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 亦
中國人愛飲茶,并以茶為題吟詩作畫。自從唐代飲茶習俗在社會上流傳,茶事便成為畫家熱衷選擇的畫題之一。較早的《蕭翼賺蘭亭圖》(舊題閻立本),畫面故事主體雖不是飲茶,但卻在畫中真實再現(xiàn)了唐代煮茶的過程,可與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佛門茶具相互參考。宋代社會飲茶成風,文人并因之發(fā)展出了相關(guān)的茶戲,常相約斗茶。這種以茶會友的雅集場面在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南宋劉松年就繪有多幅斗茶圖。從所見宋代茶詩、茶畫來看,這時的作品更注重表現(xiàn)飲茶活動本身,如烹煮的過程、茶具的表現(xiàn),以及文人對于茶香、茶色的品鑒。到了元明之際,隨著知識分子所處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茶畫開始更多表現(xiàn)品飲之外的隱喻意義,并漸漸向隱逸主題傾斜。從唐宋之際的“以茶為飲”,到元明時期“以茶為隱”,中國茶畫的主題經(jīng)過了一個較大的變革,其中體現(xiàn)著文人的審美趣味的變化,以及背后的政治環(huán)境的變遷。
宋代社會飲茶習俗流行,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皆好此道。趙佶《大觀茶論》、蔡襄《茶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出現(xiàn)的。宋人在烹茶的技藝上發(fā)展出很多花樣,如分茶。分茶又稱茶戲、湯戲,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烹茶游戲。就是在沏茶時,能在茶盞上用水紋和茶沫形成各種圖像,精巧的甚至狀如山水云霧或花鳥蟲魚,如繪畫一般,因此時人稱這些圖案為“水丹青”。陸游《疏山東堂晝眠》曾寫道:“香縷縈檐斷,松風逼枕寒。吾兒解原夢,為我轉(zhuǎn)云團。”1轉(zhuǎn)云團,就是使茶中出現(xiàn)的形象狀如云團。烹茶技藝的多樣化以及宋人對于品茶、茶具的審美化,使得斗茶成一時之風。斗茶又稱“茗戰(zhàn)”,是集體品評茶之優(yōu)劣的一種形式。宋人唐庚《斗茶記》說:“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予為取龍?zhí)了胫谄淦罚阅碁樯?,某次之?!?斗茶使宋代茶文化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詩文到茶畫,都有不少精心之作。
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長詩,其中有句云:“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生動地記錄了斗茶人“十目視而十手指”的緊張激烈,以生動的譬喻使我們品味到茶色之美與茶味之美。
南宋 劉松年 盧仝烹茶圖 50.5cm×101cm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緊張的斗茶場面,在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中有生動表現(xiàn)。這是一幅描繪市井斗茶情景的繪畫。畫面以人物為主體,有人注水點茶,有人提壺備水,有人正在舉杯品飲。旁邊還有駐足觀看斗茶場面的,其中有挑擔的小販,也有牽孩子的婦女。挑擔小販似是賣茶人,擔簍上貼一紙,上書“上等江茶”。說明當時茶葉作為商品在下層人民中間流通。畫中人物均為民間衣著打扮,是宋代街頭茶市的真實寫照,充滿十足的市井氣息。
劉松年還有一幅《斗茶圖》,所繪場景與《茗園賭市圖》類似,只是少了些市井氣,更多了點文人的寧靜淡泊。畫面繪四位茶人站在古樹山石旁。他們或烹茶煮水,或品茶論道。斗茶斗到最后,并非“十目視而十手指”的緊張熱鬧,而是文人式的淡泊寧靜,完全似沉浸在茶之香與美之中,有著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寧靜愜意。
從劉松年的兩幅茶畫可見,畫面以人物表現(xiàn)為主題,斗茶、品茶的場面占據(jù)畫面主體部分,畫面所表現(xiàn)的亦重在茶之品飲,若說有什么畫外之意,也只是宋代發(fā)達的市民文化以及知識分子適意的生活。
