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林
前不久,我們黨史部門專門到瑞金市云石山鄉(xiāng)調(diào)研,深入梅坑、豐垅、回龍村等地采訪,搜集到一些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感受了蘇區(qū)群眾擴紅支前的熱情和蘇區(qū)軍民的魚水深情。
在云石山鄉(xiāng)豐垅村梁在桂家,我們見到了一個被珍藏85年的鐵皮箱。據(jù)現(xiàn)年66歲的梁在桂講述,他的爺爺叫梁學祥,奶奶叫楊六秀。他從小就經(jīng)常聽爺爺奶奶講當年的紅色故事。這個鐵皮箱就是糧食部部長陳潭秋當年留下來的,他們?nèi)叶己軔巯?,把它當成傳家寶。關(guān)于這個鐵皮箱,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往事。
1934年7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機關(guān)遷到了云石山,當時中央人民委員會糧食部駐扎在豐垅村新豬婆龍小組,時任糧食部部長陳潭秋住進楊六秀的家。陳潭秋一邊忙著做征糧工作,一邊積極開展擴紅動員,工作十分繁重。那時,陳潭秋臉龐消瘦了,眼睛凹下去了,草鞋磨破了,可他仍像一頭老黃牛一樣日夜操勞著,奔波著,從不停歇。
一個酷暑的早晨,陳潭秋同志因工作過于勞累病倒了,很晚都沒有起床。楊六秀看到太陽都升得老高了,就走到他房前叫他吃飯,可怎么也叫不應。后來她推開房門一看,發(fā)現(xiàn)陳潭秋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臉色泛青,昏迷不醒,病得很重。楊六秀心里很焦急。但蘇區(qū)時期條件艱苦,云石山附近也沒有醫(yī)院。楊六秀就決定先用土辦法為陳潭秋治病,她端來一盆水、一個碗,幫助陳潭秋搓背刮痧,然后采摘草藥搗碎慢慢地喂他喝下?;蛟S是土辦法起了作用,在梁在桂的奶奶悉心照顧下,陳潭秋的身體很快得到康復。
康復后的陳潭秋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不但超額完成征糧任務,而且還動員了村里梁育才、梁士河、梁士諸、梁士林等9名進步青年參加紅軍。
陳潭秋一直念念不忘楊六秀對他的救治,說如果不是她的及時救治,自己可能再也不會起來。長征出發(fā)前,陳潭秋同志為了感謝楊六秀對他的悉心照顧,專門贈送了一個鐵皮箱給她以作留念。幾十年來,楊六秀一家就一直保留著這個鐵皮箱,以表達對陳潭秋同志的懷念。新中國成立后,楊六秀老人經(jīng)常向后輩們講起這個故事,直到她去世時還囑咐孫子梁在桂一定要將這個箱子保存下去,把故事講給子孫后代聽。
193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隨部隊撤離至云石山豐垅村,駐扎在梁姓大戶人家的祠堂里。紅軍紀律嚴明,對當?shù)匕傩詹坏锖翢o犯,還幫人民群眾干活,割稻子、耕地、挑水,深受老百姓的贊賞。
豐垅村有戶人家有兩兄弟,因為紅軍經(jīng)常來他們家義務幫忙,所以兄弟倆對紅軍戰(zhàn)士充滿了敬佩和仰慕。就在1934年9月底,剛滿18歲的大兒子鼓足了勇氣,對母親說:“娘,我要參加紅軍,我要像他們一樣去幫助老百姓,去解放窮人!”聽著兒子的話語,看著兒子那堅決的神情,想想連日來紅軍為自己家所做的一切,母親含淚點頭答應了。
有一天,弟弟在山上砍柴,鄰居告訴他紅軍要走了,他一聽急了,扔下鐮刀就往家里跑,他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面前:“娘,哥哥參加紅軍,我也要去!”母親愣住了,她心想:大兒子剛出征,小兒子又想上戰(zhàn)場,打仗可不是兒戲,萬一有個閃失,年邁的我就沒了一點依靠??!她說什么也不肯答應。弟弟見母親死活不同意,也沒辦法說服她,便悻悻離開。有一天看到本村人報名去當挑夫,他靈機一動,有了主意。紅軍長征前夕,他來到母親身邊,央求道:娘,紅軍要轉(zhuǎn)移了,他們的物品太多了,需要很多挑夫,紅軍幫我們家這么多,你就讓我當挑夫送送他們,送到不遠處的萬田就回來?!蹦赣H考慮了幾天,終于含淚答應了。
就這樣,兄弟倆一個當了紅軍,一個當了挑夫,都走上了漫漫的長征路。母親思兒心切,朝也盼,暮也盼,三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八年過去了,母親期待著兒子們歸來。這一等,一直等到母親去世。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部隊才帶來他們兄弟倆的消息,原來,兄弟倆早在湘江戰(zhàn)役時就雙雙犧牲了。兄弟倆雖然犧牲了,但烈士之名梁崇萬、梁崇芹被永遠銘記。
85年前,紅軍準備長征時,曾駐扎在云石山,而梅坑村曾經(jīng)駐扎了一個簡易的紅軍醫(yī)院,安置了200多名紅軍傷病員,有的中了槍彈動彈不得,有的患了瘧疾打擺子無法行走。隨著長征的日期臨近,紅軍醫(yī)院的指戰(zhàn)員可犯愁了:帶上全部傷病員,醫(yī)院也沒有那么多現(xiàn)成的擔架呀。如果不帶上他們,那這些傷病員得不到及時醫(yī)治,處境就很危險了。
為了解決紅軍醫(yī)院的困難,梅坑村排腦小組15名群眾立即行動起來,他們連夜跑到后山砍竹子、做擔架。這些簡易的竹擔架看著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一定要用棕繩綁扎實,以防傷員掉下來。他們每天拿著鋸子和篾刀做擔架,從早忙到晚,晚上點著竹筒火照明,忙碌了五天五夜,幾乎砍遍了后山的竹林,終于做好了136副擔架。為了做這些擔架,有的村民的手被篾刀割傷了,有的村民手上滿是血泡,當他們把這136副擔架送到駐扎在梅坑的紅軍醫(yī)院時,紅軍指戰(zhàn)員握著他們的龜裂的手,感動得熱淚盈眶。這些老百姓一想到傷病員能躺在擔架上跟上大部隊,欣慰地笑了。
在這趕制擔架的15名群眾中,有一位村民叫梁學云,不僅為紅軍送去了擔架,還把自己“送”進了紅軍隊伍,當了一名紅軍。這些擔架為紅軍轉(zhuǎn)移立下了汗馬功勞,據(jù)說鐘期光將軍當時就是坐著其中的一副擔架開始長征的。這136副簡易的竹擔架,不僅帶著紅軍傷病員向勝利前進,還見證了蘇區(qū)軍民的魚水深情。
題圖 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在云石山的駐地云山古寺
責任編輯 / 梁發(f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