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德盛,查德求,趙 磊,王 威,王福海,陳 康,王慶牛
(1.安徽省煤炭科學研究院,安徽 合肥230001;2.淮浙煤電有限責任公司 顧北煤礦,安徽 淮南232150)
傳統(tǒng)的錨桿支護只是錨桿的內端面與巖石結合,而全長錨固錨桿支護則是鉆孔被桿體和樹脂藥卷充填密實,錨桿與巖體完全結合,使圍巖和錨桿形成整體,可以抑制圍巖離層和層間錯動,共同抗剪切作用,在圍巖變形過程中,全錨錨桿剛度大,增阻快,可提高錨桿的使用壽命[1-8]。李沖等人[9]研究了全長錨固預應力錨桿桿體受力特征,錨桿軸力隨預應力增大而增加,軸應力先增加后減少;林健等人[10]對全長錨固錨桿外形與錨桿錨固性能之間全系進行研究,提出錨桿外形相關參數(shù)的合理性;鄭選榮[11]通過模擬推導了預應力作用下全長錨固預應力錨桿形成的錨固區(qū)內的應力分布規(guī)律,提出錨桿最小和最大預應力并推導計算公式;賈繼田[12]研究在深部巖巷掘進中采用水泥錨固劑實現(xiàn)全長錨固,并取得工業(yè)性試驗成功;張五一[13]研究在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采用全長錨固技術,解決了回采巷道快速掘進及支護技術問題。以上文獻對全長錨固錨桿受力特征、錨固性能、應力分布規(guī)律、水泥藥卷及回采巷道全長錨固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但目前在準備巷道采用樹脂藥卷進行全長錨固研究的較少。采用樹脂藥卷實現(xiàn)全長錨固比用水泥漿或者化學注漿,易操作,工人工作環(huán)境好[14-16]。顧北礦南一1#煤煤層回風巷作為采區(qū)準備巷道,服務年限至少15 年,需要找到1 種可以解決復合頂板準備巷道的支護技術問題的方法。為此在顧北礦南一1#煤采區(qū)煤層回風巷開展全長錨固錨桿支護技術研究工作,解決在復合頂板條件下煤巷支護難題,為顧北礦A 組煤安全高效開采提供技術支撐。
淮南礦區(qū)A 組煤主采A1和A3,A1煤層煤厚最大值7.77 m,平均3.78 m;A3煤層煤厚最大值為9.17 m,平均5.07 m。A1和A3煤層層間距最小為1 m,可合并開采。A 組煤煤質好,大部分礦井A 組煤開采深度已經(jīng)超過-1 000 m,圍巖應力較大,A 組煤底板富含奧灰水,時有工作面突水淋水現(xiàn)象,對礦井支護安全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
南一采區(qū)1#煤煤層回風巷位于-648 m 水平,為南一采區(qū)1#煤系統(tǒng)巷道,西面為南一1#煤采區(qū)底板放水巷;東面為底板帶式輸送機巷;北端為-600 m 南翼1#煤運輸大巷。巷道總長1 639 m,地面標高+18.2~+22.7 m,巷道標高-633.7~-580.9 m。地面位置在顧橋鎮(zhèn)后紙坊自然村和港河對岸的錢廟鄉(xiāng)張樓自然村之間,對應地面為港河和灘地。
A1煤層主要成分為暗煤和亮煤,黑色,暗淡和油脂光澤,鏡煤含量較少。A1煤層含有多層夾矸,形狀為粉狀和塊狀,含少量扁片狀,普氏硬度f 為0.87,密度為1.35 t/m3;煤層屬于近水平煤層,角度最大值9°,最小值3°。煤層中局部有夾矸層,夾矸成分為泥巖,最厚為0.6 m。A1煤層厚度為3.51~9.23 m,平均厚度為9.3 m,煤層厚度總體較穩(wěn)定,但撥門口受斷層影響,厚度僅有3.5 m。
頂?shù)装逄卣鳎荷百|泥巖最大厚度為3.53 m,平均厚度1.65 m,沿工作面方面從北到南緩慢變薄,直至缺失;基本頂為細砂巖,較硬,中間夾雜著砂質泥巖,裂隙局部含水,平均厚度為12.8 m,從北到南基本頂慢慢變厚,在基本頂?shù)纳厦鏋樯百|泥巖,最大厚度為15.32 m。煤層頂板為砂質泥巖,最大厚度為9.5 m,平均厚度為7.3 m,厚度不固定,時有缺失;基本底為粉砂巖,最大厚度為10.15 m,局部有裂隙;基本底下面為灰?guī)r,最大厚度為3.85 m。