宋代人飲茶,追求茶之“真香”“真味”,蔡襄《茶錄》上篇即論茶湯品質(zhì)和烹飲方法。文人亦熱衷于茶的烹飲之道,比如陸游就喜歡自己動手烹茶。并有一系列詩作,“歸來何事添雅致,小灶燈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茶”“名泉不負吾兒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等,可以看出他是很以此為樂的。宋代茶畫也熱衷將烹煮過程及用具一一呈現(xiàn)?!稊f茶圖》也是劉松年茶畫代表作之一,表現(xiàn)的是文人之間的小型雅集。畫面中一僧伏案執(zhí)筆書寫,另有兩士人從旁觀賞。而這幅畫更重要的是,它還描繪了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細細描繪喝茶用具以及點茶場面。煮茶場面位于畫面左側(cè),兩個仆役各司其職:左前方一仆役騎坐在長條矮幾上用磨將茶餅磨成細末。左上方另有一仆立于黑色方桌邊,右手提湯瓶,左手執(zhí)茶盞,正要點茶。桌上陳列著一整套的喝茶用具,包括篩茶的茶籮、貯茶的茶盒以及茶盞、盞托、茶匙、茶筅等。桌旁的風爐上正煮著泉水,另一側(cè)是儲水的甕,上覆茶葉形蓋。畫面對于茶具的仔細描摩可見宋人對于茶具的重視,比如蔡襄《茶錄》的下篇就對茶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
明 文徵明 品茶圖 142.31cm×40.89cm 紙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以上作品分析可見,宋代茶畫的主旨在“品飲”。品茶湯之味,品茶具之美。從畫面構(gòu)圖來看,飲茶場景是畫面的主體,品飲的地點多為裝點雅致的庭院或鬧市街頭,體現(xiàn)宋代文人風流適意的生活方式。
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quán),因寄心于詩文茶事,著有《茶譜》一書,內(nèi)中有云:“凡鸞儔鶴侶,騷人羽客,皆能志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時俗?;驎谌g,或處于松竹之下,或?qū)︷ㄔ虑屣L,或坐明窗靜牗。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4在《茶譜序》中,他還說:“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內(nèi)煉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將裨于修養(yǎng)之道矣。”可以說,明代人飲茶已經(jīng)超越了飲茶本身,而是重在體現(xiàn)文人內(nèi)在精神的追求。這時期的茶畫中所表現(xiàn)出的,亦是對于文人心性的表達,以及對于隱逸山林的向往之情。
明代以茶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很多,這時的茶畫中,畫面主體不再是茶具、飲茶過程等的羅列,而將表現(xiàn)重點放在文人精神的傳達,畫面主體多為山水,人物活動僅為點綴。
文徵明曾自謂“吾生不飲酒,亦自得茗醉”,并繪有《品茶圖》《惠山茶會圖》《松下品茗圖》等以茶為主題的作品。文徵明出身官宦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他曾希望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但十次應試未舉,后于五十四歲時被舉薦入京,任翰林院待詔。但他在目睹了官場爭斗的險惡后決然返鄉(xiāng),潛心于詩文書畫,過著平靜優(yōu)裕的風雅名士生活。文徵明的畫多表現(xiàn)文人書齋庭院的清幽精致以及高雅的生活情趣,代表著逃離社會紛爭、棲息寧靜藝術(shù)天地的文人心態(tài)。
文徵明的《品茶圖》繪與友人在林間茶舍品茶的場景。圖中,遠山蒙蒙,近處草堂中兩個文人對坐品茗,氣息閑雅恬靜,表達了文人希望擺脫世俗生活的理想。畫上作者題詩:“碧山深處絕塵埃,面面軒窗對水開。谷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痹姾蟀衔模骸凹尉感撩?,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傳過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圖中文徵明所繪草堂,是他常與好友聚會品茶之所。這所茶舍曾多次出現(xiàn)在文徵明的茶畫中。茶舍位于景色幽致的山林中,正是明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構(gòu)一斗室,相傍山齋,內(nèi)設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幽靜清雅的茶舍是文人生活的重要場合之一,這里遠離朝堂是非,可以構(gòu)一片清靜之地,以供讀書看畫、品茗獨坐、長日清談。這可能是明代文人遠遁山林而不得,又能體現(xiàn)隱居意向的最好途徑。
