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平衡與融合:少數(shù)民族社會幸福感的模型分析

        2019-09-24 02:36:46
        貴州民族研究 2019年7期
        關鍵詞:幸福感少數(shù)民族個體

        劉 超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一、引言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民生三感”,是當前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是建立于一定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基礎之上,并超越單純物質(zhì)層次而對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回應?!懊裆小绷⒒趪?、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及制度的建構與完善,內(nèi)部互相聯(lián)結,代表著綜合、整體的民生質(zhì)量。而其中的幸福感作為社會發(fā)展與社會問題的集體表征,代表著國民社會認可度的“風向標”,是探究國民整體認同度與凝聚力的重要指標。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幸福感是研究人類良好存在的實證科學[1],主要包括三種理論框架,分別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WB)及社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 SWB)。

        近幾年,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作為國家和社會重點關注并促進發(fā)展的地區(qū),在基礎設施、社會福利、教育設施、醫(yī)療及精準扶貧等民生項目上均加大投入,不斷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與進步。因此,面對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水平及滿意度的持續(xù)提升,以及人口流動的加劇,有關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的研究也不斷涌現(xiàn),其中主要著重于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幸福感的探討,社會幸福感的研究卻極度匱乏,幾近沒有。這也反映了我們對生活其間并參與建構的社會維度的忽視。社會幸福感關注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個體同他者平衡、融合狀態(tài)的達成是個體感知幸福的重要來源。

        基于以上背景及概念分析,本研究將根據(jù)社會幸福感的理論概念來建立研究框架,并運用CGSS2015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來進行多元回歸的模型檢驗,以考察少數(shù)民族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對個體幸福感的影響,同時,進一步驗證社會幸福感的理論概念與研究框架在少數(shù)民族群體中的應用效果與實際?;诖?,研究試以突破當前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以主觀幸福感為主、心理幸福感為輔的雙重研究路徑,以建立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分析的第三條路徑。

        二、研究回顧與述評

        當前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的研究主要著重于主觀幸福感的探討。主觀幸福感從測量形式而言,主要涉及研究對象的主觀體驗與感悟,是一種通過對自身生活模式、生活狀態(tài)、情感及情緒掌控等多種方面回顧反省所得的主觀幸福評價;從研究內(nèi)容而言,主觀幸福感涉及個體在社會中呈現(xiàn)于自身生活世界的生活體悟,過往生活的回顧,以及對幸福生活、快樂生存狀態(tài)的期待。目前,有關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的研究著重關注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或預科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2][3][4][5]或中介作用[6],以及對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展開分析[7]。

        心理幸福感不同于主觀幸福感,它更類似于“客觀性”評價。追根溯源,心理幸福感模型的出現(xiàn)本即依賴心理學的發(fā)展而達成的對主觀幸福感的回應。心理幸福感依賴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效能,依賴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潛能的開發(fā),于行動中實現(xiàn)自我,而非事后主觀的覺知與感悟。部分學者也對少數(shù)民族的心理幸福感展開研究,主要探討了在心理需要[8]、情緒調(diào)節(jié)[9]、應對方式[10]等中介作用下,文化疏離感對漢族高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部分研究也探討了人格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11]。

        但面對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幸福感,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個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處于社會之中,個體與他者、個體與我群、個體與他群等諸種關系維度是一個完整的社會人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社會幸福感的出現(xiàn),既是對主觀幸福感自我框架的回應,又是對客觀幸福感外在框架的突破。它更關注個體對社會的貢獻與融合[12]。個體同社會平衡、融合狀態(tài)的達成是個體感知幸福的重要來源,幸福雖為個體覺知,更因客觀表征而鮮活多彩,但個體行為的運作無時無刻不依賴于外在的他者,依賴于自己所處的網(wǎng)絡及背后的資源。幸福感的達成本身就是個體與社會互動之中的塑造,是一種關系狀態(tài)下隨時間而延展的平衡與穩(wěn)定。美國心理學家Keyes也發(fā)展出社會幸福感的可操作化維度,包括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社會貢獻 (social contribution)、社會和諧 (social coheren-ce)、社會認同(social acceptance)、社會實現(xiàn)(social actualization)五個方面[13]。因此,個體與外在他者的平衡與融合是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三、研究框架、理論與假設

        (一)研究框架

        一般而言,社會幸福感主要指,個體與他者平衡與融合的質(zhì)量,這里的他者包括個人、集體與社會,以及對自身生存環(huán)境及功能狀態(tài)的評估[13]。社會幸福感理論本就源自個體與社會統(tǒng)一融合的思想。