根據(jù)南翼1#煤煤層回風巷的地質條件和圍巖應力情況分析,按照安全經(jīng)濟技術一體化的總體原則,頂板錨桿配合新型樹脂藥卷實現(xiàn)全長錨固,頂板錨索則采用加長錨固方式,提高錨桿錨索的握裹力。通過幫部預應力錨索強化、全斷面噴漿封閉等聯(lián)合支護方法,控制巷道圍巖變形,實現(xiàn)巷道有效維護,其全錨技術方案如圖1~圖2。
圖2 南翼1#煤層回風巷幫部支護圖
1)巷道頂板支護采用7 根φ22 mm×2 500 mm錨桿配合長5 400 mm 鋼帶以及6 500 mm×1 000 mm的10#菱形金屬網(wǎng)組合支護,頂板錨桿間排距850 mm×900 mm,錨桿孔徑φ32 mm,頂板錨桿要求全長錨固,使用2 卷中速配合1 卷快速樹脂藥卷,錨桿預緊力要求大于180 N·m,錨桿錨固力要求大于120 kN。
2)頂板錨索配合3 900 mm 長14#槽鋼組合方式,提高錨索承載的整體性,錨索不會因為單個承載力過大而導致破斷。每根14#槽鋼梁上布置4 根錨索,槽鋼中間2 根錨索規(guī)格為φ21.8 mm×7 200 mm,槽鋼兩側2 根錨索規(guī)格為φ21.8 mm×6 200 mm。長短錨索配合布置,可以避免錨索在同一層位應力過大發(fā)生破斷,提高錨索的安全性。錨索的預緊力設計要求大于120 kN,錨固力則要求大于350 kN。
3)巷幫支護采用2 900 mm 長的M5 鋼帶和1 100 mm 長的M5 鋼帶組合方式,2 900 mm 長M5 鋼帶豎直,每根鋼帶上布置4 個錨桿,1 100 mm 長M5 鋼帶水平布置,每根鋼帶上布置2 個錨桿。巷幫錨桿規(guī)格:φ22 mm×2 500 mm,錨桿間排距860(600)mm×900 mm, 錨桿孔徑φ32 mm,幫部最上面1 根錨桿設計要求同頂板錨桿一樣全長錨固,其他幫部錨桿則采用2 卷樹脂錨固劑加長錨固。錨桿預緊力要求大于180 N·m,錨桿錨固力要求大于120 kN。為便于施工,幫部最上面和最下面2 個根錨桿可帶15°斜角施工。
4)幫部錨索布置在距離底板1 500 mm 處,兩幫各施工1 排,2 900 mm 長14#槽鋼上布置3 根錨索,錨索規(guī)格為φ21.8 mm×4 200 mm,錨索鉆孔直徑φ32 mm,錨索的預緊力設計要求大于120 kN,錨固力則要求大于350 kN。
5)噴漿封閉。由于1#煤煤層回風巷為采區(qū)準備巷道,服務時間長,為防止圍巖風化,錨索網(wǎng)支護施工完畢后,必須要及時進行噴注漿。噴漿材料可選用具有早強、速凝特性的礦用無機速凝噴射復合砂漿,噴層厚50~60 mm,或者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砂漿噴漿,噴層厚度不得小于100 mm。
根據(jù)顧北礦A 組煤煤層回風巷地質情況,數(shù)值模型長110 m,高100 m。模型上邊界根據(jù)上覆巖層的厚度計算出應力大小,按照應力大小加載均布力,模型左右和下邊界為約束位移邊界,施加垂直應力14 MPa,材料破壞遵循Mohr-Coulomb 強度準則。模擬巷道為顧北1#煤層回風巷,各模擬方案支護參數(shù)如下。
1)工況1。巷道斷面:寬5 800 mmm×高3 800 mm,頂板錨索配合3 900 mm 長14#槽鋼組合方式,每根14#槽鋼梁上布置4 根錨索,槽鋼中間2 根錨索規(guī)格為φ21.8 mm×7 200 mm,槽鋼兩側2 根錨索規(guī)格為φ21.8 mm×6 200 mm。巷道頂板支護采用7根φ22 mm×2 500 mm 錨桿配合長5 400 mm 鋼帶以及6 500 mm×1 000 mm 的10#菱形金屬網(wǎng)組合支護;巷幫支護采用2 900 mm 長的M5 鋼帶和1 100 mm 長的M5 鋼帶組合方式,2 900 mm 長M5 鋼帶豎直,每根鋼帶上布置4 個錨桿,1 100 mm 長M5 鋼帶水平布置,每根鋼帶上布置2 個錨桿。