明 唐寅 斗茶圖 54.5cm×78cm 紙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也繪有《品茶圖》,崇山峻嶺之間,有草屋數(shù)楹,掩映于寒林之中。屋內(nèi)主人正據(jù)案讀書,旁邊有二童子向爐烹茶。其實,唐寅此畫也并非意在品茶。就像他在劉松年《盧仝烹茶圖》后的跋文所說:“右《玉川子烹茶圖》,乃宋劉松年作。玉川子豪宕放逸,傲睨一世,甘心數(shù)間之破屋,而獨變怪鬼神于詩。觀其《茶歌》一章,其平生宿抱憂世超物之志,洞然于幾語之間,讀之者可想見其人矣。松年復繪為圖,其亦景行高風,而將以自企也。夫玉川子之向,洛陽人不知也,獨昌黎知之。去昌黎數(shù)百年,知之者復寒矣。而松年溫之,亦不可不為之遭也。予觀是圖于石湖盧臬副第,喜其敗爐故鼎、添火候鳴之狀宛然在目,非松年其能握筆乎書此以俟具法眼者?!?他說劉松年繪此圖是因為景仰盧仝的高風,并以之自企,這亦是唐寅之自企。
俗說“茶狷酒狂”,唐寅素行狂恣,他以詩和酒表現(xiàn)其狂其豪之特質(zhì),以畫和茶標舉其狷其隱之志??v觀唐寅一生,先是科考案導致無意仕途,后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聘至南昌,又遇寧王謀反,唐寅“察其有異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穢,宸濠不能堪,放還”。7最后只能“隱去”,且其隱并非遁居深山,而是居于城市近郊,居處遍植桃花,暗合“桃源”的意象。他所作《桃花庵與祝允明黃云沈周同賦》:“茅茨新卜筑,山木野花中。燕婢泥銜紫,狙公果獻紅。梅梢三鼓月,柳絮一簾風??飶]與衡岳,仿佛夢相通?!?還是很明顯地表達了對隱于匡廬、衡岳等名山大川的向往之情。
唐寅也繪有《斗茶圖》。與宋代常見的《斗茶圖》不同,場景由市井或庭院轉(zhuǎn)向深山,畫中有峭石奇松,蒼苔點點的山坡上草木叢生。四個斗茶的小販衣著整齊,舉止文雅,并無市井常見的競技喧囂。畫風也是唐寅典型的秀逸風格。也許,唐寅特意將原該發(fā)生于熱鬧之地的斗茶場景放到了林泉之中,有意無意將茶事與隱居進行了聯(lián)結(jié)。林間松下、山巔泉邊的斗茶畫面,意味著茶事與隱居的嵌合。
明 丁云鵬 玉川煮茶圖 137cm×64cm 紙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從明代茶畫構(gòu)圖來看,人物活動只占畫面的很少一部分,畫面主體為自然景色,人物只是深山茂林中的一點點綴。此時,茶畫的目的不在表現(xiàn)茶之色香味,其主旨在隱。這個隱,可以說是畫中所具有的隱喻意味,也可以說,還有更深層次的文人向往隱居生活之意。
宋代茶制為團茶,即將茶壓成餅狀,其中名貴之品為龍團鳳餅。歐陽修《歸田錄》:“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宋徽宗:“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辈栾炓彩俏娜酥g相互贈送的文雅之禮。蘇東坡的《致季常尺牘》中就有“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之語。團茶的飲法,在宋代為點茶法,即將團茶碾碎放置碗中,以沸水沖之,再以“茶筅”充分攪拌,使茶均勻混和,成為乳狀茶液。表面呈現(xiàn)極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白花布滿碗面,稱為乳聚面。乳面不易散,又要咬盞,即持久地掛在杯壁上,才是最好的茶湯。斗茶便以此定勝負。這種泡茶方式流程極復雜,有時需多人操作,又利于文人間的相互品評,所以宋代茶畫為人物較多的雅集場面。
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改團為散”,又經(jīng)過寧王朱權(quán)的改進,明人的喝茶方式發(fā)生革命性變化,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葉茶的瀹飲法。瀹飲法不需成套的復雜茶具,這種簡單易行的品飲方式,可以使文人在書齋獨坐時品飲。表現(xiàn)在茶畫中,層巖茂林中一間草舍,有人獨坐品茗讀書,隱逸之感溢出畫面。