        因此,我們對以上概念進一步操作化與實證化,見圖1,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幸福感框架的核心在于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這里的他者包括個體、集體、社會三種層次。而平衡與融合作為社會幸福感維度的核心,我們根據(jù)數(shù)據(jù)的現(xiàn)狀及研究的需要,可以進一步操作化為四大變量,分別為(1)個體經(jīng)濟水平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2)個體社會貢獻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3)個體觀念態(tài)度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4)個體行為活動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其中箭頭指向的<1>和<2>即表示個體同他者平衡與融合狀態(tài)的達成。在此基礎上,箭頭<3>為平衡與融合狀態(tài)下對幸福感的影響,此處的幸福感即主要表征為社會幸福感。而雙向箭頭<4>和<5>則分別為除社會幸福感之外的個體與外在他者的其他幸福感的獲得,并且社會幸福感與其他幸福感最終一并對個體與他者形成反饋效應。

        圖1 社會幸福感研究框架

        因此,我們通過數(shù)據(jù)模型主要分析的即為少數(shù)民族成員平衡與融合的四大類自變量同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探究個體與他者平衡與融合狀態(tài)對幸福感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社會幸福感的研究框架在少數(shù)民族群體中的應用效果。

        (二)理論與研究假設

        1.需求層次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14]。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排成序列層次,呈階梯狀,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人生長時段的發(fā)展過程中,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才會向下一較高層次的需要過渡,層次與層次之間呈現(xiàn)連續(xù)卻分離的狀態(tài)。因此,馬斯洛呈現(xiàn)給我們一個視野寬廣卻又貼近本體日常生活的理論模型。

        對于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而言,不管是觀念、經(jīng)濟還是行為的平衡與融合都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社會的需要”這一層次中的一部分,是作為人類本體預設中本身就存在的第三類需求,也是向更高層次需求過渡的轉(zhuǎn)折點。并且,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模型以人類獲取幸福、追求幸福而建立,是人類不斷滿足需求以達致幸福感的重要過程與梯形呈現(xiàn)。因此,作為“社會的需求”這一層次的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融合是個體獲取幸福,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條件。

        2.社會認同理論

        社會認同論(social identification theories)受社會身份論 (social identity theory)[15]啟發(fā)而建立[16]。在趙志??磥恚鐣J同論包含“認”與“同”兩個過程,“認”是個體區(qū)別于他者而建立的個人身份、社會身份;“同”則主要立足于個體的社會身份,指隸屬于某一群體的個體會認同所屬群體的特質(zhì),表現(xiàn)出與此群體同一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個體社會認同的實現(xiàn)主要是對社會需要的滿足以及心理安全感的達成。我們每個個體在社會中擁有多種社會身份,也就擁有多重社會認同,這些不同的社會認同表現(xiàn)為個體與他者的聯(lián)結與互動,比如家族,學生群體,興趣小組等等,它們共同塑造了個體完善的人格,促進了個體潛能的開發(fā),帶給個體歸屬的安全感與滿足感。進而在時空維度下,這一切都成為個體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3.研究假設

        因此,不管是需求層次理論還是社會認同論,都證明了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是一個完整的、立體的“社會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由此,基于以上理論推理,本文提出:

        假設1:少數(shù)民族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對個體的幸福感產(chǎn)生正效應;

        假設1a:個體經(jīng)濟水平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同個體幸福感存在正效應;

        假設1b:個體社會貢獻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同個體幸福感存在正效應;

        假設1c:個體觀念態(tài)度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同個體幸福感存在正效應;

        假設1d:個體行為活動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同個體幸福感存在正效應。

        四、數(shù)據(jù)、模型與變量處理

        (一)研究數(shù)據(jù)

        本研究使用2015年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CGSS2015)的數(shù)據(jù)。該調(diào)查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調(diào)查地區(qū)覆蓋范圍為中國地區(qū),調(diào)查對象的人口年齡介于22—99歲,少數(shù)民族樣本量為851個,其中包括蒙古族、滿族、回族、藏族、壯族、維族等各少數(shù)民族群體。調(diào)查收集了一系列有關個體主觀態(tài)度、經(jīng)濟水平、行為活動等信息,對本研究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模型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分析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對研究中樣本的基本情況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第二部分根據(jù)研究的主要問題展開解釋性分析,此處主要運用最小二乘法(OLS)建立多元回歸模型逐層進行擬合,假設控制變量為x1,經(jīng)濟水平為x2,社會貢獻為x3,觀念態(tài)度為x4,行為活動為x5,幸福感為well-being,則具體模型如下:

