解課文背景的目的,在于擴充知識,更好地理解課文。那么,就可以請學生思考,在讀完一遍課文后,都知道了哪些事情;再讀一遍后,知道的東西有沒有增加。當我們無法通過簡單的朗讀獲得新知識的時候,就應該考慮要查找什么背景資料了。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將課外資料與課本相融合了。
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詹天佑》一課為例。通過課文,我們可以知道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他排除萬難,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當時的帝國主義國家以清朝缺少工程師為由,想將鐵路的修筑權搶去,正是由于詹天佑的存在,使這個陰謀沒有得逞??墒悄菚r內憂外患的清朝是如何培養(yǎng)出詹天佑這樣的工程師的呢?課文沒有告訴我們。但是,我們通過查找資料可以得知,詹天佑是在愛國革新思想家容閎選派幼童留洋以求引進西學的時候,考取了留洋的資格,后來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yè)。這樣我們就懂得了詹天佑不僅僅有一顆愛國心,還有一身為國報效的本領,正因為他年少時的勤奮學習,才能解決各種技術難題,成就了后來的京張鐵路。這件事也告訴學生們,心中有理想信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為了理想信念而努力奮斗的毅力和決心。
最后,給學生充足的預習時間。
教師通常會在講課前一天的下午布置預習作業(yè)。由于學生還有其他學科的作業(yè),因此要想讓他們扎扎實實地完成預習工作,時間是很緊迫的,更何況還要查資料。
目前,對于學生來說,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利用網絡,但是作為教師,我希望他們可以多瀏覽幾個網站,選取自己認為最核心的內容,摘錄下來,多讀幾遍。而這都需要時間。所以我提倡至少提前兩天布置預習作業(yè),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和搜集資料,并指導他們在上課的前一天將自己查到的所有資料匯總。預習的時間充分了,孩子們應付了事的思想也就淡化了。
總之,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如果我們只是在課堂上用PPT給學生展示若干圖片或作者簡介,則既不能將其轉變?yōu)閷W生自己的知識,也無法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對理解課文毫無益處。因此,老師應該重視引導學生正確高效地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加強學生了解課外知識的內驅力,如此才能讓預習工作真正地為課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