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庇兴我淮幕?,宋代從建國之始就制定了重文輕武的策略,給予士大夫文人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上的極大優(yōu)待。龐大的文人數(shù)量和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也使文人集團獲得了社會文化的主導權(quán)。相較于其他朝代君主對文人既倚靠又忌憚的態(tài)度,宋代文人的生存環(huán)境是最好的。遵循宋太祖“不殺大臣及言事官”的祖制,宋朝各個皇帝都對文化人十分尊重。雖有蘇東坡被流放這樣的事件,但宋朝沒有一個文人士大夫因言被殺卻是事實。再者,宋代優(yōu)厚的俸祿制度也在經(jīng)濟上保證了文人的精致生活和高雅情趣??梢哉f,從公元960年北宋開國到1279年南宋滅亡的三百多年中,是中國文人的黃金時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知識分子得以較為平和的心態(tài)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在茶畫中,就是沉浸于茶本身所帶來的美好,少有畫外之隱喻。
元 趙原 陸羽烹茶圖 27cm×78cm 紙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相對來講,明代的知識分子生存環(huán)境就惡劣得多。明代政權(quán)建立之初,朱元璋下令招致天下士子,“今天下甫定,愿與諸儒講明治者,啟沃朕心,以臻至治。巖穴之士,有能以賢輔我,以德濟民者,有司禮遣之,朕將擢用焉。”雖看起來禮賢下士,但朱元璋是運用刑罰手段,將隱居之士強行推離林泉,若有不從則禍及全家。這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對知識分子的不尊重。同時,朱元璋在學校樹碑刻石,嚴禁生員議論政事,規(guī)定他們只能讀四書“五經(jīng)”。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對文人的統(tǒng)治更加嚴酷。到了明代中后期,朝廷宦官專權(quán),黨爭不斷,外部政治環(huán)境險惡,科舉出仕之途更為艱難。知識分子的尊嚴至此到了最低點。明代的文化高壓政策使文人膽顫心驚。文人們或因為科舉失意,或帶著避禍心理和避世情懷,放棄仕進之念,退守書齋,過著種花蒔草、飲茶彈琴的生活,追求超脫詩意的生活境界。這些視官場如畏途的藝術(shù)家或者把自己幽閉在古人的藝術(shù)境界中,或者隱逸山林,寄情泉石,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這樣的專制統(tǒng)治下,很多文人遠離政治,較少關(guān)注時代的風云變幻,轉(zhuǎn)而追求典雅詩意的生活意趣,在藝術(shù)境界上,表現(xiàn)出復古傾向和隱逸情懷。因此,從明代的茶畫藝術(shù)來說,畫面中所體現(xiàn)的,就不僅僅是對飲茶這一行為的本身,而是以此為載體,表達文人所向往的悠游林下、自由自在的生活。
注釋:
① 宋·陸游《劍南詩稿》卷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錢忠聯(lián)、馬亞中主編、錢忠聯(lián)校注《陸游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② 宋·唐庚《眉山文集》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二《古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羅偉豪、蕭德明《范仲淹選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④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年。
⑤ 明·文震亨《長物志》卷一《茶寮》,清·《續(xù)茶經(jīng)》卷上之二引屠隆《考槃余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⑥ 清·厲鶚《南宋院畫錄》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⑦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八六《唐寅傳》,中華書局校點本。8 郭杰、秋芙、魏崇新主編《中國文學史話》(明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