        其中,b0代表常數(shù)項,bn則分別代表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系數(shù),well-being代表因變量幸福感,e 表示誤差項或干擾項,即為不可觀測的因素或測量誤差。

        (三)變量處理

        見表1,變量解釋與變量賦值。

        1.因變量

        本文因變量為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well-being),問卷中的問題為“總的來說,您覺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五級回答分別為“非常不幸?!薄氨容^不幸?!薄罢f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較幸?!薄胺浅P腋!?,分別賦值為1-5。

        2.自變量

        表1 變量解釋與變量賦值

        (1)少數(shù)民族個體經(jīng)濟水平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economic level)。包括一個自變量,“與同齡人相比個體社會經(jīng)濟地位”。經(jīng)濟水平作為一切物質(zhì)與精神生活的基礎,與周圍同齡人相比,其間的穩(wěn)定與上升對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都至關重要。

        (2)少數(shù)民族個體社會貢獻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social contribution)。包括兩個分自變量,分別為“個人感知收入合理度”“個人感知社會公平度”。

        (3)少數(shù)民族個體觀念態(tài)度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idea-attitude)。包括兩個分自變量,分別為“對他者信任度”“對他者開放度”。

        (4)少數(shù)民族個體行為活動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behaviour-activity)。包括四個分自變量,分別為“是否有宗教信仰”“同親戚聚會頻繁度”“同朋友社交頻繁度”“同鄰居社交頻繁度”。

        3.控制變量

        根據(jù)既有研究指出,部分個體特征對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本文選取健康狀況(health condition)以及全年家庭總收入(family income of whole year)作為控制變量。

        五、分析結果

        (一)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見表2,表中包含了少數(shù)民族樣本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基本情況,我們可以通過自變量的比例分布來看少數(shù)民族個體在各方面與他者平衡與融合的程度。

        1.因變量

        幸福感(well-being),我們可以看出此樣本中大部分個體是比較幸福的,占到樣本總量的約60%,而非常幸福的占到約17%,非常不幸福及比較不幸福的占到9.08%。

        2.自變量

        (1)少數(shù)民族個體經(jīng)濟水平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economic level)。大部分個體認為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他者相當,占樣本總量的52.72%,認為相對他者較低的也較多,占到41.73%,而認為相對較高的則較少,占到樣本總數(shù)的5.55%。因此,少數(shù)民族個體經(jīng)濟水平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呈現(xiàn)兩極趨勢,部分平衡與融合較好,而有的部分則不甚滿意。

        (2)少數(shù)民族個體社會貢獻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social contribution)。其中,“個人感知收入合理度”,認為合理的占大多數(shù),占樣本總數(shù)的60.47%,認為不合理的也較多,占樣本總數(shù)的31.94%,而認為非常合理或非常不合理的則較少。而變量“個人感知社會公平度”中,認為比較公平的占樣本大多數(shù),為50.23%,認為完全公平及完全不公平的則較少,占樣本總數(shù)的10.44%。因此,綜合來看,少數(shù)民族個體社會貢獻的收入合理度與社會公平度的感知方面,與他者平衡與融合處于中間趨勢,并無太好,也無太差。

        表2 自變量、因變量基本情況的描述統(tǒng)計

        (3)少數(shù)民族個體觀念態(tài)度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idea-attitude)。其中,“對他者開放度”是根據(jù)問題“是否認為他者在想方設法占你便宜”轉(zhuǎn)化而來,因此,“比較不同意”“比較同意”“說不上同意不同意”占樣本總數(shù)較多,也即說明對他者開放度為比較開放、比較不開放、適度開放,共占樣本總數(shù)的88.21%。而“對他者信任度”,其中比較信任的占大多數(shù),占樣本總數(shù)的55.61%。因此,信任度相對于開放度的平衡與融合要更好,開放度處于中間趨勢,而信任度則逐步上升。