2)工況2。在工況1 基礎上,將幫部由下向上第3 根錨桿隔排由點錨索替代;其它參數(shù)同工況1。
1#煤回風巷在2 種工況下頂板表面位移、底板表面位移以及兩幫位移情況見表1。2 種工況下巷道垂直應力分布圖和巷道塑性區(qū)如圖3~圖6。
圖3 工況1 巷道垂直應力云圖
圖4 工況2 巷道垂直應力云圖
圖5 工況1 巷道圍巖塑性區(qū)分布
圖6 工況2 巷道圍巖塑性區(qū)分布
表1 各工況巷道圍巖表面最大位移量一覽表工況
由頂?shù)装逦灰?、兩幫位移、垂直應力云圖以及2 種工況的塑性區(qū)分布圖可以看出,巷道開挖后,原巖應力平衡被破壞,巷道周邊應力降低,形成應力降低區(qū),在巷道兩幫一定位置形成新的應力集中區(qū)。近水平煤層條件下,兩幫垂直應力數(shù)值上基本相同,表明巷道周邊圍巖應力主要由巖性與圍巖大結構決定[17-20]。數(shù)值模擬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2 種錨桿支護參數(shù)都可以滿足巷道支護要求,但1#煤回風巷為整個1 煤采區(qū)通風服務,服務年限為15~20 年,因此要求在幫部距離底板1 500 mm 處,兩幫各施工1排錨索,巷道施工貫通后,要求全斷面噴漿封閉,避免錨桿錨索出現(xiàn)銹斷現(xiàn)象。
1#煤煤層回風巷2018 年5 月巷道開始掘進,2019 年4 月巷道安全貫通,共計施工12 個月。巷道設計總長度為1 639 m。共布置礦壓觀測站20 組,其中離層儀和位移觀測站16 個,錨桿錨索載荷觀測站4 個。在12 個月的礦壓觀測中,頂?shù)装逦灰屏孔畲笾禐?40 mm,兩幫位移量為80 mm。巷道大部分寬度在5 700 mm,不需要進行任何巷修工作,工業(yè)性試驗取得成功。
頂板離層:離層觀測站每隔100 m 布置1 組,1組觀測站包括淺部基點和深部基點,淺部基點深為2 500 mm,布置在錨桿離層層位,深部基點深為7 000 mm,布置錨索離層層位。離層觀測站根據(jù)地質情況適當加密觀測。頂板下沉、底鼓及兩幫位移觀測站:位移觀測站布置同離層觀測站,在同一位置。頂?shù)装逦灰朴^測,頂板基點可用鋼帶備用孔,用噴漆做好標記,底板則需要用1 m 長廢鉛桿錨入底板中作為底板基點,用卷尺測量鋼帶備用孔到腰線的垂直距離為頂板下沉值,腰線到底桿的垂直距離為底板隆起值;兩幫位移值同樣在幫部用噴漆在幫部選好基點,左幫基點到中線的距離為左幫位移值,右?guī)突c到中線的距離為右?guī)臀灰浦?。錨桿錨索載荷觀測站共布置4 組,第1 組巷道施工50 m左右,其他3 個測站距離第1 測站分別為300、600、900 m。
南翼1#煤層回風巷3#測點位移曲線如圖7。由3#測站表面位移曲線可知,巷道圍巖變形主要發(fā)生在巷道開挖后的30 d 里,原巖應力釋放,尋求新的應力平衡,巷道開挖120 d 后,應力重新平衡,巷道變形穩(wěn)定,試驗段前120 d 的頂板下沉值為34 mm、底鼓值為92 mm 以及兩幫位移值為76 mm。在12 個月的觀測時間內,頂?shù)装逦灰浦禐?40 mm,兩幫位移值為80 mm。圍巖變形較小,巷道支護狀況良好。
圖7 南翼1#煤層回風巷3#測點位移曲線
1)試驗巷道采用理論分析、相似模擬、數(shù)值模擬及現(xiàn)場監(jiān)測等“四位一體”的研究手段確定顧北礦A組煤準備巷道合理錨桿支護參數(shù),系統(tǒng)研究了復合頂板條件下巷道安全掘進與全長錨固支護技術,頂板高強錨桿采用樹脂藥卷實現(xiàn)全長錨固,頂板錨索加長錨固,通過幫部預應力錨索強化、全斷面噴漿封閉等聯(lián)合支護方法,控制巷道圍巖變形,實現(xiàn)巷道有效維護。
2)整個巷道采用全長錨固錨桿支護。在12 個月的礦壓觀測中,頂?shù)装逦灰屏孔畲笾禐?40 mm,兩幫位移量為80 mm。巷道大部分寬度在5.7 m,不需要進行任何巷修工作,工業(yè)性試驗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