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璐, 孔 錦, 陳海鵬, 段七零
(揚州職業(yè)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9)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國內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同質化現象明顯。由于缺乏地方文化背景支撐,高職藝術設計類人才與地方文化企業(yè)需求脫節(jié),文化產品缺乏特色,約束了地方文化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1]。作為國務院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揚州文化底蘊深厚。揚州職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專業(yè)依托揚州傳統(tǒng)地方文化,通過構建“三室三融”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將地方文化融入人才培養(yǎng)過程,走出了一條文化育人的新路。
地方文化內核包括物質層次、制度層次和精神層次[2]。物質層次指滿足人類生活和生存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物質產品,主要表現為工藝美術、演藝餐飲等;制度層次主要指地方歷史演進過程中產生的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如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主要表現為地方禮儀與風俗文化;精神層次主要指地方人群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如揚州崇文尚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仁愛愛人、開放包容、精細精致、文明優(yōu)雅的城市精神[3]。
藝術設計人才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傳承者,不僅須從物質層面成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載體,更要從精神層面融入地方文化內核。目前地方文化融入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一般停留于物質技能層面,物質技能所根植的文化內核受到忽視。這種僵化傳承導致地方文化內核無法與文化市場需求有機融合,文化產品創(chuàng)新過程受到阻滯。因此,界定地方文化的內核是地方文化嵌人才培養(yǎng)過程的前提。
揚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我國古代水陸交通樞紐和鹽運中心,同時也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城。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伴隨著經濟的幾度繁榮,積淀了諸如文學創(chuàng)作、藝術建樹、學術研究、文物積累、工藝制作等各類形式的地方文化。將揚州地方文化內核融入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須從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次加以界定見圖1。
圖1 揚州地方文化內核的3個層次
物質層次是揚州文化的物化部分,工藝美術如揚州漆器、玉器、剪紙、絨花、盆景等,地方曲藝如揚州清曲、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木偶等,餐飲美食如板橋宴、紅樓宴、高郵鴨等。
制度層次主要表現為地方禮儀與風俗文化,如揚州剪紙技藝就發(fā)端于唐代揚州早有“剪紙事鬼”和剪“彩勝”風俗[4];揚州傳統(tǒng)藝術揚州評話(評彈)中則包含大量對揚州風俗情節(jié)的描寫。物質層次工藝美術、地方曲藝、餐飲美食離開了制度層次依托,就失去了發(fā)生和演化的土壤,在市場上只能成為普通物件而失去了文化含義,價值大大降低。
精神層次則是特定群體的價值內核,如揚州鹽商作為地域商幫所表現出的崇文尚雅精神,使之成為揚州文化制度與物質層次的推動者;再如以鄭板橋為代表的“八怪”非主流文人群體,大力倡導“筆墨當隨時代”,在當時的中國文壇、畫壇上揚起一股清新之風。領異標新,與時俱進,就是當代人從鄭板橋身上讀到的揚州文化精神。
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重視物質層次的技能教育,忽視了制度與精神層次的內容。地方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融入地方文化內核,可分為3個層次的系統(tǒng)設計:實訓室+教室+大師工作室,分別對應揚州地方文化的物質、制度和精神層次[5]。
在校內建立傳統(tǒng)手工藝實訓場所,比如根據傳承內容與地方工藝美術集團共建漆藝、玉器、雕版工藝“校中廠”,打造以研發(fā)、加工、培訓為一體的非遺傳承創(chuàng)新平臺,在藝術產品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中實現與地方文化的無縫對接。
通過開設地方文化課程,使學生了解地方悠久歷史和文化,構建學生對地方文化理解的全面框架。
文化名師、工藝美術大師是地方文化的核心載體。創(chuàng)建工藝美術大師入駐的大師、名師工作室,探索性地開展師帶徒、社會文化扶持機制等傳承方式,發(fā)揮名師工作室在文化界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強化工作過程中的文化體驗。鼓勵非遺傳承人、技藝大師、文化名師入駐校內實訓工作室、走進課堂,將任務帶到工作室,形成地方文化的外部熏陶。組織由大師、名師主導,師生共同參與的以地方特色文化為主題創(chuàng)作實踐,將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核有效繼承,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構建了“三室三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體系,將揚州地方文化物質層次、制度層次和精神層次內核融入人才培養(yǎng)實踐,需要課程體系、文化課程、師資隊伍等教學資源起支撐作用[6]。
