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北京大學畢業(yè)生吳謝宇弒母案,引起社會各界關(guān)注。吳謝宇的一個老師說:“這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乖到?jīng)]缺點。”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情感,有欲望,有弱點,怎么可能乖到完美呢?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被教育要“完美”,每一天的生活都嚴絲合縫,結(jié)果或許并不美好。
(孫先生,34歲,建筑工程師)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小男孩想喝牛奶,媽媽對他說:“等我拿給你?!彼麉s偏要自己從冰箱拿出來。結(jié)果因為沒經(jīng)驗,一盒牛奶滑落在地,弄得一地狼藉。他惶恐無措,以為自己要被責罵。結(jié)果,他媽媽卻平靜地說:“既然地上的牛奶不能喝了,不如我們在收拾之前玩一下牛奶吧!”于是,小男孩就愉快地在地上玩起了牛奶。等他玩到盡興,媽媽又說:“牛奶由你來收拾。我這兒有海綿、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就這樣,媽媽溫和地引導男孩清理了地板,并教他如何避免以后再犯錯。
這個小男孩就是后來的著名科學家斯蒂芬·格倫。格倫長大后回憶起此事,仍深深地感激媽媽給他的犯錯空間與成長機會——在他“不乖”時,媽媽沒有批評、苛責他,沒有大驚小怪,更沒有溺愛縱容,而是給他寬松、安心、被接納的成長空間,又監(jiān)督他為事情的結(jié)果負責。有幸遇到這樣一位媽媽,真是格倫的幸運。
在我的原生家庭里,我從小被教育要“完美”與“乖巧”,不能甘于“平庸”。這種教育讓我認為,“不乖”是一種罪孽!但到了青春期,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無論父母說什么我心里都憋著一句話:“你們對我的教育有問題,我就是不服氣。”雖然這句話我從未說出口,但內(nèi)心深處的怨恨卻一直在積攢。讀大學后,我希望自己盡快脫離這個家,但又有說不清的內(nèi)疚和自責。我看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自我調(diào)整之后,嘗試著與父母和解,才慢慢拉近了與父母的距離。如今,我可以和父母好好溝通,也能帶著父母一起出去走走,重新體會到了家庭的溫情。
兒子大偉出生后,我一直思考如何做家長。我不希望他再次經(jīng)歷我的童年,被束縛得發(fā)不出自己的聲音。大偉是個獨立好動、精力充沛、很愛創(chuàng)新的孩子,用老人的話講就是:特別不好帶、不乖、猴子屁股坐不住。我跟老人溝通:我們是要培養(yǎng)一個從小乖到大的孩子,還是培養(yǎng)一個善良、真誠、有責任感、有個性的孩子?抑或是要求孩子一味隱忍、順從、失去自我,做個讓人喜歡的小大人?
有一天,我愛人的一條項鏈找不到了。大偉爽快地告訴我們他有了初戀對象,是幼兒園最漂亮的小女生笑蕾。正好笑蕾要過生日,他就把那條項鏈當作禮物送給了她。我和愛人都嚇了一跳,鎮(zhèn)定下來后盡量平靜地問他打算怎么辦。大偉嘆口氣道:“我個子不高,笑蕾肯定不會喜歡我,我得好好打籃球長個子!”
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一直以來,對于大偉石破天驚的話語和行為,我們都盡量避免武斷地責罵。我接納他的性格,承認他不完美和不乖巧只是表象——他的內(nèi)心是善良熱情、充滿探索精神的!每當他闖禍時,我們之間說得頻率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來聊聊天吧?!?/p>
在聊天中,大偉問他媽:“你說我以后如果成了大博士、大科學家,笑蕾會不會喜歡我?”他媽沒好氣地點著他的小腦袋說:“你想太多了,先洗澡去?!?/p>
在大偉洗澡時,幼兒園老師打來電話,說笑蕾家長發(fā)現(xiàn)了項鏈,想把項鏈還給我們。大偉洗完澡后,我愛人告訴他:“不管你能不能成為大博士或大科學家,只要你努力變得更優(yōu)秀,笑蕾應(yīng)該會喜歡你的?!痹诮酉聛?個小時里,我們?nèi)齻€在討論“理想是什么、現(xiàn)在應(yīng)該如何加油”的話題中度過。我們一起憧憬著他美好的未來,以耐心的傾聽讓他明白:爸爸媽媽對他的一切都很感興趣,我們之間的溝通完全無障礙。
睡前,大偉摟著我愛人的脖子親了一下說:“媽媽,我喜歡你。我以后再也不拿你的東西送人了。”他媽媽說:“不管拿誰的東西,你都要提前征求對方的同意,這樣才能贏得女孩子的喜歡?!?/p>
教育專家說:“孩子不乖,往往是因為家長沒有傾聽他們的心聲。故此,孩子用叛逆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睘榱藥椭髠コ砷L,我學會了傾聽——不管多忙,不管大偉的事有多微不足道或匪夷所思,我都會用心去聽他把來龍去脈講清楚,讓他感受到完全被接納之后,再幫助他分析對錯。當我們能夠理解大偉,用心傾聽他的聲音時,他給我們同樣積極的回饋——用心聽我們的教誨。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我擁有了一個不是因為高壓與強權(quán)而變乖的孩子,而是一個被充分接納與尊重、非常有安全感的孩子。
(馮女士,28歲,服裝店老板)
