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我家二寶上幼兒園大班,我負責接送。因為幼兒園離家很近,每次我跟兒子都去得比較早。這天,我送兒子到幼兒園時,幼兒園還沒開門。我發(fā)現(xiàn)園門口有個年輕男子牽著一個比我家二寶小一點的孩子,正向幼兒園里張望。那孩子我看著眼生,肯定不是這個幼兒園的小朋友。正疑惑之際,他們向我們走了過來,很客氣地向我們問好,然后問我是不是送孩子的。我說是,他便自我介紹,說他姓李,是這邊剛來的商戶,門店就在附近,想把孩子送到這所幼兒園。
我跟他介紹,說這所幼兒園很正規(guī),老師也很有愛心,孩子在這里肯定很開心。李先生點點頭表示贊同,但是求我一件事:“能不能讓你家孩子陪我家孩子玩一會兒?他們以后就是小伙伴了,熟悉一下?!蔽倚廊煌?,趕忙招呼兒子:“快跟新來的小朋友打個招呼,一起玩吧!”
兒子樂得認識一個新朋友,當場答應(yīng),并很快跟那個孩子玩在了一起。玩了一會兒,幼兒園開門了。我跟李先生說:“我陪你一起進去,你去了解一下孩子入園的事宜吧!”李先生卻說:“不急,過兩天再說吧,謝謝你!”然后就牽著孩子要離開,他家孩子卻央求道:“我還要和小哥哥再玩一會兒。”一副不舍的樣子。李先生卻不答應(yīng),說:“今天不行,明天再來找小哥哥玩吧!”
第二天,李先生果然又早早帶著孩子來到幼兒園門口,說是專門讓他家孩子找我兒子玩的。因為兩個小朋友已經(jīng)認識了,所以見面后都很高興。到幼兒園開門時,李先生又帶著他兒子離開了,仍然不是要入園的樣子。
就這樣一連過了四天!
我耐不住好奇心,問李先生:“你說讓孩子入園,為什么每天只是在幼兒園門口玩一會兒就離開了呢?門店上的事脫不開身嗎?”
李先生解釋:“不是門店上的事,前兩天孩子入園的手續(xù)我已經(jīng)辦完了,但考慮到孩子對這里的環(huán)境比較陌生,所以我事先想讓孩子熟悉一下,交個朋友,免得入園后孤單,哭天喊地地鬧。今天我就準備讓他正式入園。”
我立即明白了李先生的用意,原來一連數(shù)天,他是帶孩子在這里熟悉環(huán)境的,以消除孩子入園的心理障礙。這種事先“預(yù)謀”的做法,效果如何呢?效果那是相當好:幼兒園開門的時候,李先生喊他孩子與我家兒子分別,要回家。他家孩子照樣說:我要和小哥哥再玩一會兒。這時李先生說:“要不,你和小哥哥一起去院子里玩吧?”他兒子一口答應(yīng)下來,牽著我兒子的手,快快樂樂進了幼兒園,完成了毫無生疏感的入園程序。
看到孩子快快樂樂入園的情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當初送兒子入園時的情形:兒子不想入園,我是按照大多數(shù)家長的做法,來個當機立斷,把他硬塞給老師,然后扭頭就走,任憑他哭天喊地!而且,這種哭天喊地的情形一直持續(xù)了將近一周才有所改觀,其間我的內(nèi)心也備受煎熬。
對比一下李先生的做法,我忽然意識到,為了讓孩子完成某種“人生跨越”的進程,大人除了可以當機立斷,也可以來個循序漸進。李先生誘導他家孩子快樂入園的做法,雖然只是一個家教特例,并不一定適合所有家長,但這種循序漸進的家教思維,值得借鑒。
我決定活學活用,在日常家教行為中放棄諸多當機立斷的粗暴做法,采取循循善誘的柔性操作——
有段時間,兒子看動畫片,經(jīng)常學小豬佩奇的樣子在床上跳來跳去,晚上睡覺的時候,一上床就不消停,不讓脫衣服,一個勁地在床上跳。如果按照以前當機立斷的家教思維,我肯定是把他強制摁倒,脫下衣服,塞進被窩,關(guān)上燈強制他睡覺。可現(xiàn)在我學會了循序漸進。我耐下心來,讓兒子在床上跳一會兒,等他興奮勁兒一過,我趕忙故意問他:“兒子,你會不會脫自己的馬甲呢?”這個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兒子的好勝心立即被激發(fā)起來,答道:“當然會??!”說著,就把小馬甲脫了下來。然后我繼續(xù)問他:“你會不會把燈關(guān)掉呢?”兒子這次連回答的環(huán)節(jié)都省略了,直接過去把燈給關(guān)了。然后就按照我設(shè)定的轉(zhuǎn)移程序,結(jié)束了小豬佩奇的跳躍游戲,開始了云游夢鄉(xiāng)的進程。
你看,循循善誘的效果,要比當機立斷好得多——少了強制與沖突,親子關(guān)系也越來越和諧。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