        (4)少數(shù)民族個體行為活動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behaviour-activity)。其中,“宗教信仰”中不信仰宗教的占大多數(shù),為65.57%;“同朋友社交頻繁度”總體分布比較均勻,“大約一個月1次”所占比例較少;“同親戚聚會頻繁度”中,“一年數(shù)次或更少”占大多數(shù),為52.88%;而“同鄰居社交頻繁度”相對較為頻繁,其中“一個月幾次”、“一周1到2次”、“幾乎每天”共占樣本總數(shù)的65.36%。因此,綜合來看,宗教信仰方面大部分個體并不參與,而個體同朋友、親戚、鄰居的平衡與融合程度,根據(jù)對象的不同有所差異,其中同親戚與鄰居的平衡融合度較好,而同朋友的個體差異性較大。

        (二)模型分析結果

        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對四大自變量及控制變量同幸福感展開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探討少數(shù)民族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是否對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并進而驗證社會幸福感的研究框架在少數(shù)民族群體中的應用效果與實際。

        研究通過逐層納入的方式,將控制變量、經(jīng)濟水平變量、社會貢獻變量、觀念態(tài)度變量、行為活動變量,同幸福感依次展開回歸,建立起五個回歸模型,而我們著重分析的為后四個模型。分析結果見表3。

        表3中,模型1是控制變量對幸福感產(chǎn)生的影響作用情況,健康狀況、全年家庭總收入兩個控制變量的作用均高度顯著(P<0.001)。其中,健康狀況同幸福感呈正相關,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隨著健康狀況的提高,回歸系數(shù)是顯著提高的,說明健康狀況越好,則幸福感越強。同樣,全年家庭總收入同幸福感亦成正相關關系,說明隨著全年家庭總收入的增加,幸福感也是隨之加強的。

        表3 少數(shù)民族社會幸福感的回歸結果

        模型2將經(jīng)濟水平變量放入模型。此變量對幸福感有顯著影響(P<0.01),說明少數(shù)民族個體經(jīng)濟水平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對幸福感是有影響作用的。并且,隨著個體對自我社會經(jīng)濟水平同他者相比評價的降低,回歸系數(shù)也不斷地降低,這說明個體經(jīng)濟水平同幸福感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即個體經(jīng)濟水平與他者平衡與融合的程度越好或者高于他者,幸福感是不斷增強的。并且,在加入此變量后,兩個控制變量的影響程度降低,但仍顯著。

        模型3進一步將個人感知收入合理度、個人感知社會公平合理度兩個社會貢獻變量放入模型,兩變量均顯著(P<0.05 & P<0.01)。在“個人感知收入合理度”中,隨著感知到合理度的提高,回歸系數(shù)也不斷地提高,亦說明幸福感也不斷地提高,因此,此變量同幸福感呈現(xiàn)正相關;同樣,“個人感知社會公平合理度”同幸福感亦成正相關關系,即感知到公平合理度越高,則幸福感越高。因此,綜合而言,少數(shù)民族個體在社會貢獻上與他者平衡與融合度越好,則幸福感越強。同樣,在加入社會貢獻變量后,經(jīng)濟水平變量與控制變量的影響程度均降低,但依然顯著。

        模型4進一步將對他者開放度、對他者信任度兩個觀念態(tài)度變量放入模型,兩變量均不顯著。這說明觀念態(tài)度變量對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但模型5中兩變量又在一定程度上顯著,這說明觀念態(tài)度變量可能是在一定的平衡融合度上實現(xiàn)的,或者同其他自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這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同時,在加入觀念態(tài)度變量后,經(jīng)濟水平變量、社會貢獻變量、控制變量的影響作用均發(fā)生了一定的上下浮動,但仍然基本顯著。

        模型5進一步將是否有宗教信仰、同朋友社交頻繁度、同親戚聚會頻繁度、同鄰居社交頻繁度四個行為活動變量放入模型。其中,前三個變量顯著(P<0.05 & P<0.01& P<0.001),第四個變量不顯著。宗教信仰變量中,信仰宗教的個體相對于不信仰宗教的個體幸福感程度要高,這應該同參與聚會活動有一定關聯(lián)。同朋友社交頻繁度、同親戚聚會頻繁度同幸福感均呈正相關關系,即同朋友、親戚社交與聚會越頻繁,則幸福感程度越好,而同鄰居社交頻繁度則呈現(xiàn)不顯著,這可能同當前的職業(yè)分工及居住格局的影響有關。因此,總體而言,少數(shù)民族個體行為活動同他者的平衡與融合程度越好,則幸福感程度越高,但此處的他者卻有一定的區(qū)分度。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行為活動變量的加入,導致經(jīng)濟水平變量、社會貢獻變量、社會控制變量的影響作用又出現(xiàn)了一定的上下浮動,但仍基本顯著。但觀念態(tài)度變量由模型4中的完全不顯著變?yōu)椴糠诛@著(P<0.05),其中,對他者信任度同幸福感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即對他者信任度越高,則幸福感越高,而對他者開放度同幸福感相關性依舊不強。這可能同我們的變量選取有關,也可能由自變量之間存在的相關性導致。

