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各國在邊境設(shè)亭。到了秦朝,鄉(xiāng)村每隔十里算一亭。亭長的主要職責是維護治安,管理戶籍、旅客等,有點像是街道派出所所長。有一年,在秦朝沛縣泗水,一個中年人當上了亭長。雖然官職不高,也讓他樂呵了好多天??砷_心之余,他又為戴什么帽子發(fā)愁了……
在中國古代,漢族男性成年之后都把頭發(fā)綰成發(fā)髻盤起來,戴上帽子或者布條之類的裝飾物?!肮凇本褪敲弊拥囊环N,雖然它的款式多樣,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戴的。一是因為制作冠的成本很高,平民無力購置;二是因為當時的禮制不允許平民戴冠。
這個中年人在當上亭長之前,只能用布條把頭發(fā)束起來。現(xiàn)在做了官,他終于能過一把戴帽子的癮了??墒谴魇裁纯钍降拿弊幽兀克蛄撕芫?,最后決定自己動手設(shè)計。于是,一頂高七寸,寬三寸,用竹皮編制的帽子就出現(xiàn)了!戴著這頂設(shè)計感十足的帽子,亭長自然吸引住了無數(shù)人的目光。當別人問起時,亭長美滋滋地說出了名字——劉氏冠。
后來,這個亭長斬了白蛇,投入秦末的起義,并一舉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強大的王朝——漢朝。是的,你沒猜錯,他就是漢高祖劉邦。
大概是因為漢高祖劉邦對帽子特別偏愛,到了漢代,冠帽不僅僅用來區(qū)別貴族和平民,還承載了更多身份信息——通過冠帽就可以區(qū)分一個人的官職、身份和級別。比如裝有鐵制、竹制或木制冠梁的進賢冠,是文官和儒生戴的,冠梁的數(shù)目代表官員的級別;能把整個頭部包裹起來的武冠,是武官的專屬,如果冠上加戴了裝飾品,戴冠之人必然是高級武官。
因為冠帽與身份相對應(yīng),官員升職離職,都能從冠帽的變化里看出來。
王吉是西漢人,少年時就十分好學,入朝做了官。他為官十分清廉耿介,曾經(jīng)擔任過昌邑王中尉。當時,昌邑王縱情酒色,喜歡與身邊溜須拍馬的臣子、下人吃喝玩樂,不問政事,致使管轄之地民生凋敝。王吉多次勸諫,但意見都沒有被昌邑王采納。后來,昌邑王繼任了皇位,但只當了27天皇帝,就被朝廷廢黜。
此后,那些沒有將他失德之處上報朝廷的官員多被處死,只有王吉因為屢次進諫而幸免于難。后來,王吉又被漢宣帝啟用,但是皇帝覺得他太愛操心,自己做什么事他都覺得不妥,都要勸諫,就漸漸疏遠了他。郁郁不得志的王吉最后因病辭官,回到了故鄉(xiāng)瑯琊。
王吉的官路不順,他的好友貢禹也是如此。貢禹以精通經(jīng)義、品行高潔著稱,但因為公事被上級指責,被迫脫帽謝罪。貢禹說:“既然我已經(jīng)把冠帽摘下,又怎么能再戴回!”因而辭官回家。
王吉與貢禹的官場經(jīng)歷相似、抱負相當、愛好相同,關(guān)系也特別親密。人們都說:“若王吉當了官,貢禹也會將自己的冠帽取出,彈去上面的灰塵,因為他們總是同進退?!?/p>
果然,漢元帝繼位后,派遣使者去請王吉和貢禹出仕,二人都同意了。遺憾的是,王吉在任職途中病逝,而貢禹則入朝為諫大夫,繼續(xù)為治國安民建言獻策,后世尊為“貢公”。
“王陽在位,貢公彈冠”一直被傳為佳話,只是衍生出的成語“彈冠相慶”帶上了貶義的色彩,形容壞人得意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