我女兒姣姣是遺腹女。她出生后,我一直在大城市做生意,將她留在鰥居的姥爺身邊。姣姣性格內(nèi)向,從不闖禍。我的父親是復員軍人,一天說不到三句話。他對姣姣的教育方式是軍事化管理,一切以無條件服從為原則。
在姣姣5歲時,我把她和我父親一起接到了身邊。進入大城市的幼兒園后,姣姣適應(yīng)得很慢。有一次,教育局領(lǐng)導來幼兒園視察。老師們?nèi)缗R大敵,歡迎儀式排練了好多天。在公開課上,教育局領(lǐng)導穿梭在班里看小朋友們做手工。姣姣由于緊張,手抖得厲害。一位領(lǐng)導很慈愛地說:“小朋友,你為什么手抖呢?不要緊張?!蹦枪?jié)課除了手抖這個插曲,其他都很順利,姣姣的手工作品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這位領(lǐng)導的關(guān)心是出于好意,卻給姣姣留下了心理陰影。此后,每當畫畫或做手工時,她或多或少都會手發(fā)抖。我的安慰并沒有讓問題改善,姣姣做別的事情也總是擔心會不會手抖,這讓她非常痛苦。我們請教老師,老師分析說,姣姣一緊張就手發(fā)抖,和留守兒童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孤獨壓抑、缺乏父愛、不被認同的童年導致她一直很自卑。姥爺對她“乖孩子”的要求,讓她有了完美主義傾向,甚至有自我強迫的表現(xiàn)。老師說:“姣姣對師長百依百順,絲毫沒有自己的主見。家長如果不允許孩子偶爾頑皮,表達自我,孩子的天性被長期壓抑,等以后爆發(fā)出來時會很可怕?!崩蠋熃ㄗh給姣姣“松松綁”,讓她知道手抖并不是一件大事,擁有自信、能力和健全的自尊才更重要。
在老師建議下,我們做了如下調(diào)整。
首先,降低說話的音量和對孩子的要求。
作為一個打拼忙碌的單親媽媽,我性格暴躁,經(jīng)常不冷靜,這樣隨意發(fā)泄情緒難免傷害女兒的自尊心。我意識到低聲調(diào)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這樣孩子才有機會與膽量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
姣姣是個特別膽小的孩子,要她熱情、禮貌地主動跟人打招呼,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她姥爺卻經(jīng)常把她推到陌生人面前,以不容分辯的口吻要求她“乖乖打招呼”,結(jié)果導致她出現(xiàn)社交焦慮,自尊心也受到傷害。進行調(diào)整之后我讓姣姣用揮手或者點頭微笑等肢體語言與別人打招呼。我先示范,從語言到肢體動作都先來一遍,然后讓她模仿。我還盡量多帶她參觀訪問見世面,提升她對于社交場合的適應(yīng)性。當她意識到“不打招呼不是不乖”“媽媽對我完全接納”之后,她反而擺脫了對陌生人的恐懼,邁出了真實成長的步伐。
其次,就事論事,不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幼兒園老師對我說,尊重、信任會使姣姣產(chǎn)生自信,是她前進的重要動力。我便經(jīng)常告訴我父親:“高壓教育絕對不是最好的辦法,一時起到的作用也不會長久。如果姣姣的乖是因為懼怕和心理問題,那么我不希望她乖。”
對姥爺來講,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我建議他在說話前三思,運用恰當?shù)恼Z氣和措辭,不要只是給出簡單的指令。比如:“姥爺非常喜歡你,但你的這種行為我不能接受,可以告訴我原因嗎?”這種話乍一聽會覺得很生硬,但過一會兒,姣姣就適應(yīng)了,她告訴姥爺她為什么這么做,姥爺再把他的期望告訴她。漸漸地,祖孫倆有了更多交流,關(guān)系不再像以前那樣像貓跟老鼠一樣。
最后,不是通過各種努力讓孩子變得更完美,而是活在當下,接納孩子。
只有當我承認孩子不完美和平庸時,才能看到改變的可能性。比如姣姣手抖這個問題,我直接忽略,總是去肯定她寫字很認真、畫畫有天賦、做的手工很漂亮??吹轿业慕蛹{與贊美,她更能接受真實的自己,內(nèi)心得到成長。
如今,姣姣已經(jīng)上小學二年級,我也成了一個常讀書、愛運動的單親媽媽。內(nèi)心陽光開朗,我也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并跟孩子有效溝通。她的手抖問題已痊愈,更令我高興的是她越來越自信,美術(shù)天賦得到充分發(fā)揮。她不因自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而自卑,走出了乖小孩的誤區(qū),成了一個獨具個性的孩子。
(孫教授,兒童心理專家)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莉蓮·凱茨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chǎn)生對學習與探索的無能感,并因此喪失自信心。這種孩子給別人的感覺是“極乖”“越學越笨”“聽話懂事卻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造成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往往是以下兩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過高的目標與過嚴的管理。有些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心理和智商發(fā)展情況,一味分派學習任務(wù)又不給予幫助。孩子創(chuàng)新性的嘗試都被打壓或遭遇失敗,很少能體驗到成功的感覺。這樣,不用家長說,他都會覺得自己很笨——干脆做個亦步亦趨的“乖小孩”吧。有些家長管理孩子過于嚴苛,這并不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反而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