        六、總結與討論

        (一)結論

        本研究利用2015年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CGSS2015)數(shù)據(jù)中的少數(shù)民族樣本,通過理論概念建立研究框架,并在研究假設的基礎上對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幸福感展開描述統(tǒng)計與模型分析。研究著重分析了少數(shù)民族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對幸福感產(chǎn)生的影響,并進一步考察了社會幸福感的理論概念與研究框架在少數(shù)民族群體中的應用效果與實際。

        通過統(tǒng)計描述與多元回歸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個體經(jīng)濟水平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同幸福感之間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即個體經(jīng)濟水平與他者平衡與融合程度越好或超過他者,則個體的幸福感程度越高,因此可以驗證假設1a。同樣,個體社會貢獻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同幸福感之間亦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即個體社會貢獻與他者平衡與融合程度越高,則個體的幸福感程度越高,因此可以驗證假設1b。

        但是,個體觀念態(tài)度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需要分情況說明,在模型4中,其與幸福感之間呈現(xiàn)不顯著,即對幸福感沒有影響,但進入模型5中,觀念態(tài)度兩分變量中的對他者信任度變量p<0.05,因此顯著,同幸福感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而對他者開放度變量中的部分選項p<0.05,此選項我們忽略不計。此情況的出現(xiàn)可能是由于其他自變量同此自變量存在相關性造成,因此我們部分認為個體觀念態(tài)度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同幸福感存在正相關關系,部分驗證假設1c。

        在個體行為活動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中,宗教信仰、同朋友社交頻繁度、同親戚聚會頻繁度均同幸福感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即行為活動方面同他者平衡與融合越好,則幸福感越高,但同鄰居社交頻繁度變量不顯著,因此對幸福感未造成影響,這可能同當前專業(yè)分工及居住格局有關,因此我們總體上認為個體行為活動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同幸福感之間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總體上驗證假設1d。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結論,即少數(shù)民族個體與他者的平衡與融合對個體的幸福感產(chǎn)生正效應,驗證假設1。因此,以上的分析結果在佐證了研究假設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社會幸福感的理論概念與筆者基此建立的研究框架在少數(shù)民族社會幸福感分析中的實用性。其間雖還存在著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們可以通過理論概念與框架的建構初步實現(xiàn)少數(shù)民族社會幸福感的實證分析。

        (二)討論

        當前,面對國家少數(shù)民族政策的不斷完備,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對外開放的不斷加強,人口的持續(xù)流動,有關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的研究不應局限于某一理論框架、具體地域或某一群體,而應與少數(shù)民族的當下相契合、發(fā)展相融合。

        幸福感并非局限于主觀式反省覺知與自我實現(xiàn)效能的客觀測量框架,而是寓于關系之中、網(wǎng)絡之中、流動之中,寓于個體與他者之間。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的社會維度應成為值得關注的焦點。并且,在分析的基礎上,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三大理論框架應該實現(xiàn)進一步的整合,共同探究少數(shù)民族成員幸福感的來源與表征,以此建立相應的政策措施,整體提升少數(shù)民族的幸福感。

        因此,突破當前研究的主觀性與心理性,看到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來源的社會性與多維性,打破當前研究以主觀幸福感為主、心理幸福感為輔的雙重路徑,以嘗試建立少數(shù)民族幸福感研究的第三條路徑,這是我們的必尋之路。

        猜你喜歡
        幸福感少數(shù)民族個體
        7件小事,讓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zhuǎn)變我們的“幸福感”
        英語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我認識的少數(shù)民族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少數(shù)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shù)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幸福感
        小說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0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精品|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极品久久免费看| 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引诱隔壁|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亚洲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东北老熟女被弄的嗷嗷叫高潮| 欧美人妻aⅴ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丝袜激情办公室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不卡视频合集| 91极品尤物国产在线播放| 蜜桃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老熟女网站|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欧美| 精品久久久无码不卡| 日韩中文字幕素人水野一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最黄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区一区二区三区| 四川老熟妇乱子xx性bbw| 高清国产美女一级a毛片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夜夜爽日日澡人人添|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天堂女人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久| 按摩少妇高潮在线一区|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91大神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