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白連 曹桂花 吳月娥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隨訪方式對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患者運動依從性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8月到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患者,依據(jù)不同的研究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n=60)與試驗組(n=60),對照組施以電話隨訪,試驗組施以實地隨訪,觀察兩組患者的運動依從性情況。結(jié)果:試驗組的運動依從性明顯較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jié)論:與電話隨訪方式相比,實地隨訪更能夠提升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患者運動依從性,具有積極影響。
【關(guān)鍵詞】電話隨訪;實地隨訪;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運動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276-02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在目前的醫(yī)療水平條件下該疾病已獲得良好的救治,對于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患者而言,為提升其預后質(zhì)量,則需要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照顧,通過相關(guān)的臨床研究顯示,術(shù)后適量的運動能夠有效的提升患者的心肌功能;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會對患者進行隨訪,以便能夠督促患者進行運動。本文將探討不同隨訪方式對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患者運動依從性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到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患者,依據(jù)不同的研究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為52-67歲,平均年齡為(59.5±4.9)歲;試驗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齡為53-67歲,平均年齡為(59.9±5.1)歲。
1.2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標準;②獲得家屬的同意。
1.3排除標準:①出院后失聯(lián)患者;②患有嚴重的慢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家屬了解護理方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之間的線性資料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4方法
緩解這在出院前分別由護理人員為其建立完善的病歷檔案,并留取患者的聯(lián)系方式。
對照組采用電話隨訪方式,患者出院第1-3個月內(nèi),每周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出院第4個月后改為每2周對患者進行1次電話隨訪,以了解患者的實際運動情況及康復情況,以便及時對運用方案進行調(diào)整,從而適應(yīng)患者的康復需求,連續(xù)進行6個月的電話隨訪。
試驗組采用實地隨訪方式,患者出院第1個月內(nèi),護理人員每周對患者進行1次實地走訪,出院第2個月及以后每個月對患者進行1次實地走訪,以了解患者的實際運動情況及康復情況,以便及時對運用方案進行調(diào)整,從而適應(yīng)患者的康復需求,連續(xù)進行6個月的實地隨訪。同時在走訪期間告知患者每2周回院進行1次復查。
1.5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運動依從性情況,評價標準:完全依從,患者能夠完全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方案進行良好的運動;基本依從,患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方案進行良好的運動;未依從,患者能夠無法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方案進行良好的運動。
1.6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運動依從性情況為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運動依從性情況比較
試驗組的運動依從性明顯較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在目前的醫(yī)療水平下,患者獲得良好的救治,對處于康復期的患者而言,需要在較大程度上提升其心肌功能與機體免疫力,如此才能夠提升其預后效果。通過查閱資料顯示,若能夠提升患者的運動依從性,則能夠達到上述目標,為此在患者的家庭休養(yǎng)中,需要對其予以良好的隨訪,以便督促患者進行運動。
目前臨床中多采用電話隨訪與實地隨訪等方式,在電話隨訪中,護理人員僅通過電話對患者的運動情況進行了解,并且并未告知患者進行回院復查,因而無法全面了解患者的實際運動情況,進而無法確保護理方案能夠獲得有效的調(diào)整;對于實地走訪而言,護理人員能夠?qū)嶋H的觀察到患者的運動情況與康復情況,從而能夠有效的確保護理方案適應(yīng)患者的實際康復需求,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能夠告知患者定期回院復查,以便能夠更加專業(yè)全面的明確患者的康復情況,最終提升患者預后質(zhì)量。依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顯示,試驗組患者的運動依從性顯著提升至96.66%,足以說明實地走訪對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患者運動依從性具有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與電話隨訪方式相比,實地隨訪更能夠提升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患者運動依從性,具有積極影響,可作為提升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復患者運動依從性的首選模式,但護理人員仍然需要對之地走訪的護理模式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