過多的負面暗示與缺乏安全感。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外界言語和行為暗示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影響巨大。一些父母的口頭禪就是說孩子“真聽話”“乖寶寶”。當孩子不乖時,則批評責罵:“你就沒腦子!”“你不聽話就該受罰。”這種教育會造就一種不健康的“乖孩子”——大人希望怎樣就怎樣,出于懼怕與依賴,表現(xiàn)得對家長百依百順。
“但愿我兒愚且乖,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的教育理念是錯誤的。孩子應(yīng)該各具個性,家長不應(yīng)該把孩子刻成一個模式,而是要讓孩子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因為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無論有多少財富、多高的地位,都很難有幸福感。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個性特點或叛逆行為而羞辱他們。但羞辱絕對不會讓孩子進步,只會讓孩子壓抑自己。有時候,因為孩子壓抑了自己,給人一種“變乖了”的錯覺。這種假象遲早會帶來嚴重后果。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健康的“乖”,缺乏創(chuàng)造力或習慣于自我壓抑,那么你應(yīng)立即做以下幾件事。
首先,低聲說話,幫助孩子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處理同一件事,不同的聲調(diào)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家長批評孩子,用低聲調(diào)跟孩子說話,孩子更容易接受。比如帶孩子逛超市,告訴他不要亂動商品,否則會有什么后果,不需要聲音多大,也不需要威脅的口氣,只要低聲清楚地告訴孩子,就會有不錯的效果。但這種與孩子冷靜溝通的能力,很多家長卻不具備,需要慢慢修煉。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不斷嘗試提升自己,做到急事慢慢說,大事清楚地說,小事幽默地說,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沒發(fā)生的事不胡說,做不到的事不亂說,傷人的話絕對不說,開心的事看場合說。
其次,鼓勵孩子為自己代言,對孩子異想天開的提問進行鼓勵。
愿意提問、善于提問,說明孩子對身邊的事物有獨立的思考。面對3~6歲寶寶提出的各種古怪問題,家長應(yīng)做到如下幾點。
一是及時回應(yīng)。孩子的好奇心在第一時間得到滿足,能激發(fā)他新的求知欲,點燃他的求知熱情。對于科學知識與抽象概念,家長應(yīng)盡量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多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多用孩子身邊的事來說理。
二是不要胡編亂造糊弄孩子,不打擊孩子的激情。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會挫傷孩子的求知欲。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或上網(wǎng)查找相關(guān)資料,還可以帶孩子向身邊知識淵博的人請教。在家長引導下,孩子會逐漸養(yǎng)成主動解決疑難問題的習慣。
三是發(fā)現(xiàn)并培育每一個孩子的特質(zhì),珍視他們的個性。
作家伊麗莎白·奧康納說:“每一個孩子的生命都預(yù)先暗示他要走的道路。懂得深思的父母會收藏這些跡象,并反復思考。我們不要試圖去告訴孩子他們應(yīng)該成為什么樣子,而是堅信在他們里面,而不是在我們里面,有一個尚待開發(fā)的寶藏?!?/p>
有人做過一項調(diào)查,中國家長最苦惱的孩子的前三類缺點是:敏感、膽小、好動。事實上,換個角度看,這些都是優(yōu)點而不是缺點。敏感的孩子有藝術(shù)氣質(zhì),有極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膽小的孩子懂得辨別危險,邏輯性很強;好動的孩子體力充沛,有活力,行動力強,有勇氣。如果父母迫使這三類孩子“乖”,成為父母所期望的乖小孩,會讓孩子在內(nèi)心深處認為自己不夠好,從而否定自己,不接納自己。
當家長是一輩子的功課。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有這樣的理念:做真孩子比做乖孩子更重要。讓我們珍視每個孩子獨特的潛質(zhì),因材施教,鼓勵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