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
今年是“基層減負年”。從中共中央辦公廳發(fā)出《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到我省出臺《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整治措施》,給基層減負已成為我省各級各部門的工作導向,一些實實在在的減負措施溫暖了干部的心。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關系跟基層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們進行了座談,大家普遍反映中央的頂層設計非常好,落實的結(jié)果有些方面卻不盡如人意。表現(xiàn)在:有的地方形式主義已改頭換面;有的地方層層開會仍然存在;有的地方輿論監(jiān)督不規(guī)范,只要有輿情,情況沒查清就先免職,導致干部為求自保留痕而新增負擔;有的檢查組一去就問“會開了嗎”“領導小組成立了嗎”,為應對這些檢查,基層不得不紙上留痕。一名機關工作人員經(jīng)常抱怨說每天太忙了,而他所在部門既不是直面老百姓的最基層單位,也不是事多、事急、時效性強的職能部門,他也不知道在忙啥,反正有寫不完的總結(jié)報告和調(diào)研材料,更讓他惱火的是一個電話幾分鐘就可以搞定的事情,需要這請示那請示、這簽字那簽字,折騰下來最少也得一兩天才能解決。而在整個座談、走訪、交談過程中,感覺某些方面基層負擔不僅沒減,反而加重了。
忙,是干部普遍的一種狀態(tài)。但究竟在忙什么、為什么忙、忙的結(jié)果是什么,很多人感到迷茫。比如,基層干部普遍認為脫貧攻堅的“忙點”不應該是在辦公室編數(shù)字和寫材料,而應該是把腳印留在脫貧路上、項目落實上、助農(nóng)增收上,把精力花在加強村民教育引導、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上。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很多基層干部把時間花在了加班做報表、寫材料上。材料規(guī)范了、報表好看了,但在落實幫扶措施、獲得幫扶效果上就打了折扣。選干部、用干部如果不是從群眾口碑好、心中真正裝著老百姓、腳下沾滿泥土的人中去選,而是在那種匯報得好、不實干的干部中去選,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干得好不如寫得好、說得好的不良風氣,同時也在客觀上形成基層干部應付檢查的一種常態(tài)。這對推進工作落實、干部作風轉(zhuǎn)變無疑是有害的。
減負減什么,怎么減,要求是明確的。在減負的同時,一些職能部門本該擔負的職責是否應該成為“增負”的內(nèi)容,以避免工作脫節(jié)和推卸責任的情況發(fā)生;是否應該少點不必要的多頭重復檢查,多點針對性、指導性強的綜合督查,以此更好地指導工作;是否應該完善責任追究、健全容錯糾錯機制,以此減輕基層干部身心俱疲、“壓力山大”的狀況,讓各級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大膽工作、擔當作為?
把中央和省上的減負措施落到實處,既是維護黨委政府公信力的務實之舉,也是關心關愛干部的暖心之舉。各級黨委政府、各職能部門應該在認識上真正重視、行動上及時跟進,把減負整治措施落到實處,讓干部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干正事、干實事、干成事。
(責編/陳暉)