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是一個從感性——理性——創(chuàng)作的漸進過程[7],基于上述觀點,藝術設計人才融入地方文化可分為三個階段:(1)地方文化體驗課程階段。開設于第一、第二學期,主要是制度層次的文化內核融入,開設課程內容涵蓋揚州地方文化、揚州工藝美術、揚州古典園林等。該階段課程以體驗為主、課堂教學為輔。通過帶領學生到揚州博物館、揚州各類工藝美術主題場館(漆器、玉器、剪紙等)、揚州名勝古跡(瘦西湖、個園等)參觀等形式,增加學生對揚州文化的感性體驗,使學生對揚州文化有框架性認識;(2)地方文化技能生產實訓階段。開設于第三、第四學期,主要是物質層次的文化內核融入,開設主要課程包括“漆藝設計與制作”“玉器產品設計與制作”“旅游工藝品設計”。該階段課程以實訓為主,教師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揚州文化的物質體驗;(3)地方文化產品生產實踐階段。開設于第五、第六學期,主要是精神層次的文化內核融入,該階段藝術人才培養(yǎng)采取師帶徒模式。第五學期根據學生興趣,提供漆器、玉器、剪紙等方向供學生選擇。第六學期則根據學生在第五學期的方向,設計相應的揚州文化產品。該階段學習地點主要在大師工作室,在師帶徒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體驗揚州文化的精髓,積累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圖2)。
圖2 “三室三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
地方文化體驗課程重點介紹地方歷史脈絡和文化思想,定期邀請專家進行講學。精選有價值的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教學,可以豐富課程內容,激發(fā)學生興趣,更好地體現專業(yè)的地域特色。為此,將揚州特色地方文化如漆器、玉器、雕版印刷、剪紙等非遺項目引入課程體系。萃取民間美術作品在構圖形式、圖形紋樣、色彩運用、審美思維、造型意識等方面的設計元素,成為學生日后獨立創(chuàng)作的“素材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完整地了解地方文化的傳承基因與發(fā)展動力,固化學生文化創(chuàng)新的“原點”,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意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地方文化技能生產實訓不僅突出專業(yè)技能,而且強調文化產品的市場檢驗機制。一個好的文化產品必定根植于地方文化的歷史精髓,因此在鼓勵學生開展文化創(chuàng)新的同時,必須時時檢驗創(chuàng)新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梢龑熒鷩@地方特色文化主題,開展地方文旅產品設計或企業(yè)定制設計,將作品轉化為商品。從作品轉化為商品的過程是創(chuàng)新的價值檢驗過程,也是地方文化的傳播過程,更體現了學生的文化創(chuàng)新價值,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就業(yè)的核心競爭力。
地方文化的內核融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數字化網絡平臺也是地方文化內核融入的一個有效途徑。應建立針對地方文化的非遺傳承教學資源庫,使學生能夠利用零散時間學習地方文化的精髓。如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和非遺資源,進行地方非遺傳承數字化光盤制作,豐富導學資源庫內容;同時地方非遺教學資源庫的數字化展示也可將非遺文化及其背后的文化觀念基因傳承并發(fā)展,促進地方文化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次的相互滲透。
第一,工藝美術大師、文化名師工作室進校園。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教學模式改革不僅要搭建學、產、研一體化平臺,更要根據藝術設計專業(yè)特點筑巢引鳳,構建地方文化氛圍。比如建設校內揚州漆藝、玉器工藝大師、文化名師工作室。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文化名師工作室的創(chuàng)設可以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受到地方文化內核與工作技藝的共同作用,達到地方文化“多維滲透”的效果。具體實踐中,低年級以工藝美術大師、文化名師講座為主要手段,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技藝的興趣。在高年級則以工藝美術大師、文化名師工作室為教學場所,針對學生的專業(yè)方向,有針對性進行項目訓練,培養(yǎng)學生就業(yè)的核心競爭力[7]。
第二,強化校內專任教師對地方文化知識背景研究。教師對地域文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著地方文化內核融入的深度和速度[8]。首先,引導教師加強地方文化研究。通過科研,促進教師對地方文化的深度了解,使之成為地域文化的傳播者和教育者,為地方文化的特色課程開發(fā)和教學奠定基礎。其次,利用“三室”,打造“實踐”師資團隊。以“三室”平臺為企業(yè)、高校和科研機構溝通的橋梁,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機融合,核心在于鼓勵教師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具有市場價值的文旅產品,并將之作為職稱評定的核心指標,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9]。
通過地方文化解構為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次,建立“實訓室+教室+大師工作室”空間體系,形成“三室三融”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構配套的課程體系、文化課程、教學資源庫、教學團隊,為高職院校如何傳承地方文化提供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10]。地方文化融入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三室三融”模式是提高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文化內涵,提升藝術設計人才核心競爭力的有益嘗試,有利于打造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的地域特色,有利于藝術設計人才創(chuàng)新意識培育,提高藝術設計專業(yè)人才就業(yè)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